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台县历史漫咏(古风)

作者:当世太白2016年08月11日 22:50 浏览:135
奇台秋色最宜人,黄花灿灿瓜果香。
奇台漫漫历史长,四千岁月证苍茫。
红陶石锄新石器,远古文化也辉煌。
南北匈奴三十六,各自相争不相让。
西汉初年俱臣服,遣使长安拜汉皇。
张骞窦固费辛艰,车师后国入汉疆。
大唐李靖平叛乱,庭州蒲类县入唐。
设置北庭都护府,屯垦经略牧牛羊。
兵屯驿运成重镇,民族和谐美名扬。
宋元明清俱管辖,文献斑斑记载详。
平定叛乱费力大,军事要寨镇新疆。
乾隆奇台设通判,总理民屯有关防。
又设知县驻靖宁,兴建粮仓广储粮。
年年屯垦扩军田,平畴沃野大粮仓。
千年古县换新颜,新疆和平大解放。
改革开放万家福,经贸重地久传扬。
粮食生产百强县,治沙防沙绩辉煌。
沙漠戈壁和绿洲,森林草原冰雪茫。
楼阁栨比成新城,繁华盛世人欢畅。
汉唐遗迹万百千,丝路古城看沧桑。
继往开来大步走,民族振兴佳绩创。
百业俱兴面貌新,奇台繁华百世昌。



注:有关奇台县的历史资料:
奇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县城西距乌鲁木齐市195公里,是新疆昌吉州的边境县,有对蒙古国开放的国家级一类口岸—乌拉斯台口岸。县域总面积1.93万平方公里,辖8镇7乡,驻有农六师奇台中心团场和北塔山牧场。县域总人口30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5%。有全国唯一的塔塔尔族乡。
      农业资源优势突出。全县有9条河流,年径流量4.85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2.5亿立方米。有可耕地200万亩,年播种面积187万亩,是全国“优质小麦、大麦之乡”、“粮食生产百强县”、“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是新疆重要的粮食基地。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已初步建成乌昌地区重要的面粉、制糖、酿酒、番茄酱、麦芽、淀粉、蔬菜、皮革等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畜牧业发展增势强劲,是自治区农区畜牧业示范县,也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县、乌昌地区重要的牛羊育肥基地和肉品供应基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是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县级示范区和自治区首批环境教育基地。
      矿产开发前景广阔。有煤、花岗岩、铁、金、银、铜、芒硝、石墨、石灰石、膨润土、珍珠岩等20余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有新疆四大煤田之一的准东煤田75%的资源,预测资源储量2808.4亿吨,是目前已探明全国最大的整装煤田,是新疆实施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的主战场。花岗岩矿藏储量巨大,石材质地优良,“卡拉麦里金”品牌享誉区内外,现已建成自治区级特色产业园区——闽奇石材产业园。其他矿种品位较高,矿体稳定,适宜规模化开发。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历史积淀深厚,汉代属西域都护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建县,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交通枢纽和重要商埠,曾与哈密、乌鲁木齐、伊犁齐名,并称新疆四大商业都会,有“金奇台”、“旱码头”之美誉,现存汉疏勒城、唐朝墩古城、清东地大庙、将军庙、杏林泉等多处遗址。南部天山风光秀美,景色怡人,有世界最长的天山怪坡和风景如画的国家AAAA级景区江布拉克。中部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有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古城酒史馆。北部将军戈壁壮美奇特,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堪称世界之最,曾发掘出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化石,被誉为“恐龙之乡”。现已成为新疆旅游强县。   
