太史公祠墓

作者: 2016年12月12日09:47 浏览:3912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漩涡形的磨盘石,咿呀复诵
无韵的离骚,坑洼的古道 
犹如坎坷起伏的典籍。拾级而上,

登顶,迷雾挡住目光的归宿;
蒙古包的墓茔依崖而立,缠绕
八卦图的锦缎,抻开苍柏的遒劲。

一个名字奠定一座城池的底基,
绝不是数学的逆向运算,
更非夸大其词的谎言,而是

诗的风骨和历史的铁马金戈。
野槐花开遍山坡,写《列传》的人
早已化作《本纪》,怀抱哽咽的水声。

苦难的结石酝酿成不屈的铜铃铛,
采灵芝的皇帝最终渴死在权力的黄河,
遭阉割的太史却繁殖了文字的子嗣。

哑嗓子吼出西北的苦谣曲:
黄河的水干了,
老旧的河床遂托起新的地平线。

2016.5.1


点评

  古诗中墓前凭吊类诗很多,和咏怀诗最能构成镜里镜外宽泛的有趣相涉。新诗中类似写作也不少,我印象最深的是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和萧开愚的《每天下午五点的墓园》。我们文化中好像有个潜规则:诗家不在前辈墓前打发点时间,消磨些情绪,仿佛就接不上那口千古幽幽气,是不配称诗人的。这首诗结构经典而清晰:前两节生动细腻地描绘出墓之所在所是,接下三节自然过渡到由墓中人引发的对历史和现实的荒诞思考:在权力的黄河边渴死的采灵芝的皇帝,繁殖了文字的子嗣却是遭阉割的太史,借此表达了诗人对死者应有的尊敬和评价。诗至此达到理性的高潮,看似应该戛然而止,可诗人笔锋一转,把目光从蒙古包的坟茔向四周荡开去,投向了黄河,指向了地平线。巧妙的是,诗人不是简单而自然地借助于视觉的游移,而是用哑嗓子吼出一曲西北苦谣,把视觉强烈地扭转为声响,有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艺术效果。先是各种光电把这首诗立体化后,突然在结尾处奏出强音:世界不是嘘的一声,而是嘭的一下。墓地既是生命的终点,更是人生的出发点,因为有了“新的地平线”,死者变成了使者。

特邀点评:蒋浩


▼ ▼ ▼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曹宇翔 耿占春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蒋浩 莫真宝 树才 谭五昌 唐翰存  唐诗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杨克 杨庆祥 杨墅 余怒 臧棣 张清华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