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人
诗歌
诗讯
欢迎
投稿
退出
注册
登录
收藏本站
栏目
搜索
欢迎
投稿
退出
注册
登录
收藏本站
诗歌
每日好诗
名家新作
旧体诗
电子诗集
排行
诗歌周刊
每日精选
汉诗英译
编辑推荐
诗人
名家
驻站
专栏
头条诗人
诗星
脸谱
访谈
诗词之星
诗讯
活动
征文
图片
出版
专题
视频
诗学
观点
诗理论
课堂
批评家
期刊
书画
每日好诗
旧体诗
电子诗集
诗歌周刊
名家新作
编辑推荐
每日精选
诗讯
名家
诗星
驻站
脸谱
专栏
访谈
头条诗人
诗词之星
汉诗英译
诗学
图片
视频
活动
出版
专题
征文
期刊
书画
排行
登录
诗歌
每日好诗
名家新作
旧体诗
电子诗集
排行
诗歌周刊
每日精选
汉诗英译
编辑推荐
诗人
名家
驻站
专栏
头条诗人
诗星
脸谱
访谈
诗词之星
诗讯
活动
征文
图片
出版
专题
视频
诗学
观点
诗理论
课堂
批评家
期刊
书画
首页
个人中心
退出
首页
/
诗讯
/
综合
首页
/
诗讯
/
综合
吉狄马加出席新一代作家锚定与塑形研讨会
作者: 2016年07月27日 11:28 中国作家网
514
收藏
[主持人(邱华栋)]:欢迎大家回到鲁迅文学院。“群山合唱——新一代作家的锚定与塑形研讨会现在开始![09:26]
[主持人]: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与会领导和嘉宾。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王璇、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评论家郭艳、《当代作家评论》主编评论家韩春燕、中译出版社总编辑张高里、中译出版社总编辑助理刘永淳、中国作家网副主编刘秀娟、《文学评论》编辑刘艳、中译出版社对外翻译推广负责人范伟、《北京青年报》记者罗皓菱、《文艺报》记者李晓晨、《文学报》记者郑周明、《青年文学》主编张菁。
[主持人]:另外参会的作家有这些,我念一下:于晓威、马笑泉、王凯、王甜、王族、王小木、王十月、计文君、石一枫、卢一萍、付秀莹、朱文颖、娜彧、刘玉栋、鬼金、严迎春、李浩、乔叶、李骏虎、李蔚超、李燕蓉、阿舍、杨遥、杨怡芬、肖江虹、邹弋舟、沈念、张楚、张俊平、陈集益、范晓波、周瑄璞、东君、赵依、赵雁、赵瑜、赵俊颖、徐则臣、郭海燕、陶丽群、黄孝阳、黄咏梅、哲贵、戚慧贞、斯继东、谢宗玉、裴志海。[09:31]
[主持人]:首先我们有请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讲话,大家欢迎!
[吉狄马加]:非常欢迎大家回到鲁院开这样一个研讨会,刚进这个会场就感觉非常亲切,在座都是70后的非常重要的一批作家,这个研讨会用了一个名字,也非常具有象征意味。群山合唱——新一代作家的锚定与塑形,我想确实是这样的,因为今天的这样一个文学发展是需要这样一些创作的中坚力量,是需要真正在我们文坛上能展现自己实力的这样一些作家。“群山合唱”我想本身就说明我们今天的这样一个文学事业的发展是需要有更多的真正有实力的、真正能展现个人艺术气质和才华的作家、诗人和批评家。今天我们请来的在我们鲁院学习过的作家、诗人、批评家,也是我们当代70后一些重要作家的代表,当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70后重要的作家都请到,我们也仅仅局限于在我们鲁院学习过的70后作家,但是可以这么说,在座的各位鲁院学习过的重要的70后作家,也能代表70后的文学创作的整体态势。[09:34]
[吉狄马加]:大家知道整个世界文学,包括现在进入21世纪的世界文学,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70后的作家已经有很多作品都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部分,当然整个的文学发展它就像一条河流,总是要奔腾向前的,我们不同年龄段的作家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写作风格不一样,在不同年龄段的作家实际上有很多作家他们都写出了我们这样一个时代,具有标志性的这样一些作品,特别令我们感到高兴的是,当下中国70后作家应该说一个是文化视野比较开阔,和过去的很多不同年龄段的作家相比较,借助资讯的便捷、阅读的方便、交流的多样,文学视野都比较开阔。另外一个就是个人的写作准备,包括个人在一些文字上的准备,应该说和我们的很多前辈作家相比,70后作家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09:38]
[吉狄马加]:当然同样的,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也是在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怎么能更好地来抓住我们生活的本质,更深刻的揭示和表达这个时代的本质,对这一代作家实际上也是一个考验。之所以今天我们研讨会专门用了一个“新一代作家的锚定与塑形”,这个锚定实际就是一个比喻,因为客观地说,我们有的时候从文学史的角度,特别是从批评界的角度,往往把作家是按照不同的代际进行划分,这仅仅是一个划分,对作家来说,很难简单地用他的年龄,用一个一般比较简单的、甚至是一种武断的方式来判定,当然是不够的。但是我想很重要的一点,至少说相同年龄段的作家,他总有很多共性。而这个共性其实在我们在座的作家身上都是共有的,那就是我们都生活在这样一个非常快速发展的、全球化的时代。[09:44]
[吉狄马加]:另外一个我们现在对世界、对诸多问题的看法,对我们生活的环境,对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对我们生活其中的整体社会生活方式,等等,在这些方面应该说都是有共鸣的。当然,我们每一个作家的文学气质、每个人个人的写作方式,都是自己独立的存在,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之所以用“新一代作家的锚定”这样的定义,就是想肯定在我们70后的这一批作家在中国文坛上确实已经占领了重要的位置。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们这个时代是有高原,但是我们确实需要高峰,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作家艰辛的文学创作,真正出现一些经典作品,一些大作家、大诗人,这是我们所期望的。[09:50]
[吉狄马加]:在世界文学格局里面,现在有很多重要的作家,包括欧洲、非洲有一些70后的作家成为世界性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的创作也代表了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一种文学标高,所以我想,我们今天开这个研讨会,就是要充分地肯定我们70后的这一批创作群体,所以我们也用了“群山合唱”,这是需要我们有一种集体的力量,需要我们有更多的70后的作家加入到这个合唱里面来,成为合唱中的优秀分子,今后可能合唱里面就会有人领唱,就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真正意义上的高峰,所以这是我们的一个愿望,也是我们的一个期待。同样,开这个研讨会也要看到这一代作家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文学的发展永远是这样的,我们需要重新去回望。我前不久看了一个资料,海明威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给予非常高的评价,他跟一个记者开玩笑,记者问他,说如果还有下一世的话,你愿意做什么,他说我愿意作为一个俄语写作的作家,为什么呢?因为在俄语写作过程中创造了可以说在19世纪乃至世界小说的一个高峰,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这样的小说不光是对语言的贡献,也是对整个世界文学的贡献。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什么呢?就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这一代作家有很好的一些文学优势,就是我们阅读范围的广阔,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最便捷最快速的了解,但是在一个生活节奏很快、很碎片化的时代,一个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时代,作家的心灵、我们的灵魂怎么能和时代的对接过程中尽量要减少错位,这值得我们很好地去总结。[09:57]