    奇台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灿烂辉煌。四千多年的岁月迭宕,风云变幻,它如一叶扁舟,在历史长河中,时沉时浮,若隐若现,几兴几废,连绵征战烽火的洗礼,留下斑斑痕迹。它地处祖国西塞,座落在准噶尔大沙漠南缘与天山北麓坡面相狭的通道上,又是古“丝绸之路”开凿与发展的产物,由于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重镇,而且曾一度成为古丝道上的著名商埠,是西域历史上少有的重要名城之一。这里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汉、唐启始屯田,有着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称得上塞外的富庶之地,对祖国西部边疆的建设与发展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翻开奇台历史的第一页,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远古的佐证。从县境内近期陆续出土的红陶、石坊轮、石磨、石锄等新石器文物,同内地的细石器文化有着明显的共同特点,表明奇台与内地远在四千年前的氏族社会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车师后国
      由今上溯两千余年,这里是准噶尔盆地南缘与天山北麓之间水丰草茂的一条带形绿洲,匈奴族人生息于此。西汉初期,南北匈奴各部落并立三十六国,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遣中郎将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各部落国始通于汉。至武帝元封6年(公元前105年),再遣使深入西域诸国,于是,各部落均派使者随汉使赴长安晋见天子,西城三十六国均臣服于汉,汉王朝成为各部落汗国之宗主国的地位,已正式形成。当时,西域诸部落国中较大者,天山南路为楼兰,天山北路为车师,奇台地区辖属车师后国,北匈奴的部族,游牧于此。
     
      (1)公元前48年,西汉元帝初元元年,置戊已校尉,使屯田车师故地,匈奴东蒲类率众归服汉都护府(据考:东蒲类地区即今吉木萨尔县以东至巴里坤地带,奇台恰居其间)。
      (2)公元74年,东汉明帝永平17年,汉遣奉车都尉窦固,附马都尉耿秉,击破北山匈奴部于蒲类海(即巴里坤湖),入车师,再置西域都护府,任命陆睦为第二任西域都护,耿恭为戊己校尉,屯车师后部金蒲类城。
      (3)公元90年,东汉和帝永元2年,车师前后王各遣使入侍汉室,汉赐印绶金帛。
      由此可知,公元一世纪中期的东汉之初,车师后国金蒲城即为奇台地区行政建置的渊源。
      二、庭州蒲类县
      往事越百年,山河依旧,人世巨变。汉末有动乱,西域匈奴各部族逐渐南徙,而突厥族各游牧部落进入天山南北。到了公元7世纪初叶,唐朝统一全国后,汉代北匈奴车师后部地区已由东突厥之游牧部族所有。公元7世纪20年代,唐太宗武德初年,东、西突厥各可汗均遣使诣长安,奏九部乐于庭。由是,西域22国来贡于唐。唐武德9年秋 (公元626年),太宗与东突厥结盟和好。但东突厥国内有兵乱,九姓铁勒,起兵漠北。因此,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3年,命李靖为帅,率部北伐东突厥,其突利可汗降唐。次年夏,唐以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招抚亡走西域之西突厥部落。
      东突厥乱平归降后,唐即开始了西部边疆的统一行政建置的规划。唐太宗派遣多路行军总管,由西海道行军总管李靖统一节制,穷其西境。至公元639年,唐贞观13年,西域22国均归服于唐。因是,公元640年,唐贞观14年,即在汉车师后国金蒲城西北百里之平畴沃野地带筑城堡,设置蒲类县,隶属庭州所辖。由近年来奇台地区出土文物考证,蒲类县城垣遗址已在今奇台县城北郊俗名唐朝墩发掘显露,并巳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地带;庭州即今吉木萨尔县俗名破城子的北庭乡地区。
      迨至唐武周长安2年(公元702年)岁暮,设置北庭都护府时,蒲类县亦属辖区之内。越十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太极元年,北庭都护府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又二十年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21年,复遣北庭节度使固定驻节北庭,加强了屯垦经略,从而发展了蒲类县的牧耕生产,使蒲类不仅是汉民族与回纥、蒙古,畏兀尔各民族聚居生息的地带,而且是唐代兵屯驿运的要道重镇。
