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修成山
加入时间:2016-11-08
诗人简介

修成山,男,1961年生,吉林农安人,大专文化,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农安县作协理事、《春风文艺》签约作家,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在《长春日报》、《城市晚报》、《新文化报》、《东亚经贸新闻》、《吉林工人报》、《国土资源报》、《农村未来》、《农村小康》、《春风文艺》、《关东文学》、《青春诗歌》、《苍生文学》、《青海湖》、《夕阳红》、《东海诗词》、《诗词百家》、《甘肃诗词》、《天山诗联》、《贵州诗联》、《黔风》、《雅风》等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楹联等数十首(篇),诗歌、楹联多次获奖。

粉丝
关注

清廉有为万古碑

清廉有为万古碑

                                                  修成山

公仆就是公众的仆人,替公众服务的人。从古到今,只有那些清明廉政、甘于奉献,心里始终装着百姓苦乐、国家兴衰和民族安危人,百姓才能记住和称颂他们,才能称他们为公仆。下面这些故事会更好地诠释公仆的定义和情怀。

其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两句名诗。成诗的背景是,1841年,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遭到投降派的陷害,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以“误国病民”和“办理不善”的罪名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这诗便是他1842年7月在西安启程与家人告别时所作。头一年被贬,为什么此时才去,而且是从西安出发呢? 原来林则徐早些年就因治水有方而闻名,此次赴新疆途中赶上黄河在河南开封段决口酿成水患,奉旨总办河务的是大学士王鼎,他知道林则徐熟悉河工、擅于治水,便请求道光皇帝准他来为治理黄河效力。虽然林则徐内心充满委屈,但并没有抱怨和消极,便一心投身到治理黄河水患中。举荐他的王鼎,满指望着治河功成之后林则徐可因此得到赦免,谁知次年河工办完,打开已注明“于合龙日开读”的皇帝谕旨竟是:“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林则徐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惊讶,依旧奉旨继续西行。当年5月途经西安时不幸病倒了,不得不停下来养病,病情好转离开西安前,便写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留给妻子告别。林则徐以诗言志,他那不计个人得失、甘愿为国献身的情怀及人格在诗中尽现无遗。流放途中虽然辛苦劳顿,但林则徐每天坚持写日记。到达伊犁后,他将自己的日记整理改编成《荷戈纪程》,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哈密、奇台、阜康、乌鲁木齐等地重要的地理方位和军事驻防情况。到达伊犁后的几年里,林则徐以老病身躯遍历南疆八城,实施荒地勘察垦种,修建水利工程,改进推广“坎儿井”,这些为改善和提高新疆人民的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被称为“林公渠”、“林公井”,充分表达了当地民众对他的景仰与怀念。一个仍在“赎罪”的“废员”,在其处境最困难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百姓苦乐和国家的安危,就像他在《除夕书怀》中写的那样:“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这就是责任与胸怀。
人们景仰林则徐,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民族英雄和政治家,更因为他是一位廉洁自律的清官。他一生为官四十年,“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任过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还两次受命钦差大臣。每年的养廉银应该在2万两上下,除一小部分孝敬老人外,其余全部用在办公开支上,最终家产“仅值银1万两有零”,这是他一生清廉为官的最好证明。
历史走到了今天,当年流放他的皇帝已经被历史流放了,而我们的民族英雄却赢得永世的敬仰。

