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感怀

作者: 2016年09月02日08:35 浏览:666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淘尽英雄剩浪花,皆兵草木簇残霞。江曾斗狠含腥久,壁尚担惊带血斜。

潮汐长追天上月,鱼龙终化岸边沙。战船烟灭灰飞处,能几多年泊钓槎?



点评:


这首《赤壁感怀》,可以归入怀古诗之列,既然题为“感怀”,则重点不在凭吊古迹和感慨历史兴亡,而在怀抱之抒发。所抒发之怀抱为何?对战争之反思是也。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赤壁怀古”之作,与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均是流传甚广的名句;淝水战败的苻坚,北逃途中觉“草木皆兵”,系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典故。本诗首联用此数典,隐含赤壁之战的往事,且用典手法灵活多变,因其与“现场”互相指涉,故非寻常掉书袋可比:当年战争双方的英雄人物都被大浪淘尽,但浪花还在;草木皆兵的惊恐已然成为过往,但簇拥的草树还在。“簇”亦可理解为动词,山中草树如箭簇一样直指满天的霞光,森然、怵然。颔联紧承,且点题。由“浪花”而及江水,由草木而及赤壁山。意为双方军队曾在江面鏖战,仿佛血腥犹存;目睹那场战争的赤壁山,赭红色的崖壁仿佛亦为当年的鲜血所染红。元好问诗云“战地风来草木腥”,此联句意仿此。颈联宕开,生发感慨。上句由江水而及潮汐,思接窅冥;下句写“鱼龙”化为岸边的沙砾,颇有“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之感慨。鱼龙一般解为泛指水族,实系远古海栖大型爬行动物,早于恐龙出现,并与恐龙一度成为地球的统治者。江水承载战争的遗恨,鱼龙也终于化为虫沙,这不禁引人深思:一切的争斗,意义究竟何在?尾联寓答于问之中,直接化用苏轼“樯橹灰飞烟灭”的成句,以战船与钓槎两相对比,表达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凭吊赤壁古战场之作,既有实地观察的现场感,又视野开阔,生气淋漓,一股拗怒之气,直冲云霄。“江曾斗狠”、“壁尚担惊”,以及结句前四字均采用罕见的“一三”节奏,并巧妙使用“曾”、“尚”、“能”等虚词,这种虚词运用与反常停顿,意在启人深思,适增拗怒之气。(特邀点评人:莫真宝)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