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世界,鹿鸣呦呦草。
紫气东来引思考:
疟原虫、为啥难敌偏方?
青蒿素、咋整临床高效?
众寻千百度,纠“葛”辛劳,“绞汁”推敲忽开窍。
实验室中熬,汗水滔滔,身先试、后将福造。
报黑白黄肤《内经》抄,诺奖半边天,国人骄傲!
注释:
(A)背景——毛泽东 《书信选集·致杨尚昆》:“今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由各省、市、自治区党委领导负责办理。”屠呦呦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
(B)青蒿素背景——1969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军代表的建议下,全国“"523"办公室”邀请北京中药所加入“"523"任务”的“中医中药专业组”。
北京中药所指定化学研究室的屠呦呦担任组长。当时的基本思路是采取民间验方,然后用有机溶剂分离药用部位并进行相应的药理筛选和临床验证,研究人员整理了多达808种可能的中药。
(C)“纠葛”、“绞汁”背景——据称开始并未考虑青蒿,直至看到东晋葛洪书中将青蒿“绞汁”用药,从而得到启发。《肘后备急方·治寒热疟方第十六》“青蒿一握,切,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