      三、别失八里(北庭五城)
      到了唐代后期,德宗贞元6年(公元790年)后的数年间,西域各部族回鹘、吐蕃征战不休,北庭及蒲类均为契丹部族西辽国所领。
      9世纪中叶,唐末期文宗5年(公元840年),北突厥之回鹘一支,西迁入北庭,仍臣服于唐,虽未改北庭都护府之旧治,却以突厥语“别失八里”之名替代北庭辖属各县之名称。突厥语“别失”义为“五”,“八里”义为“城堡”,可知“别失八里”义为“北庭五城”。迨至10世纪初,唐衰,五代十国兴,契丹族酋长耶律阿保建辽国于西域,征突厥,立西辽,尽取西方各部。北庭地区回鹘部族入贡于辽,从而使北庭地区经过五代,北宋,金,辽各朝长达300年的历史沧桑,一直处于西辽的辖领之下。直到13世纪初叶,蒙古族兴,成吉思汗领兵西来,军定西域,曾亲临北庭地区独山城,遂将庭州、蒲类、金满城、疏勒城(今奇台半截沟石城子)等地并呼之为“别失八里”,置于元朝治下。
      元世祖至元3年(公元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撤销“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后,改置“别失八里局”,派遣直系皇族后裔驻节于别失八里北庭五城,执行军事镇守与屯戍实边的重任,由此而有大量蒙古族吏卒与牧民徙入别失八里地区。
      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迁都北京后于至元15年(公元1278年)复派员,授虎符,执掌别失八里北庭五城军站事宜。3年后,又自太和岭(今山西雁门北)至别失八里设军运驿站30个,并于别失八里先后设织造厂、冶场,置大使一员,秩从六品,开发手工作坊,编织贡品锦衣,鼓铸兵器农具;另命万户綦公直率南人汉军戍别失八里,北庭都护府亦升三品,作为当时畏兀尔境内断事官府。
      从元帝忽必烈至元18年到22年(公元1281年)的5年间,元朝更加快了开发步伐,先是诏升綦公直为辅国上将军,都元帅、宣慰使,坐镇别失八里北庭五城,以钞万锭为市,拓展别失八里的商贸,接着又设置别失八里站赤,增置马、牛、驴、羊,以辖理天山北路政务。又派李进为怀远大将军,佩虎符,屯田别失八里,在都元帅府的统管下,很快就遣来新附军1400人(蒙军),会同值戍的汉军,合并屯田别失八里北庭五城。到了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立北庭都元帅府,遣朝中平章政事合伯为都元帅,佩虎符,接理天山北路。经过元朝近百年的开拓经略,包括蒲类在内的别失八里北庭五城,已具备了军政及屯垦的完备体制,成了13世纪后期与14世纪初期的天山北路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
      原在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晚年,元朝已统领了西域全部疆域。早在元太祖21年(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曾将西域领地分封给直系属裔诸子。二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均分封为宗王,而分领西域,分别建立地方割据性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其后半个世纪中,此二宗王汗国与原“高昌畏兀尔亦都护”的部族之间,互有争夺征战;而且二宗王汗国内部亦内讧不休,别失八里北庭五城也曾经数度更易领主。直到元世祖至元6年(公元1269年),西域各宗王于塔拉斯河谷举行会盟,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拥兵自重,相对独立于元廷中枢。此后察合台汗国逐渐壮大,领地扩及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元成宗大德3年(公元1290年),察合台汗王术伯归服元朝中枢,承认其宗主地位,并向元朝纳贡,从而巩固了其汗国的领封地位,并稳定了别失八里北庭五城的统辖权力。延至元末的顺帝至正7年(公元1347年),察合台汗国后裔秃黑鲁帖术儿为汗王,史称东察合台汗国,定南疆阿克苏为首都(冬都),定北庭为陪部(夏都);同时,率其蒙古部族16万人皈依伊斯兰教,成了第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汗王,及至其幼子黑的儿火者嗣为东察合台汗王而归至别失八里北庭五城时,朝代更迭,已是明王朝洪武24年(公元1391年)了。