[吉狄马加]:我们这个研讨会又用了“塑形”两个字,想说明什么呢?一个作家的成长有自己的过程,有的作家可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写出代表他一生高度的作品,可能一生中后来很难逾越,但是也有不少作家像托尔斯泰那样40岁以后完成他重要的史诗性的长篇小说,所以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想这个塑形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也想每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写作阶段,怎么能更好地来增加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学眼光,怎么找到一些更好的参照体系,而使我们的写作真正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准,使我们有自己的一个文学定位,我想任何一个作家的塑形都是靠自己完成的,而我们的“塑形”就是希望我们的作家在个人的写作上更加成熟,而使自身不断壮大,写出真正地既代表个人、也代表时代高峰的一些文学作品,这是第二层意思。[09:59]
[吉狄马加]:第三点就是我们要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真正地不忘初心,要继续前进。在这个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整个文学界,整个作家队伍要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谈到了文化自信,现在中国正在从一个文学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文化自信对于今天的中国特别重要。对于我们今天在座的70后的作家,现在在进行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真正意义上要增强软实力,还是要靠社会主义大的文化建设,要靠我们的文化艺术,提升我们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自信心非常重要,所以今天的研讨会一个方面是希望我们70后这一代作家自身要树立自信,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确实还要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加强写作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在座的很多作家都写出了一些非常好的作品,有些作品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我想未来中国文学的发展总是寄希望于具有创造力的、思想开阔、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家,我们希望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能真正出现一些高峰的作品,能出现一些大作家、划时代的作家,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我们的贡献。谢谢大家。[10:06]
[主持人]:谢谢吉狄马加主席高屋建瓴、层次分明的讲话。下面我们请中译出版社的张高里先生发言。[10:07]
[张高里]:感谢邱院长。最近几年,中译根据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需要,跟中国作协有非常密切的合作,目前做了几套书,一个是《中国报告》系列,是2013年国家出版项目,包括中国当代纪实文学的作品,有英文版、法文版、西班牙文版、印第语版等很多版本。另外还有《五彩丛书》,这是每年遴选五个不同民族的作家的作品,这也是跟中国作协合作。五彩丛书我们已经做了三集,今年应该是第四集。还有对一些长江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沿线的作家的一些重要作品进行对外翻译和出版,这是我们最近几年做的一些工作。[10:12]
[张高里]:我们不光支持对外传播,同时也做国内的原创。最近几年有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在我们这儿出版。因为我们也是想这几个系列在国内做成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这样的话,便于我们更好地做海外的推广。我这次来很激动,见到了这么多70后的优秀的作家,很多人我们可能之前也联系过,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机会见面,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见个面,以后加强合作,像吉狄马加主席讲的,希望大家能写出代表个人、能代表时代的巅峰之作,我们也希望能够出版这样的巅峰之作,同时把它推向海外,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对国家的软实力建设做出我们的贡献,谢谢大家。[10:15]
[主持人]:谢谢张高里非常务实的发言。下面我们要请一些作家发言,首先有请作家徐则臣发言。[10:15]
[徐则臣]:因为时间不能太长,简单地说一下。昨天有一个学生问我,我进考场写作文怎么把握更大?从写作者的角度,我说写你想写的,写你能写的,写你能写好的,其他不要管。他又问,作为作家,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做?我说是。如果想成为更好的作家,是不是也这样做?我说不是,还应该加两条:第一条是写应该写的;第二条是写可能写的。每个时代好的作家都把前面三个问题解决好,把你的特长优势发挥到最大,留下你自己的痕迹。但是我觉得如果是一代作家要区别于别人,或者是区别于上一代的作家,可能你就要考虑一些哪些是你应该写,哪些是你可能写,要拓宽你写作的疆域。昨天晚上看到霍建明和西川的访谈,谈到一个诗人最恐惧的是一生中不能写出与时代相对称的作品。他解释这句话说,这个对称当然不是说我的文学作品一定要反映时代生活,而是说你的作品要跟这个时代之间产生某种对应关系,在时代的变迁中你的文学的变化和可能性要跟时代之间产生一种对应,这种对应有可能是比较和谐的、比较契合的对应,也有可能是反向的对称。无论如何,总要跟时代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10:16]
