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在处处彰显浓郁的鄂温克民族风情的敖麓古雅酒店里,来自中俄两国近30位作家、学者相聚一堂,围绕“以文化为灵魂,用文学讲好中俄故事”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畅谈中俄文学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如何加强中俄两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推介工作。
用文学搭建中俄交流之桥
作家阿成曾谈到,我们这座城市的过去和俄罗斯人有着深刻的情感联系,大家有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潜意识里存在的互相关怀的情感。中俄文学交流会是一个很好的接触点,让我们对两地情感,包括历史评价,做出新的有价值的文化判断。
如今,中俄文学合作交流会已经“三岁”了,在第三届中俄文学合作交流会上,有德高望重的在中国俄语学界桃李满天下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中心主任李英男;有荣获过老舍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长江文艺奖的作家曾哲,也有深受俄罗斯民众喜爱的杂志《小说报》与《儿童小说报》的主编科兹洛夫;有荣获高尔基文学奖的瓦西连科;还有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伊布拉吉莫夫。这些中俄文化界人士的碰面,让中俄交流通过文学又走近了一步。
文学无国界,中俄人民的民心相通应该首先靠文学作桥梁。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对记者说,这是他第三次参加中俄文学合作交流会,感觉合作交流会已“渐入佳境”,东北网通过媒体的力量把这项活动做到了机制化发展,可以说中俄文学领域的对话交流机制已经形成,中俄文学合作交流会为两国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贡献,在国内走在了前列。省社科院研究员李述笑认为,中俄两国文学源远流长,但我省比较缺少这样的交流平台,中俄文学交流活动较少,举办这样的中俄文学合作交流会是很有必要的。
带动年轻人加入中俄交流
从举办第一届中俄文学交流会开始,就有一个重要的使命:让更多的中国青年认识和了解俄罗斯的文学、小说、诗歌,也希望中国当代文学能够通过交流会广泛地传播到俄罗斯去。如何让两国青年进行交流,是与会作家、学者普遍思考的问题。凤凰卫视资深时事评论员杜平认为,在中国和俄罗斯的交往中,文学作品发挥的积极而深刻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其他任何一个领域超过。但如今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影响有所减弱,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对俄罗斯文学的认知远不如上一代,因此,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最有必要讨论的是如何把两国的文化交流继续深入到民间,特别是深入到青少年这个庞大群体中。杜平认为,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应再次出现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必须借助现代传播手段,用电影、电视及网络的形式把文学再现出来,增加文学的社会价值,让更多人欣赏,同时也要写出在当代背景下,与中俄双方有关联的故事。
省社科院研究员郭淑梅认为,俄侨文化让黑龙江这片土地有着浓厚的俄苏文学情结。萧红、迟子建和阿成等作家笔下都再现了俄侨文化,因此中俄文化合作交流会是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的,但接下来这种交流怎样传承值得思考,中俄双方的作家应更好了解中俄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寻找更有魅力的平台吸引中俄年轻人的目光,加入到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中。
优秀翻译必不可少
记者注意到,与会中俄两国的很多作家和学者不约而同地谈到优秀翻译对于两国文学交流的重要性。李述笑认为,如果说中俄文学交流遇到瓶颈的话,那么这个瓶颈一定是缺少优秀的翻译。一名好的翻译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才能将不同语言的作品神韵完整再现。俄罗斯《小说报》和《儿童小说报》主编科兹洛夫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文学不分国界,文学翻译者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翻译之间也应该经常举办这样的交流活动,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有很高的文学水平才能反映出作者意图。俄罗斯作家协会理事会第一秘书瓦西连科说,汉俄和俄汉翻译是一项精细的工作,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阐释。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时,一定要保留汉语的韵律和韵脚,因为中俄语言系统差异很大,所以这项工作需要投入很大精力。“我们这次参加哈尔滨中俄文学交流会同样是为了寻找富有才华的中国作家,在俄罗斯作协的文艺丛刊《冰与火》和诗歌丛刊《机车》上刊登他们的作品,并讨论作家的权利以及文学诗歌的汉俄互译问题。”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