其二
提起共和国第一总理周恩来,年轻人的心目中可能已经没有太深的印象了,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对周总理印象之深是无法磨灭的。这里先回顾一个难忘场景,2008年3月28日,在纪念周总理诞辰110周年音乐会上,一首深情的《黄河纤夫》打动现场观众,这首歌是根据周总理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
1958年7月17日上午,因连日大雨黄河水开始暴涨,建于1905年的郑州黄河铁路大桥11号桥墩桥墩开始向下游倾斜,京广铁路运输大动脉被迫中断。18日下午,周总理乘专机飞抵郑州,两次亲临现场动员部署大桥的抢修工作。那个年代,没有更加科学的手段,也没有大型抢修设备,交通枢纽又不能中断,周总理在认真听取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同意了人力拉纤的办法。很快,当地就组织动员了上万人的队伍来拉纤。拉纤的那天周总理亲临现场,众人见总理来了都极为激动,欢呼雀跃。总理脱掉外套加入纤夫队伍背上纤绳。现场负责人急切劝道:“总理,不能,不能啊!”周围群众也大喊:总理,使不得、使不得!周总理直起身来微笑着对大家说“这里没有总理,只有纤夫,让我们共同拉纤!”黄河岸边响起了震天的号子……随着一声声“嗨哟!嗨哟!”,包括周总理在内的一万多名纤夫创造了奇迹,倾倒的桥墩终于被拉正了。大桥保住了,铁路线恢复了通车,当火车长鸣汽笛通过铁桥时,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这个情景一直留在词作家乔羽心中,近四十年后的一天,乔羽流着泪交给著名作曲家张丕基一首歌词,并把歌词背后的故事讲给张丕基。感动不已的张丕基饱含深情地谱写了这首交响合唱《黄河纤夫曲》,以表达对周总理的无限敬仰。“不让百姓再受苦,要让人民享幸福。”乔羽这发自肺腑的歌词正是周总理公仆情怀的真实写照。总理——纤夫,纤夫——总理,他从来都把自己当作为人民拉纤的纤夫,而人民永远把他当作最爱戴的总理。
周总理一生胸怀社稷、情系民生、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就在临终前,他把仅有的5100元钱作为党费上缴了党组织,又立遗嘱把骨灰洒进江河大地作肥料。他什么都没给自己留下,却给人民留下了很多很多。
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清明时节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自发组织悼念活动,尽管这场活动遭到了“四人帮”的强烈阻拦,但这也无法阻挡人们对周总理的深切哀悼,悼念诗文铺天盖地,其中《天安门诗八首》中有两句是这样评价周总理的:“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这既是人民对周总理的褒奖,也是历史对周总理的评价。

其三
在新中国的建设进程中,涌现出无数像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这样的好干部,他们是不同时期人民公仆的优秀代表,他们以自己廉洁奉公的模范行为,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共产党领导人民公仆新的内涵。当年,孔繁森因公殉职后,藏族人民他的葬礼上悬挂了一幅挽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人民对他深切的怀念。其实,类似这样的评价,放在每一位公仆身上都毫不为过。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迅速波及了全国各地。在疫情袭来之时,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不俱危险,主动请缨,冲锋在前,与广大医护人员一同构筑起了严密的防线,与病毒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殊死斗争,有的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终于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这场抗疫斗争中,以84岁的钟南山、73岁李兰娟为代表的一批医疗专家勇敢地亲临一线,研判疫情,制定抗疫方案,与无数白衣战士共同谱写了一曲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抗疫战歌,他们是危机时刻最美的逆行者,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好的守护神。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途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了“必须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自觉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要求。如今,许许多多初心在胸、使命在肩、清正廉洁、尽职担责的好干部,正在各条战线上带领人民群众一起拼搏和奋斗,他们将是复兴圆梦征途是无数新的丰碑。

清廉有为万古碑

清廉有为万古碑

                                                  修成山

公仆就是公众的仆人,替公众服务的人。从古到今,只有那些清明廉政、甘于奉献,心里始终装着百姓苦乐、国家兴衰和民族安危人,百姓才能记住和称颂他们,才能称他们为公仆。下面这些故事会更好地诠释公仆的定义和情怀。

其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两句名诗。成诗的背景是,1841年,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遭到投降派的陷害,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以“误国病民”和“办理不善”的罪名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这诗便是他1842年7月在西安启程与家人告别时所作。头一年被贬,为什么此时才去,而且是从西安出发呢? 原来林则徐早些年就因治水有方而闻名,此次赴新疆途中赶上黄河在河南开封段决口酿成水患,奉旨总办河务的是大学士王鼎,他知道林则徐熟悉河工、擅于治水,便请求道光皇帝准他来为治理黄河效力。虽然林则徐内心充满委屈,但并没有抱怨和消极,便一心投身到治理黄河水患中。举荐他的王鼎,满指望着治河功成之后林则徐可因此得到赦免,谁知次年河工办完,打开已注明“于合龙日开读”的皇帝谕旨竟是:“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林则徐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惊讶,依旧奉旨继续西行。当年5月途经西安时不幸病倒了,不得不停下来养病,病情好转离开西安前,便写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留给妻子告别。林则徐以诗言志,他那不计个人得失、甘愿为国献身的情怀及人格在诗中尽现无遗。流放途中虽然辛苦劳顿,但林则徐每天坚持写日记。到达伊犁后,他将自己的日记整理改编成《荷戈纪程》,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哈密、奇台、阜康、乌鲁木齐等地重要的地理方位和军事驻防情况。到达伊犁后的几年里,林则徐以老病身躯遍历南疆八城,实施荒地勘察垦种,修建水利工程,改进推广“坎儿井”,这些为改善和提高新疆人民的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被称为“林公渠”、“林公井”,充分表达了当地民众对他的景仰与怀念。一个仍在“赎罪”的“废员”,在其处境最困难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百姓苦乐和国家的安危,就像他在《除夕书怀》中写的那样:“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这就是责任与胸怀。
人们景仰林则徐,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民族英雄和政治家,更因为他是一位廉洁自律的清官。他一生为官四十年,“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任过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还两次受命钦差大臣。每年的养廉银应该在2万两上下,除一小部分孝敬老人外,其余全部用在办公开支上,最终家产“仅值银1万两有零”,这是他一生清廉为官的最好证明。
历史走到了今天,当年流放他的皇帝已经被历史流放了,而我们的民族英雄却赢得永世的敬仰。