      公元1368年,明朝立国后,西域众多部族国仍纷争不休。明太祖洪武13年(公元1380年),派都督濮英领兵西进,开哈梅里(今哈密)通路为开端,以哈梅里为立足点,开展了宣慰招抚活动。首先是哈梅里王兀纳失里(元朝分封于伊州之贵族后裔)归服明廷,遣使进贡纳赋,明廷亦回赐以文绮重赏。接着是割据于别失八里北庭五城之东察合台汗国汗王黑的儿火者亦遣其千户、百户要员赴长安朝贡,献贡马11匹及诸多西域珍品,明廷亦诏赐其王彩缎10表里,对来使亦赏赐以彩缎、银钞。20年后的15世纪之初,明成祖迁都北京,设置甘肃总兵官,辖理哈密、别失八里北庭五城等西城各部族汗国事务。
      明成祖永乐2年(公元1404年),哈密新嗣王位之安克帖木耳表请赐爵,明成祖遂册封其为忠顺王。同时,别失八里的东察合台汗国新嗣汗王沙米查丁,亦贡玉璞名马,明廷以彩币赏赐,此后年年进贡每次均赐以重赏。西域漠北诸部族汗国均以明朝为宗主,西域疆土皆入明朝统一版图。
      15世纪之初期,西蒙古厄鲁特部之瓦拉部族,由森林地带流徙至西域漠北地区,进入别失八里,其新袭爵王为瓦拉顺宁王的首领欢脱,欲东进取哈密,故在别失八里滋扰掳掠。东察合台汗国新嗣汗王歪思,率众与瓦拉部族多次交战,均败北。因而歪思汗王于明永乐16年(公元1418年),退出别失八里北庭五城,举族西徙,东察合台汗国转入伊犁河谷地带。北庭地区遂为瓦拉部族所据,大肆掳掠,长期游牧于此。此次瓦拉部族之入侵及骚扰,使自公元7世纪上半叶之唐贞观年代建为蒲类县已700多年的古奇台,从此衰微、荒芜,终致返荒退化,而使一个古城堡湮没于沙碛、黄土、荒草中,在明代后期至清中期的350余年间,庭州、蒲类之建置,已不复再享盛名于史册。
      四、奇台县
      17世纪中叶的明末清初,原在西蒙古游牧的厄鲁特蒙族部落大量流徙入疆,曾在天山北麓别失八里北庭五城一带壮大起来的瓦拉部族汇入厄鲁特部落群,成为一股强大的卫拉特部落势力,复纠合各蒙古部族国,形成了复盖天山南北的准噶尔部落,掌握其最高统治权的首领被称作“大台吉”。清初,准噶尔部落的大台吉是僧格,也曾向清廷奏表臣服归顺,纳赋进贡,但时降时叛,反复无常。至18世纪中叶,准噶尔部落大台吉传至达瓦齐,尾大不掉,拥兵自重,据伊犁,辖领天山南北各部族,完全成了清廷在新疆立足的一大威胁。因此,防范其叛乱,早在清康熙38年(公元1699年),清廷已采取措施,“在巴里坤屯驻军队以防准噶尔”。雍正5年(公元1727年),清廷“以傅尔丹为靖远大将军驻阿尔泰,岳钟琦为宁远大将军驻巴里坤”。陈兵边塞,注视着准噶尔部落的动向。
      18世纪50年代初,新继任准噶尔部落大台吉的达瓦齐,盘据伊犁,驱使全疆,与清廷对抗。清乾隆19年(公元1754年),清廷把“征准噶尔用兵事宜,宣告中外”。次年春,乾隆20年,清军即两路出师,直指伊犁,征讨达瓦齐。“北路以班第为定北将军,出乌里雅苏台;西路以陕甘总督永常为定西将军,出巴里坤”。6月底,征讨军直捣伊犁;7月下旬,追剿逃窜残部,擒获达瓦齐。征讨军获全胜,一举平定准噶尔叛乱,奠定了新疆大统一于清王朝的局面。
      为巩固平叛成果,清廷即于7年内采取了三项重大措施:
      1平叛胜利的当年(公元1755年)7月,乾隆帝手谕;“准噶尔诸部尽入版图,派左都御使何国宗等测量经纬,绘制地图”,以勘定新辟之疆域。这份手谕,既传出了要把“西域”之泛称定名为“新疆”的信息,也作出了行政建置区划的准备。
      2因为巴里坤是西路军基地,西进去乌鲁木齐、去伊犁,必经天山北路之古北庭、蒲类地区,所以,根据军运屯戍和公文传递的需要,这条线路上应建置固定的驿站兵台,于是,清乾隆24年(公元1759年)在古车师后国旧城所在地的山麓高台,建置“奇台堡”,作为天山北路的一个台站;两年后,又在乌鲁木齐去伊犁的线路上建置了这样的驿路兵站21台。从此,便开始了用“奇台”一词命名这一地区的建置历史。
      3清乾隆27年(公元1762年),授命明瑞为“总督伊犁等处将军”,按辖属地区域城镇之大小,“下设部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分驻全疆除阿尔泰外的15处地区”。这15处地区,清廷列于委任敕书中,复盖天山南北,“奇台”为15处之一。此为建置用“奇台”之名第一次出现于正式的官方文书中;同时,委任敕书中明确提出:“伊犁为新疆汇总之区”。此为“新疆”之名正式出现于官方文书之始;也由此,确立了伊犁辖领全疆军政的中心地位,而坐镇伊犁的“伊犁将军”也就是新疆最高的军政长官。此前,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辖属于甘肃布政使;此起,三地完全归入新疆行政区域。
