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革文诗歌印象(诗评)

作者: 2016年07月23日11:28 浏览:195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题记:
——读冯革文《将你的名字融入丛林》有感

    哈尔滨的冬天很冷,宾馆的窗外皑皑白雪。
    夜晚一壶茶是我的嗜好。翻翻报纸看看书是我的习惯。
    冯革文的名字我不陌生,他发表在省报上的诗歌《将你的名字融入丛林》,让我想起了黑龙江省伊春市副市长森林诗人王志山。但不论是王志山还是冯革文,他们都是政府的官员,忙完政务闲暇时能静心坐下来写写诗歌,这也是中国文化乃至于当代新诗圈子的福分。当今新诗题材杂乱,我们很难从纸醉金迷或是风花雪月中独立出来。王志山、冯革文他们能静心吟咏丛林诗歌,在他们的诗情画意里寻找一份绿色的安逸,能让我们疲惫的内心拥有一份新的沐浴,为此,我很敬重他们的品格!
 
    认识冯革文还是要感谢世界互联网。这平台能让普天下的文人从虚拟走进现实。杭州会议之前,我们在海伦有过小聚,冯革文,他是黑龙江省海伦市市委宣传部的副部长,也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他和我都是60年代出生的人,也是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中间都搁笔一段岁月。他的诗歌作品散见于《诗林》、《北方文学》、《绿风》、《山东文学》、《黑龙江日报》、《岁月》、《大平原》、《绥化文艺界》、《绥化日报》、《通肯河诗词》等诸多传统纸媒体。网络上也很活跃。海伦的四天小聚,冯革文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今夜报纸平铺于台灯下,他的名字很自然地焊接我的视线。
    冯革文的诗歌语言质朴,平淡而不缺乏意象美,比如他写给一位育林工作者的《将你的名字融入丛林》,一开篇的首段就写的很美“自打有了那片林子/人们便熟知了你的名字/你的名字/如同松鸡与小松鼠/跨越溪水,运着三叶草/在大山深处捉迷藏” 如同松鸡与小松鼠,跨越溪水,运着三叶草,这鲜活的意象语言,可以引领你和诗人一起涉过逸美的屏障,看见“晨曦你顶一颗亮星/穿梭丛林,培植观望/傍晚你沐浴夕阳/品尝成熟后的芳香/几只为你驱虫的啄木鸟/躲在一边,虔诚地瞧”最近我发现冯革文的诗歌跨越很大的诗歌语境飞跃,他是一位很用心写作的诗人。他能把一位辛勤的育林工作者写的如此鲜活,笔下生辉。这一天的辛劳,晨曦你顶一颗亮星,穿梭丛林,培植,观望;傍晚你沐浴夕阳,品尝成熟后的芳香,这一切不需要别人看到,就“几只为你驱虫的啄木鸟/躲在一边,虔诚地瞧”这“虔诚地瞧”一个“瞧”字,不仅是冯革文眼里的大众思绪,也是诗人对一个普通劳动者付出的心血需要的一种认可。
    接着是“胖乎乎的蘑菇/打着星散的遮阳伞儿/窥视你执着的身影/渴望你洒落的汗水/能让这片树木枝繁叶茂”我一直觉得诗歌创作不需要一味地挖掘语言,好的作品绝不是取决于高深的语言技法。写诗本来是一种心灵与情感的自由宣泄,我主张诗歌的语言朴实易懂,新奇的句子让读者边读边猜感觉很累,创作与阅读不应该产生很大的差距。好的诗歌不一定取决于高端的语言技法,一首诗的诞生只有三层架构:具象、意象和意境。诗歌要想拥有自己的读者市场,语言的定位值确实得深思。冯革文的诗歌之所以让人读了倍感亲切,就是他的诗歌语言并不华丽,具象与意象的比拟恰到好处,其意境就悄然而至。“胖乎乎的蘑菇/打着星散的遮阳伞儿/窥视你执着的身影/渴望你洒落的汗水/能让这片树木枝繁叶茂”这一段非常精华,这种语言的打磨,不是一朝一夕的临摹,是诗人很有门道的写作心态,我必须为冯革文鼓掌!
    结尾的收笔确实也升华了诗眼,“沧桑岁月/默不作声的森林/向你投去慈爱的目光/追踪你从不停歇的脚步/唯恐这刻在心头的名字/被风带走”冯革文的丛林诗和乡土诗都不逊色于网络诗人圈子。还有他的《窗外的鸟鸣》、《傍晚时分的稻乡》、《玉米楼》、《温暖的尘埃》等,都是值得一读的佳品。

附诗:《将你的名字融入丛林》
  ——写给一位育林工作者
                    
      冯革文
 
 
自打有了那片林子
人们便熟知了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
如同松鸡与小松鼠
跨越溪水,运着三叶草
在大山深处捉迷藏
晨曦你顶一颗亮星
穿梭丛林,培植 观望
傍晚你沐浴夕阳
品尝成熟后的芳香
几只为你驱虫的啄木鸟
躲在一边,虔诚地瞧
胖乎乎的蘑菇
打着星散的遮阳伞儿
窥视你执着的身影
渴望你洒落的汗水
能让这片树木枝繁叶茂
沧桑岁月
默不作声的森林
向你投去慈爱的目光
追踪你从不停歇的脚步
唯恐这刻在心头的名字
被风带走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