其二
提起共和国第一总理周恩来,年轻人的心目中可能已经没有太深的印象了,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对周总理印象之深是无法磨灭的。这里先回顾一个难忘场景,2008年3月28日,在纪念周总理诞辰110周年音乐会上,一首深情的《黄河纤夫》打动现场观众,这首歌是根据周总理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
1958年7月17日上午,因连日大雨黄河水开始暴涨,建于1905年的郑州黄河铁路大桥11号桥墩桥墩开始向下游倾斜,京广铁路运输大动脉被迫中断。18日下午,周总理乘专机飞抵郑州,两次亲临现场动员部署大桥的抢修工作。那个年代,没有更加科学的手段,也没有大型抢修设备,交通枢纽又不能中断,周总理在认真听取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同意了人力拉纤的办法。很快,当地就组织动员了上万人的队伍来拉纤。拉纤的那天周总理亲临现场,众人见总理来了都极为激动,欢呼雀跃。总理脱掉外套加入纤夫队伍背上纤绳。现场负责人急切劝道:“总理,不能,不能啊!”周围群众也大喊:总理,使不得、使不得!周总理直起身来微笑着对大家说“这里没有总理,只有纤夫,让我们共同拉纤!”黄河岸边响起了震天的号子……随着一声声“嗨哟!嗨哟!”,包括周总理在内的一万多名纤夫创造了奇迹,倾倒的桥墩终于被拉正了。大桥保住了,铁路线恢复了通车,当火车长鸣汽笛通过铁桥时,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这个情景一直留在词作家乔羽心中,近四十年后的一天,乔羽流着泪交给著名作曲家张丕基一首歌词,并把歌词背后的故事讲给张丕基。感动不已的张丕基饱含深情地谱写了这首交响合唱《黄河纤夫曲》,以表达对周总理的无限敬仰。“不让百姓再受苦,要让人民享幸福。”乔羽这发自肺腑的歌词正是周总理公仆情怀的真实写照。总理——纤夫,纤夫——总理,他从来都把自己当作为人民拉纤的纤夫,而人民永远把他当作最爱戴的总理。
周总理一生胸怀社稷、情系民生、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就在临终前,他把仅有的5100元钱作为党费上缴了党组织,又立遗嘱把骨灰洒进江河大地作肥料。他什么都没给自己留下,却给人民留下了很多很多。
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清明时节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自发组织悼念活动,尽管这场活动遭到了“四人帮”的强烈阻拦,但这也无法阻挡人们对周总理的深切哀悼,悼念诗文铺天盖地,其中《天安门诗八首》中有两句是这样评价周总理的:“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这既是人民对周总理的褒奖,也是历史对周总理的评价。

其三
在新中国的建设进程中,涌现出无数像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这样的好干部,他们是不同时期人民公仆的优秀代表,他们以自己廉洁奉公的模范行为,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共产党领导人民公仆新的内涵。当年,孔繁森因公殉职后,藏族人民他的葬礼上悬挂了一幅挽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人民对他深切的怀念。其实,类似这样的评价,放在每一位公仆身上都毫不为过。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迅速波及了全国各地。在疫情袭来之时,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不俱危险,主动请缨,冲锋在前,与广大医护人员一同构筑起了严密的防线,与病毒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殊死斗争,有的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终于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这场抗疫斗争中,以84岁的钟南山、73岁李兰娟为代表的一批医疗专家勇敢地亲临一线,研判疫情,制定抗疫方案,与无数白衣战士共同谱写了一曲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抗疫战歌,他们是危机时刻最美的逆行者,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好的守护神。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途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了“必须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自觉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要求。如今,许许多多初心在胸、使命在肩、清正廉洁、尽职担责的好干部,正在各条战线上带领人民群众一起拼搏和奋斗,他们将是复兴圆梦征途是无数新的丰碑。

作品 全部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