[徐则臣]:有一天我突然想,唐诗向宋词过渡、从宋词到元曲、从元曲到小说之间,应该是什么情状?我们如果找一个中间点来看一看作家的状态、文学的状态、时代的状态,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一个作家是如何意识到这种变化的?他在意识到这种变化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他的现实依据在哪里?当他感觉到诗不足以表达生活而需要另外一种样式来表达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他面临的困惑是什么?。时代的变化的确可能会带来文学上的相关的变化和调整,也就是说文学和时代之间的确有一定的关系。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有一个大学生聊天时跟我说,很多人都觉得莫言获奖以后对中国文学是一个新的起点,很振奋,你怎么看?我说我不认为是一个新的开始,我恰恰认为这是一个终结。终结是什么意思?莫言这代作家他们走过的路,我们是否还能再走?[10:16]
[徐则臣]:你看莫言的小说,基本上呈现的是具有传奇性的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里资讯的确非常不发达,传奇性的前提是这个世界相对是封闭的,而在今天这个传奇性产生的土壤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网络让我们越来越透明,在这样的世界里面你还想在某一个地方建立一种自足的传奇性,这个可能性是极小极小的。[10:25]
[徐则臣]:我们很多人都在抱怨,说这个时代没有托尔斯泰,没有曹雪芹,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托尔斯泰可以用一部小说可以把整个19世纪前半期,乃至18世纪末的全部给你展示出来,只要他站得足够高,他可以看清楚,因为那个时代的确是缓慢的,而且没有那么多的像当下这样一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他可以看足够久。很多人都觉得中国作家太无能了,我们有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这个大时代需要大作家对我们建立一个整体性的表达,中国作家做不到。我总是在说,不是因为作家的智商变低了,而是作家面临着更加细化的,更加琐碎的,更加纷繁复杂的这样一个现实。[10:25]
[徐则臣]:我们可以想想,我们经历了前网络时代,又经历了现在网络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变化,我们判断事情的方式产生了多大的变化,我们的审美方式发生变化,我们文学的方法论肯定也要发生变化。意识到文学上我们要出现一些新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它有可能就是像唐诗宋词向元曲之间过渡的一个时段。文学总归不能置时代文学的变化而不顾,必须要作出调整,这就是时代要教给你的东西,这是应该写的。[10:26]
[徐则臣]:评论界一直说70后的作家更多写日常生活,就所谓的日常叙事,我就在想,这个日常叙事是我们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选择?为什么这么多作家逐渐呈现出这么一个状态?我觉得可能是文学发展到今天,时代发展到今天必然出现的一个结果。比如说,这是一个和平时期,它的确是没有一些大的背景,跟我们过去大时代相比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和平的、平稳的时代,而这样一个时代如果你要关注现实,那你可能就会在日常生活里边大作文章。我们慢慢都开始盯着自己看,就是所谓的向内转,这种时候我们肯定要写日常的事,身边的事。如果说所谓日常的叙事,是这代作家的宿命也罢、不得不干的也罢,如果我们把他认为是我们这代作家的劣势,如果你认同了只有前辈作家那样的写作才是唯一正道的话,那么这样一种日常化的叙事就会没有影响力了。但是如果你觉得之前的前辈作家写作是正确的,而以后还可能出现一种正确的写作的话,那么我觉得这有可能就变成我们的优势,是我们区别于上代作家的优势,既然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就要好好考虑,我们如何用好这个优势,我们如何在这个日常叙事的基础上寻找一种更大的可能性。[10:30]
[徐则臣]:有一年,英国的一个杂志副主编来北京,找了几个作家在前门的咖啡馆聊天,个人聊个人的,突然跟我说,你发现了吗,我们的故事跟以前的不一样了,我们现在短篇小说里面的故事跟以前不一样了,不再是起承转合,高潮、结束,我觉得说的非常好,意思就是说其实文学一些概念可能在缓慢地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可能是文学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要出现的变化。[10:31]
[徐则臣]:这个区别如果你不自信的话,就是劣势,如果你自信的话它可能就是优势,正是因为这样的变化,我们70后作家汇聚一堂把这些东西做好了,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成为我们的东西。[10:32]
[主持人]:谢谢徐则臣非常丰富的发言,他的发言针对应该写的和可能写的来说的,给我们今天的研讨提了个话头,特别棒,应该写的可能写的和最终写成的之间将会成为一个等号,这个等号由在座的各位合成,因为群山合唱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上举办,像刚才吉狄马加主席讲的,的确是有我们的想法,也注定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事件,我们现在正在形成一个历史,历史由在座的诸位写成,下面有请刘玉栋发言,他是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第一届的学员,但是他是70后,很年轻,是年轻的老作家,有请刘玉栋。[10:32]
[刘玉栋]:谢谢邱院长。来到鲁院真的是很高兴、很激动,现在一想14年过去了,70后真的是不年轻了,像我也已经四十五六了,所以我想今天说一点,今后真的应该是考虑写长篇小说的时候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对小说这一块关注得比较多一些,从现在70后创作的现状来看,我读了在座的各位朋友大量的作品,大家中短篇小说创作成绩特别地突出,长篇小说从素养上确实是有待提升。短篇小说当然是基础,对于一个作家的审美,包括风格的形成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10:32]
[刘玉栋]:当然我想我们这些作家要想有大突破、大作为的话,长篇小说的创作是一个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呢?长篇小说的宽阔度、复杂性,包括它对思想、社会、人性深度的呈现,这是短篇小说所无法达到的,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我们的那些前辈的作家,包括50后也好,60后也好,像张炜、莫言、王安忆,陈忠实,包括余华、格非等。张炜老师写过一百三四十篇短篇小说,但是他主要的还是长篇,这样的情况在其他一些作家身上也是很突出的,像陈忠实老师的《白鹿原》,长篇小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10:33]