      清廷完成了这3项措施之后,就开始了行政建置的两步骤。一方面从内地陆续调遣大批的绿、满、锡伯、蒙古、索伦、厄鲁特等八旗军,赴天山南北驻防、屯田;又一方面在南北疆各建置地区次第进行了筑城建堡、垦荒扩田的基本建设。在这两个步骤的实施过程中,新建的奇台县和古城镇,也同步走上了第二次拓荒立业的历史航程。
      (1)关于奇台县的建置与开发。
      清乾隆24年(公元1759年)始建奇台堡后(地址为今老奇台镇),常年屯兵垦田,农业有较大发展。清乾隆37年(公元1772年),设置“奇台通判”,铸“奇台总理民屯事务通判”关防,有关粮赋、屯戍、典狱等事务,统由通判核总。次年,乌鲁木齐都统设镇西府于巴里坤,辖领宜禾(今巴里坤县)、奇台二县,开始推行州、县、保、甲制度,奇台县建置,由此确立,县治就设在奇台堡。这时的奇台县辖区较大,包括今吉木萨尔县东部地区及奇台、木垒河两县全境,直抵巴里坤湖。清乾隆41年(公元1776年)裁去前设通判,正式设置奇台知县,作为最高行政长官,并配置典史一员;同时扩建原有的奇台堡,筑构为县城,定名为靖宁城,县治驻地的军事堡,另有迪化至奇台之间的七个军台所辖领;,建立了军、政分治的体制。这一年,还在县治修建奇台厅仓厂20间,屯贮军粮。延至乾隆60年(1795年),奇台县仓已扩增为196间,贮粮达6万余石。此时,奇台已开始享有北路粮仓之誉。
      乾隆帝后,清嘉庆朝的25年(公元1796~1820年)。奇台年年屯垦扩田,新增粮田5000余亩,平畴沃野,成了天山北路名闻遐迩的殷实区域。道光3年(公元1823年),清庭核定商民由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驮运砖茶7000箱,只准在奇台兑换米面,不准在他处售卖。由此可知,当时奇台农商发展水平已居天山北路之冠。清咸丰5年(公元1855年),奇台由镇西府划出,改归乌鲁木齐迪化州管辖,作为迪化东路一个重要的农商中转地区,东进哈密、内地,西去迪化、伊犁,奇台居于枢纽地位。 
      在古蒲类地区建置而起的奇台县,只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开拓创业,便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
      (2)关于古城的兴起。
      在奇台堡建立后的10年间,屯戍发展、军粮贮运与农贸交流也随之兴旺起来。唐蒲类城遗址四周,比较平坦开阔,水丰草茂,阡陌相连,很自然地成了军运、农贸的一个集散点,由古说今,从俗而定,随以“古城”之名呼之。官从民情,乃于清乾隆35年(公元1770年)开辟古城为农商集市,开始了此地被开发成为天山北路的一个新兴城镇与军事要地的历史。乾隆40年(公元1775年),为了驻兵需要,新建城堡“满城”,并赐名“靖远城”(原曾名孚远城),驻扎由巴里坤移来的八旗军,仍归巴里坤总兵节制。3年后,古城又设立了领队大臣,加强了古城的军力部署。乾隆45年(公元1780年),乌鲁木齐都统索诺木策凌曾为古城增设通判具表奏称:“古城地方,距奇台县90里,为乌里雅苏台、巴里坤,伊犁等处往来要冲,应增设理事通判。”虽然此请未获准(奇台县已裁去通判),但却表明,古城已发展成为辐辏如织、商旅如流的熙攘市镇。乾隆56年(公元1791年),古城驻兵,已确定5年一换,给古城增设“游击”一员。其后,还补铸了“古城巡检”印信与“奇台营游击”关防。至此,奇台建置设为知县与典史,而古城建置设为领队大臣与游击。这就表明,此时奇台地区的政治中心在奇台县治靖宁城,而军事中心却在靖远城(今古城镇)。
      伴随军事地位的提高,古城的商贸集市也日趋繁荣。清道光4年(公元1824年),古城设立税局,直接由陕甘总督派员,抽分税课。到了同治5年(公元1866年),又在古城安设粮台,作为新疆西路总局,由直隶州管理,并辖领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两城分局。这样,在古蒲类遗址废墟上开辟出来的古城,不止是一个军事重镇,而且已开拓成为19世纪后半叶天山北路的一个商贾云集的陆路码头。
      光绪3年(公元1877年),陕甘总督左宗棠令部属自哈密至古城,拓展这条千里驿道达3丈,以畅粮运,从而出现过千峰驼队与百辆大车穿梭于古城的壮观景象。左宗棠并饬部属在整修大道的同时,沿途遍植柳杨,以树标道。“左公柳”盛传一时,因而有“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之吟咏。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奇台县属迪化专区,1954年属新疆省迪化专员公署管辖,1958年5月,奇台县划归昌古回族自治州管辖至今。  
      (以上资料转引自《奇台县党政信息公众网》有删节)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