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一直拷问着我:
什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是正义吗?
连英国人都认为他们发动的是不正义的战争,
是上帝好像就是眷顾他们。
是外交吗?
大清帝国每次挨打都有好多友邦居中调停,
尽管很难分清调停者是不是侵略者。
是谋略吗?
一个琦善就把英国海军从天津骗回了广州,
可他们还不是又杀回了天津?
是战术吗?
黑龙江将军奕经的部队可谓阵形严整、刀马娴熟,
可他的大反攻就是大溃退。
是武器吗?
虎门炮台的德国克虏伯大炮射程也不差,
可它还是被攻陷、捣毁了。
是勇敢吗?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有那么多前赴后继的英雄,
有的一枪未发就成了烈士。
是兵员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调集了最精锐的军队,
这一仗肯定要载入史册。
1860年8月,清咸丰十年秋,
御前大臣、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
镶白旗满洲都统、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
布防北京通州八里桥。他曾在这里击溃过
太平天国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军,他的战刀上
还滴着长毛血。而另一群长毛,英法联军第二次攻陷广州、
第三次攻陷天津,八千多人的部队正向北京进犯,
他这三万铁骑就成了拱卫皇城的最后屏障。
9月21日凌晨4时,英法联军出现在清军阵前,
他们的骑兵在先,步兵居中、炮兵在后,
排着罗马军团式的阵形。僧王下令:
放过骑兵、袭击步兵、冲击炮兵。
清军发现了英军和法军之间的空隙,
趁机杀出。
排山倒海的蒙古战马把大地当作战鼓,
手持长矛的满洲勇士把血雨当作洗礼,
这是他们对付欧洲骑士们惯用的战术:
正面佯攻,侧面包抄;
只要把对方的阵地撕开一个口子,
接着就是削瓜切菜。
战斗持续了一个小时,
僧王的铁骑一批批倒下、一批批倒下、
他们一批批倒在了对面的霰弹里。
离敌人只有一百米了,却没人拉弓,
离敌人只有五十米了,却没人放箭,
离敌人只有几米了,却没人掷出手中的长矛,
已经冲到了敌人面前,却没人举起手中的战刀……
他们就这样一批批倒下了……
这不是战斗,这是集体自杀。
此役,僧格林沁损兵两万,
法军死亡3人,英军死亡2人。
法国中尉保罗·德拉格朗热这样描写这场战斗:
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
骑兵们似乎不断在灰烬中重生……
我一直在想:
如果用现代战争的理论和当时清军的武器,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能反败为胜吗?
我得到的答案是:能。
清军对英法联军的情况一无所知,
英法联军对清军的情况却了如指掌,
这项功课他们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就做了。
英法联军中最善战的居然是“华勇营”,
由直隶教民织成的队伍,他们不但是
“带路党”,而且每仗必冲锋陷阵。
这场关乎亡国的战争对中国百姓就如同节日,
就是那些一心想反清复明的人,他们沿途供应
就像欢迎海外归来的解放军。
如今我们凭吊那个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那个写满了“国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它永远揪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催着每个中国人的泪。
可有谁知道圆明园被洗劫过三次:
第一次是逃跑的宫人,
第二次是侵华的联军,
第三次是周边的百姓。
联军在圆明园发现了马戛尔尼使团
当年访华的“贡品”,各种枪炮和机械
经过六十九年仍不落后,他们想:
幸亏清国没看上这些东西。
有一个问题一直拷问着我:
什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民心。民要清亡清又怎么能赢得对外战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