[刘玉栋]:当然我们也可以看一看国外同年龄段的作家,他们的影响力的获得还是主要依靠长篇小说,他们之所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我觉得长篇小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写长篇小说,质量的保证是最重要的,长篇小说素养当然是非常有必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质量。[10:35]
[刘玉栋]:从我阅读的作品来看,凡是成功的作品,凡是让人感觉到很好的作品,不管是在思想上、人性上、哲学上等多个方面都是有自己独特之处,或者是过人之处的。我说的这一点,只是我个人一点浅显的认识,但是也是比较真诚的一种想法。但是我并不是说我对短篇小说存在一些偏见和忽视,因为这么多年来我自己就是一个短篇小说的迷恋者,我特别喜欢短篇小说,我这些年自己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但是我只是觉得在我们这一代作家在重视短篇小说创作的同时,从整体上、从年龄段上,我觉得应该到了有意识的往长篇小说创作这方面努力的时候了。谢谢。[10:36]
[主持人]:刘玉栋言词恳切,语重心长,他列举了世界上活跃的70后英美文学中重要的小说家,而且他例子举的也很具体。他提出来应该多写长篇,这个是有道理的,我觉得徐则臣的长篇《耶路撒冷》热还没下去,又创作了新的长篇作品《王城如海》,这个方式也是对的。谢谢玉栋的发言,你也得赶紧拿出你的长篇。下面请于晓威发言。[10:39]
[于晓威]:很高兴见到各位,好多都是多年的朋友。谈到70后的创作其实心情非常沉重。不论谈到70后创作的锚定也好、塑形也好,还是对这个时代提供了什么审美经验也好,都离不开一个参照,否则无法来谈。70后这个概念应该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我们要谈70后的创作,其实不可避免也会指出一些60后代表性的作家,所以从概念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谈具体的观念,我觉得应该是比较明确的。[10:42]
[于晓威]:70后作家有这么一个比较独特的现实。一是在时代上,这个群体是真正既承接了既往50后、60后的作家,又对接后一代80后、90后的作家,形成一个中间的现象。从时代来讲,70后出生的年代经历了“文革”,或者是部分经历了“文革”,这个“文革”更多指“文革记忆”,从这个角度来讲,年龄最大的1970年出生的作家其实他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文革记忆,这可能是跟50后,60后这代作家有着一个相同的理念,但是文革结束不久,70后的作家就进入了改革开放,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之中,迎接了市场化带来的80后、90后面临市场的写作状态,包括后期兴起的网络文学。所以,70后作家完全处于在跟前辈作家和80后、90后作家之间的板块当中,这就增加了一种厚重感,一方面有50后、60后作家这种先天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又有市场化写作跟80后、90后这些群体进入一个个体化的熏陶,在70后作家当中反映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10:50]
[于晓威]:我觉得70后这一批作家他其实是真正回归和继承了“五四”以来的文学传承,但是又开拓了“五四”以来文学所不具备的很多东西,为什么这么讲?其实50后、60后的写作当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因为很多50后、60后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写作可能符合70后、甚至80后非常前卫的写作风貌。我这里谈的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就说50后、60后的作家的创作主体更多的还是在中国革命传统,更多的是一个历史概念,还是基于一个重建于革命话语和革命的抒写,70后作家到这一代完全打破了这么一个革命化文学的抒写,只有到了70后作家这一代,大量作家的出现和大量文学样貌的出现才真正和世界,更主要指的是西方文学表达方式,实现了一个真正的对话和接轨,文学也真正回归了自身本来合理的面貌,我觉得70后的历史责任和审美贡献应该体现在这里,就是个体化的表达。[10:54]
[于晓威]:另外再谈谈70后作家未来的写作。现在的时代进入了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生产和协作的时代,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从体制运作角度、从社会化大生产的角度来讲,越来越明晰。社会化分工越来越明晰也存在一个问题,一个电视机的生产,显现管是一个车间生产的,机壳是一个车间生产的,电子原件组装,包括发行,销售每一个链条都是被每一个组织所分摊掉的,所以导致每一个工人对他最终生产出产品是没有荣誉感,因为没有一个一以贯之、自始至终的一个完全的操作过程。70后作家处于这么一个时代,只有作家是最后的拒绝社会分工者,是对作家的创作理念抱有高度责任感的人群,他对自己一切善良的品质、对一切的言行,包括作品高度负责,所以70后作家感觉到今天历史的责任重大。我们还要清醒地意识到,就是70后作家的创作,包括未来的文学创作,其实不应该是一个自然的状态,而是一个自觉的状态。怎样面对未来,比如说未来十年的文学,怎样对未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我觉得是我们70后作家这一个群体需要非常认真和自我警惕的一个状态吧。因为时间关系,我大概讲的就是这些,不当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11:00]
[主持人]:谢谢晓威。他分析了70后背景以及前辈作家和未来作家的背景,表达了他一些担心和忧虑,因为每一代作家出现都有他环境上的优势,也有劣势。对我们70后作家现在的处境,他从外部和内部都分析了。我插一句闲话,我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我看到主编单志强写了14座山峰不同的形态,每一座山峰的角度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在座各位的发言已经呈现了这个面貌。下面我们有请石一枫发言。[11:05]
[石一枫]:我觉得70后写作者有一个比较大的优点,应该说是刚开始从事写作的时候技术都比较成熟了。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出手就是高峰,他刚开始从事小说写作的时候,他的小说写作就已经非常地成熟了,这个在现代文学作家里边是非常地罕见的,几乎只有鲁迅做到了。而我觉得像我们同代的人,甭管是写什么风格的,甭管是怎么写的,有一点值得肯定,就是刚一开始写作的时候技术都是挺成熟的,起码从小说的结构、小说的艺术审美、小说的意蕴等方面,把握得都非常地好。文化素养和阅读资源的积累是70后作家的优势,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接受了比较标准的院校教育。[11:05]
[石一枫]:文学当然是不能递进的,不是简单的一代比一代更高更快更强,但是好像在技术的复杂性方面,确实是可以递进的。我觉得我们这些人在写作的时候,其实已经给自己提高了一个技术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作为“作家”出现的。我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艺术方面的磨炼,技术方面的修养,才能成为一个过得去的、够格的、敢管自己叫作家的作家。[11:06]
[石一枫]:但是,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技术的磨炼上,使自己变成一个相对职业化的作家,之后可能的确是有可能会忽略到某些技术层面以外的问题。甚至比较极端的,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可能小说它有就是一个技术活了,或者说它主要是一个技术活儿,这种倾向可能还是有,而且我觉得可能会耽误写作的,这可能是我们写作时候自己要给自己提一个警示。[11:06]
[石一枫]:说到这儿我再谈一下作家身份。作家究竟是个什么身份?我们很多的同代人,甚至更年轻的人比较习惯把自己叫做写作者,其实说句实话,每次听到这个词我都有点不舒服,其实我不是特别赞成写作者这个定义的,起码我个人不愿意说写作者,而喜欢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作家”这个词它可能负担着更多的含义,而写作者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就是一个职业的匠人,是技术层面的身份定义,作家负担着知识分子的责任,负担着精神反思的使命。然后,我们再往远了看,往前再看一看,我们敬佩的作家,我会发现他们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第一身份,首先不是“作家”。比如说海明威,伴随着海明威的形象出现的那些身份,是个游击队长,是一个满世界游走的文化人,甚至可以说他就是一条硬汉。比如说雨果和托尔斯泰,我们在说他是一个作家的同时,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两个人还是圣徒。我们在提起鲁迅和茅盾的时候,我们不会认为他们只是一个作家。总之,不要被技术层面的东西来困住自己的思路,起码应该做到兴趣广泛一点,关心的东西多一点,包括对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这个生活有着更多的热情和反思吧。[11:07]
[石一枫]:客观地说,在我们纷纷攘攘的大时代,一个人要想从时代溜走还是很容易的,作为一个作家还是不应该让时代从我们的眼前溜走,应该还是有热情、有激情、有责任感地投入到对时代的反思和批判之中。老作家做到了,年轻作家也更应该做到,谢谢大家。[11:07]
[主持人]:谢谢你的发言,你有三个层次的意思。第一个你说到了70后所处的环境,文学的门槛恰恰是提高了,活更难干了,收益还少了,你干不干?第二,你讲到了作为一个作家,不能过于强调技术,反而忘了关心时代和当代。第三,你直接从作家的身份入手,批判我们作为一个作家要不断地反思我们到底是谁。我们是作家吗?现在有请朱文颖发言。[11:08]
[朱文颖]:谢谢,其实刚才徐则臣发言讲到作家跟时代的关系的时候,我想补充两句。我刚才在想,因为则臣这两年的国际视野和理论体系,他关注到了一个体系的问题。作家和时代肯定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这关系怎么来表达?我就想到金宇澄《繁花》得了茅盾文学奖后在上海开了一个研讨会,一开始我们都在讲它恢复了中国古老的小说传统,包括它的表达方式和它类似于话本的小说形式,但是突然有一个评论家突然说,《繁花》放在一个大文化的领域里就是一个先锋小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所以我刚才一直在想,则臣说作家要写自己能写的,也要超越自己有限的视野和能力写应该写的,我想补充一点的是,我觉得其实每个作家还是有他的命运的,个人走到哪里,小说就走到哪里,因为你个人是被裹挟在时代里面的,你表达了自己?还是真实表达了一个时代?有一个问题是没有办法去回避的,就是一个作家的视野。因为我越来越相信这样一句话,作家没法写他看不到的东西,他永远没法表达自己看不到的。一个作家究竟能看到什么,有一部分是自然的,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则臣在一开始说出了一个线头的东西,可以扯一根出来说很多。70后作家的作品最初并不是一个文学现象,后来衍生出了社会现象,70后原先的概念和我们现在一直延伸和拓展的已经完全不同了,围绕着70后的写作有一个形容词是一直贯穿始终的,就是“不清晰”,没有太多的确定性,我就这点想谈谈我自己的看法。[11:28]
[朱文颖]:最早的这批70后的作家,仅仅从个人命运来说,有了非常大的改变,所以我就在想,50后、60后作家和80后、90后作家的个人命运或者说是整个人生的过程,我觉得要比70后的清晰。70后有的时候会倾向于某一种意识形态的一种自觉的表达,有时候又被商业文化所影响,呈现了某种不太确定的特点,这个特点其实也是因为我们这代人成长的大背景是整个中国社会剧变的过程。从研究者的角度怎么来阐释我们这代人写作的不确定性,这也很有意思。有一次,一个国外研究70后的评论家说,我们系统地研究70后,是因为在你们刚出道的时候,珠海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叫《新青年类》,我们希望从你们这些作家看到中国年轻人新的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大背景。所以我在想,可能我们刚出道时形成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就是中国社会城市化的一个符号,而这位评论家的研究兴致点之所以很快就转移,可能是由于我们抒写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个符号背后的真正的中国城市变革,或者说是城市化的本质很好地凸显出来,这也是我们这代人写作的精神特质并不那么明晰的表现之一。[11:37]
[朱文颖]: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我还是觉得这种不确定和不清晰,不能都把它归结成为负面的东西。曾参加过一个70后作家的讨论会,我当时就想到,如果一样东西它的形状特别清晰,它的纹理特别清晰,大家一开始就知道这个是什么样的东西,反而会影响到它最后成长的体积。只有那些不清晰的东西,它看起来模糊,但是它可能更复杂、更多元、更宽厚,到了一定的程度,它的体积呈现出来是一个庞然大物——就像山峰,他的形状肯定是清晰的。你一开始是不清晰的,因为很多山峰被另外的山峰烟雾环绕,彼此的个性非常强烈,而且可能我们这些作家里面彼此的有些个性甚至是完全相冲突的,这对于整体的概念或许是一种抵销或者说是一种消解,我并不认为这会影响我们这代作家整体评价,不会影响我们的整体气场,我觉得这可能恰恰是一个非常好的背景。[11:39]
[朱文颖]:第三个,我想就地域性谈一谈。我生活在苏州。有一个画家朋友,他就在闹市区一个很重要的一块地方买下了几栋别墅,然后他把那个别墅改造成了一个现代园林,还原古代有钱文化人的生活方式,还原古代人雅致的方式。有一天,欧洲的一些博物馆长参观这个园林,在里面吃了一顿饭,住在这个园子里。第二天,意大利博物馆的馆长说了一句话:我生活了那么多国家,我现在好像找到我下辈子要待的地方。他觉得中国的道教文化很有意思,他模模糊糊地觉得好像这可能是以后人类发展的一种选择和进程。后来,这个意大利博物馆的馆长回到了欧洲。我不知道他后来有没有选择来中国度过他的后半辈子,但是我和他还通过几封信,他又说在深入了解了中国社会以后,就像有些社会学家说的,中国社会如果单单凭借一个逻辑来推动中国的社会,你会发现推不了几步,这是一个悖论。所以就是说,他也在寻找在这两者之间哪一个点能够更好地解释我们今天所处的的现状,从文化和文学上给予这个社会和世界一个可能的解释。[11:40]
[朱文颖]:因为我是一个在城市长大的人,我在上海,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苏州,我根本就无法去抒写中国的农村生活。我觉得中国的城市文学被符号化,但是我也在琢磨怎样把这个符号化推动到一个能够真正展现城市文学的深广度的可能性。但是我一直是觉得,如果真的存在城市文学的划分,这种划分其实也是很可疑的。我们可能要在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追问一个问题——我的灵魂能够安放在哪里?所有的文学,其实要回到一个最本质的追问上来。可能对我自己来说,写作走到中途的时候,我也一直要给自己提出这个问题,也和在座的诸位老师和朋友们共勉,谢谢大家。[11:41]
[主持人]:谢谢你精彩而有魅力的发言。你谈到了三点,第一点谈到了一个一般人很难察觉到甚至也不愿意谈的事,就是作家的命运和命定的事,提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而往往被忽略的一个问题。第二个,谈到了在群山合唱的背景下,山峰的影子怎么和其他的山峰有所区别,以及对这个山峰的形成,你还是有些质疑。我觉得还是能成的,中国地理里面把每一座峰与每一座峰讲得非常清楚。第三点,你作为一个江南女子,重点推介了江南的地域性,强调了一个作家无论如何都不能忘本,你要从地域性出发,最终是要发出一个疑问,魂归何处,谢谢,我们将推出一个北方女子发言,有请乔叶,大家欢迎。[11:49]
[乔叶]:首先还是感谢鲁院创造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回到鲁院特别纯粹地享受文学的时光。很久以前,我和李浩私下聊天的时候说,如果能够以70后为主题为大家开一个会,该多么好,很热烈地畅想这个事情,过了几年,现在这个愿望就实现了。这些年来,我不怎么焦虑。当然偶尔写作的时候也会焦虑,是因为某个作品,我该怎么写,怎么处理问题,怎么处理障碍,会有一些小的焦虑,但是就大的问题上来说,将来怎么走,未来怎么样,对我来说反而不是问题。[11:50]
[乔叶]:我环顾四周,自己已经进入中老年状态了,反正也不年轻了,也不用急什么了,就是这么一种状态。听他们的发言,我觉得他们像打出的一粒粒子弹,总有某些话能够激动我,徐则臣发言的时候我就想,我之前没有向他请教过,我好像这么多年也是很朴素地追寻着徐则臣老师的教导,就是写你能写的,写你想写的,写你可能能写好的,我还是按照这个方向去进行创作。[11:50]
[乔叶]:参加这个会也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渴望的。我想起了青年评论家岳雯曾经说的:你听了我们说了那么多,但是我告诉你,你写作就像一个人穿越罗布泊,各种专家来给你指导,最后你还要一个人去穿越这个罗布泊,你要一步一步地走进,要走出来,能不能走出来不一定,但确实是一个人的旅程,一个人的道路,她说不要被太多理论所左右,真正走的是一个人。群山合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就比如每个人都要独自穿越罗布泊,但可能这个锚定或者塑形,会给我们一个指南针,想想自己到底往哪儿走。[11:52]
[乔叶]:我之前读了郭艳老师的评论,还看到她跟马笑泉有一个交流,谈70后怎么从写作的情绪中出走,走到更为广阔的创作;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作家怎么面对这种变化……我也经常想起李佩甫老师的口头禅——用认识照亮生活。谢谢大家。[11:55]
[主持人]:谢谢乔叶朴实的发言。我总结了两句,第一是茫然而不焦虑,第二是一个人的旅程。刚才大家发言时,我一边看着,心想写作最终都是我们要回到自己的小房间里去面对某种创造性的孤独,但是我们聚在一起会感受到一种力量,就是说这个时间点上,我们这些有着共同志向的人在一起鼓劲,这个很重要,虽然是一个人的旅程,但是你并不缺少我们对你的关注。下面有请李浩发言。[11:56]
[李浩]:我想先说唐诗宋词,唐诗过渡到宋词,但是宋朝人还在写诗,他们写的非常多,而我个人来说,在我的审美趣味里,宋诗和唐诗几乎是并列的。我觉得从某一方面来说,唐诗过渡到宋词很大程度上是时代审美某种集体的塑形,大家兴趣转向了,然后一帮文人会集中转型,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从这个点来说,就可能和大家反复所说的时代有某种关系,时代的诉求、时代的要求,有时候个人的趣味会被它强力拉扯着,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们几乎共同的抒写,就是面对我们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强力拉扯的原因之一,有种种因素会让它导向这样一个支点吧,但是我个人,一个有着某种特殊偏好的人,无论个人写作还是阅读,我都喜欢那些不能被归纳的那些意外。我更愿意去阅读那些和我的想象、和我的惯常思维完全不一样的,甚至和这个时代的某种诉求完全不一样的独特性的东西。我觉得写作和这个时代的关联和关系,应当是拉开的、对抗的,甚至是某种的反叛。[11:56]
[李浩]:下面我谈谈关于这十年的中国文学。在这十年里面我当过几年的编辑,多少有一定的阅读,有几个点是相对来说引起重视的。第一点,先锋的内化,先锋这个词作为像轰轰烈烈的文学运动确实有退堂的感觉,从去年来说,我们等于既有某种的纪念,又有某种的派别终结的感觉,实际上内化是非常强的感觉,它不是成为一种运动了,也没有打旗拉号的人了,或者流派出现,但是先锋文学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写作,包括现在仍然在使用非常强烈地使用传统现实主义手法这一类的作家,他们或多或少地在吸收着先锋和先锋精神里面的东西。而同时,我觉得我们对先锋的理解也不再是那种形式主义的原教旨,先锋在我们意识里面也不再是那种非此即彼的断裂和割裂,它有了对传统的联接和尊重,这是我们70后作家比较普遍的一种接纳。[11:57]
[李浩]:第二点,讲述中国故事成为一种相对普遍的自觉。我们的作家也更多的注意到了日常发声。对作家而言,更多的是对成长经验、民族文化差异的强调,是对陌生化的强调,是对独特化的强调。文学的阅读让我更加清晰的意识到,作为一个写作者,可能需要在讲述中国故事,或者说我们说的东方故事的诉求上体现差异的增加,我希望自己是一个能够写下全人类之书的写作者。[12:02]
[李浩]:第三点,中国作家在眼光上更加开放。就我们现在的作家,前面刚刚发言的作家,可以说对世界文学好多作家能够如数家珍,在这点上来说我觉得他们的眼光更加开放,他们愿意接受不同的优秀的滋养,他们也更加尊重知识和智慧,而不再是简单的依靠经验和才情。[12:04]
[李浩]:第四点,中国作家们更加重视审美,更让我们小说成为经得起拆解和反复的艺术品,又不显得做作。如果我们和现实主义比对的话,可能会发现这一点,我们做得更好一些。在这十年里面,除了这些所谓的好一点的之外,我们也很难回避一些问题的出现。第一点,在某些方面来说,对故事的强调可能有些过了,媚俗的心态越来越重。第二点我们故事的格局在变小。有批评家指出,我们作家现在的写作更多的是室内剧,实际上我觉得这是个事实,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回避的有些过多。我们更多是满足于一个更加丰厚的写作,似乎也越来越自私。第三点,成功学的注重影响了我们的创作,我们或多或少在寻找能够达到世俗成功的有效配方,它肯定会影响到我们文学作品某些的品质,当然一些批评者那种信口雌黄和指鹿为马也是推波助澜的原因之一,浮躁也由此开始。第四点,探索意识在减弱,我们说作家走向的是不冒险的旅程,我们见惯的是平庸。文学本质有两点,第一点提供心智,提供新可能,让我们思考,让我们对人和人生的认识变得深刻复杂。我也认同石一枫的话,认为文学应当有某种的启蒙性,这点我觉得非常非常重要。第二点,它应当是为我们创造一个新世界,我们期许到达的新世界,和创造者一起体味创造新世界的惊奇和美妙。我觉得这两点是文学把握的点,除了这两点,其他都是附属性的,我们市场可能会把附属性看作本质,我就说这些。[12:09]
[主持人]:你的讲话层次分明,讲得很好,尤其是你对讲述中国故事的陈述,讲中国故事怎么写中国人,我也在想这个事。非常感谢李浩,下面有请李骏虎发言。[12:11]
[李骏虎]:每次回鲁院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作为70后出生的作家,我个人体会,我们这个时代出生的作家是经历了受各种文学理念、各种文学流派,经历了和平年代之下的各种社会变革、创新——但是,还是不够时间长。大致是在这两种环境之下,造成了我们70后作家一些写作方面的问题。[12:12]
[李骏虎]:一是长期以来,因为受一些二手文学思潮的影响,以及不能够在相对长的时间段之内对社会和时代做出准确的思考、判断和把握,可能出现为文学而文学、为写作而写作的现象,作品为社会和广大读者所不熟悉,影响力不够。基于这样的前提下,我个人最近有两方面的思考,一是无论我们阅读了多少国外的经典,无论是学了多少的理念和技法,最终要写出有分量的大作品来,恐怕还是要回归,要回归我们本身,西方经典无法改变你是一个中国作家的事实,你也无法改变你的作品是在写中国的事实,这个就是根。不是说不能学习借鉴,而是说学会了还是要最终回到中国的概念上来。简单说,就是在中国的背景下写作,在中国的人文背景下写作。[12:13]
[李骏虎]:我个人感觉,西方他在写人、写社会的时候,他是注重的是人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我们的传统经典,它是在写世道人心。我记得莫言有一段话,说他当年读马尔克斯的时候,只看了几页他就会写了。刚开始我不理解这句话,我说这不是很浅薄吗?我现在慢慢理解了,莫言是从马尔克斯那里又回到他本身,回到他的生长环境、过程,回到他自己的人文传统,所以他才是莫言,否则的话他就是模仿者而已,他的技法会接近,但是他永远写的不是中国的事情。[12:13]
[李骏虎]:第二点,在中国的时代背景之下写作,这是一个很困难的命题。我们70后作家,有一个很奇怪的生存方式,就是无论外面怎么变都影响不到我,下岗影响不到我,国企改革跟我也没有关系,三农问题跟我也没有关系——这个是很恐怖的事情。你活在这个时代,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要直接表现当下时代,但既然我们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写作,我们就得有必要让时代跟我们产生一些关联。我的意思是说,你应该能够表现出来你的内心和这个环境之间的矛盾。现在好多人说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没有办法写作,这个没有办法写作,实际上就是可写的东西,你没有必要去表面化地写一些东西,但是你完全可以把你人物内心的跟外界环境的一种矛盾纠结、撕裂表现出来,这也是在时代背景之下写作。[12:20]
[李骏虎]:还有一个作家和作品如何表现当下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不仅仅是文人的精神世界,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世界。在这样一个恒定的大的和平时代,实际上是充满了非常快的、密集的一些变革,我们来不及了解它就已经过去了,但不是它过去就过去了,它留下了一些东西,留下了伤痕、愉悦。要了解在这样一个大的变革之下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多大的变化,对我们造成了多大的影响,我们不是知其然,而是要知其所以然,要关注深化改革产生的这些效果,尤其是产生的文学效果。[12:20]
[李骏虎]:去年在《世界文学》上读到越南一个70后女作家的作品,一个中篇,我很振兴,她是在写她的家庭,一个渔民家庭,居然写出这样具有经典品质的作品,比我们写得要好很多。但是你去看,她还是写越南的传统生活、传统的风俗习惯,她整个精神焦虑、生活困苦全是在越南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前提下所产生的。所以说,这么多年读了那么多东西,受了那么多影响,最终还是要回归回到一个中国作家在中国的写作,我个人的一点体验。
[12:21]
[主持人]:你的核心两个字就是中国,关于中国现实的提醒特别重要,因为他挂职当过县里的领导,也知道中国老百姓的疾苦,比躲在书斋里的作家更有第一手的材料,他的发言从另外一个角度打开了我们的身影,下面有请谢宗玉发言。[12:22]
[谢宗玉]:感谢鲁院,因为我知道这里有非常多的高手,我想听一听他们对70后文学创作的评价,因为我自己好像这方面没有多少思考,但是现在要我发言的,我却有一个困惑,我感觉这一次鲁院的主题是挺好的。我们70后的作家是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都模糊化了,真正要数又数不出来,这次提出这个命题我觉得非常好,有人说一个70后的作家跟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比起来还是不行的,但是我现在看,如果是单对单的评价,长篇小说我们还没有开始真正创作,单独从中短篇小说方面来比较的话,我们作品不差,我感觉好像还要好那么一点点,我们好像更精巧一点,花样多一些。[12:23]
[谢宗玉]:过去的作家好像有一个审美趣味,就是社会上发生什么,他们用这个来写,等他们找到一个共同点,我们把什么作为审美对象,我们来发掘他们的审美价值。而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说起来,数字化,全球化,教育改革,机械化,环保,还有法制建设等,我们为什么没有出现这些题材的作品?我们自己也是有原因的,我们很多70后都是很有内涵的,可能这是我们的优点,也是我们的缺点,我们好像武侠书里面练拳一样,关起门来看我们的诗,还有我们独特的审美,却没有办法重叠起来。[12:25]
[谢宗玉]:我们写边远的事边远的人,所以我们被边缘化了。这个感觉不一定对,但是我主要是发现一个问题,我们的面目很模糊,你写的,我写的,说起来是千差万别,但是看起来是差不多的。我们中国现在是大起大落的时代,我们没有关注生活,所以写不出现实的题材。[12:27]
[谢宗玉]:有的时候我也追着网络文学看,这是很奇怪的现象。有些玄幻小说真的写得好,写得真棒,两三百万字的悬念小说把故事编的非常圆,而且里面还充满了智慧。还有一些网络文学讲城市变化,把人之间的竞争也是写得挺好的。我们今天的锚定和塑形,肯定是要双方面的,我们自身要努力,鲁院也给我们提出了这个时代的风向。[12:30]
[主持人]:通过你的发言我感觉到,其实对一个作家的认知、锚定和塑形需要一点时间。下面还想请两位评论家,也是编辑家发言。第一位是韩春燕老师,《当代作家评论》的主编。请韩老师说两句。[12:32]
[韩春燕]:非常高兴来到这里,见识到了我们70后作家队伍,阵容非常强大。因为我们这个杂志面向当代的作家作品和现象,我们要做的是中国作家的经典化的问题,因为文学史要不断地续写,文学评论刊物也是作为一种文学史经典化重要手段和途径,将优秀的作家不断纳入到中国文学史当中。我们将开设一个“寻找经典”的栏目,把这个经典化再提出来,包括经典的标准、经典化的方式、经典化存在的问题等等。当然我们说“经典”还是打引号的,还没有经过漫长的历史考验和时间考验。最起码这是一个文学史的“草稿”。60后作家基本上有一部分已经被大家认定,他们已经“锚定”了,已经“塑形”了。我们要做的是面向“70后作家”,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进入历史。所以说,我今天看到各位的精神面貌,尤其听到大家的发言,我觉得你们完全可以做评论家,你们就应该以作家身份去评论另外一些作家,因为你们的知识积累,包括理论上积淀、方法的掌握等方面,都达到了评论家的水准。我们以后可以从作家群体里面选拔一些人作为批评家写稿子,你们可以作为我们的作者群体,而不仅是研究的对象。[12:32]
[韩春燕]:大家一起把70后作家群体真实的面貌呈现出来,把你们真正的面目呈现出来,大家共同携手来把中国当代的文学史写好,让我们中国的文学能够发扬光大。希望大家以后能够创造出更好的作品。[12:33]
[主持人]:下面有请刘艳发言。[12:35]
[刘艳]:我是70后,所以我特别珍惜这个机会能跟70后的作家见面。我写评论,又是一个编辑,当代文学板块的老编辑了。我通过我的实际工作,支持“70后作家”。我们曾经发过一篇谢有顺的文章,非常有学理性的批评,他谈到了在座的很多人,而且能够概括出大家共同具有的东西和一些细节的差别,很不容易,现在读了觉得特别好。[12:44]
[刘艳]:虽然说作家不能按评论家的意见来写作,但是如果能读一下这些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对于写作是非常有必要的。[12:46]
[主持人]: 谢谢刘艳,谢谢两位来自重要文学评论刊物的编辑、评论家。下面有请郭艳主持。[12:47]
[郭艳]:上午的发言非常精彩,非常有见地,还有很多作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时间所限,没来得及发言。下午我们可以继续分组讨论,把话题深入下去。谢谢大家参加今天的研讨。[12:49]
责任编辑:风云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0
上一篇
:
海西作家文学交流活动
下一篇
:
叶永烈、曹文轩参加香港书展名家讲座系列
{AddTime}
网友:{AddUser}
{Content}
欢迎
评论
注册
|
登录
[
0
]人参与 (
点击查看
)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诗人热力榜
日榜
周榜
月榜
总榜
周士强  28
(2次)
冰清洁  10
(1次)
棉花  10
(1次)
怀乡  8
(1次)
信奉  8
(1次)
蔚玲  7
(1次)
北弦  5
(1次)
高明君  5
(1次)
界皇  2
(1次)
渤海渔夫  1
(1次)
诗书武经  103
(3次)
中国诗歌网管理员  63
(12次)
远方平儿  50
(1次)
信奉  45
(4次)
陶醉  32
(3次)
周士强  20
(2次)
阆中侠客  11
(7次)
何仁明  11
(2次)
溪云Sunset  10
(1次)
李秀贤  10
(1次)
中国诗歌网管理员  249
(34次)
信奉  240
(18次)
周士强  172
(14次)
远方平儿  160
(3次)
徐永顺  131
(5次)
魏瑞鹤  51
(4次)
莫小莲  50
(1次)
李本奎  50
(1次)
陶醉  40
(3次)
agjgbbgyga  30
(9次)
信奉共产主义  13610
(1061次)
代雨东  8173
(71次)
李增宗  7507
(223次)
咏怀  6607
(424次)
苍翠江南  5321
(341次)
野花自野  5235
(47次)
二月风雪  5143
(110次)
蓝天依旧  5111
(427次)
董凤云  4712
(32次)
海空  3239
(1191次)
诗歌热力榜
日榜
周榜
月榜
总榜
七言绝句.小雪.感吟  50
(3次)
彩虹  34
(1次)
扎拉特的行走者  30
(1次)
童年  30
(1次)
南山抒怀  18
(1次)
南歌子.皓露节凉至  18
(1次)
神秀终南   12
(1次)
行香子|致女儿  10
(1次)
掌心  10
(1次)
醒来  10
(1次)
七绝.霜降  198
(13次)
五言•梦  82
(7次)
假装  77
(1次)
南山抒怀  60
(4次)
你要的玫瑰花请用彩云来交换 ——论白云的情怀  55
(2次)
《澳门演唱会一刀郎》  47
(4次)
寻找童年  44
(1次)
望乡  44
(2次)
七言绝句.初冬小景  40
(3次)
七言律诗、立冬   40
(3次)
母亲的江山湖海  320
(5次)
七律.梦圆  200
(13次)
心静自然凉   173
(5次)
望乡  169
(5次)
七绝.暴雨  162
(12次)
岭南秋别  159
(11次)
五言•梦  156
(12次)
对望  147
(12次)
七绝.雨后重阳菊  114
(7次)
腾格里沙漠  111
(2次)
我站在出站口等你  3901
(307次)
李园白+“每日好诗”投稿(旧体诗)  3893
(224次)
我们的名字叫应急  2995
(14次)
芳华  2416
(82次)
九张机  2324
(17次)
游武功山  2281
(25次)
人  2270
(17次)
母亲的心向着那片海  2029
(94次)
赣江之晨  1740
(574次)
初冬,街头那一抹红  1618
(36次)
诗讯热力榜
日榜
周榜
月榜
总榜
肖水:回去要读你们的诗
《人民日报》:让文学骏马奔腾于时代原野
张宏森:在中国作协十届四次全委会上的工作报告
把诗歌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心间
第一届“百年保定”诗歌文化节在雄安举行,雷平阳等7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参加
每日好诗第45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书写着新时代的速度、温度和高度
第44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每日好诗第45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苗霞|诗性智慧:斗折蛇行在有限与无限间——李长瑜近期诗歌论
“苏东坡在无锡有个家”同题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每日好诗第45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炸药箱上写诗获赞“当代版《活着》”,陈年喜的“炸裂人生”
每日好诗第45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星星·诗歌原创》投稿攻略|2025年征订
第44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我们时代的诗生活 | 诗刊·诗词世界双十一直播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诗刊》征集广告词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诗人活跃榜
日榜
周榜
月榜
总榜
云轩yyy
成微
寸山
苇笛
华原先生
渤海渔夫
路小雨
艺数
小鲸
刘福阁
agjrlgy6la
名正严顺
张成洲
余继泽
董孝贤
千德
金海泉
Misswang
党风
一半天使一半恶魔
弯腰拾豆豆
劳成疾
云耳521
刘佩学
袁明红
蒋思锋
一半天使一半恶魔
明日千里刘根生
齐杨
子木19730510
龙山文士
黄仲阳
柳絮飘飘
东篱园主
阿Qiu
沉吟至今
武立之
言诗凡
王泽民
赜迩
我要投稿
每日好诗
热门推荐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