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伊始,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文学新枝不萌,清芽不发,百年已过,没有大师出,不见巨匠来,不成大气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在精神上经新文化运动“前不见古人”,考百年之流“后不见来者”,怎不让一代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读中华数千年文学史,唯春秋无义战时、魏晋南北朝时、军阀混战新文化运动时,能形成百家争鸣之风,争奇斗艳之态,随后大师出,巨匠成,汲取前人之精华,开数代先河之风气,绚烂至极,美仑美奂。在此之中,唯有一世不同上述,那就是盛唐。唐朝一世,如国人一梦,国力至盛,政治清明,天才傲世,人才济济,“壮哉,唐诗”,成为国人的骄傲,中华文化的奇葩,民族精神的滥觞。这些璀璨的过去竟不能熏陶出一个可人的未来!?
唯说诗歌,不言其他。当前谈我国的诗歌,不说传统的话,特指新诗、白话诗。在人类文化史上,诗歌是形式、内容与思想的结合体,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文化水平、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百年以来,自从白话诗始,中国的诗歌就没有了道路,形式、内容与思想全在东方与西方之间迷茫、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困厄、在古体与自由诗之间斗争。白话诗一出生,就是一个畸形儿,命运注定不可能引导民族诗歌走向另一个辉煌的巅峰。经过百年流变,白话诗终于没有走出一条大众认同、诗人自豪的道路。相反,在复杂的矛盾与斗争中,新诗的面孔越来越令人厌恶,简单粗糙的形体、艰涩封闭的思想、诘屈聱牙的音韵,让人瘁不忍读,他的道路离生活越来越远,离民众越越来越远,离读者越来越远。与中国的传统诗歌相比,现代诗的面孔何其鄙陋,没有丝毫的美可言;与西方的史诗传统相比,中国现代诗的面貌何其粗俗,没有丝毫的精骨可说。
中国有数千年的诗歌辉煌的历史,加之改革开放三十载,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交融,新诗的发端、新诗的革命本应呼之欲出,奈何如今迷途难返,正道难寻,诗人的贵冠难封?掩卷而泣,怎不让人痛心不已。冷静思索,新诗的发展还是必须首先厘清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诗歌与生活、诗歌与政治、诗人与诗歌的关系。没有对这种种关系的清醒认识,很难有雄浑壮阔和创作与诗作。
仓禀已实,衣食渐足,国内活泼,对外开放。这些都是外在条件,外在条件与内在条件的结合,才能结出硕果。新诗的内在条件应该是出现诗歌界的巨人,在厘清数千年与近百年关系的同时,引领出一条自己发挥,民众欢迎的新风。这个任务建安诗人完成过、李白杜甫开创过、韩愈柳宗元实现过、胡适之尝试过,谁人能站出来担当些重任?历史会铭记。
诗歌的平庸与平庸的诗歌,是当代诗人的悲哀,也是民族精神的悲哀。诗歌从来就和精神相连,与思想共生。诗歌巨擘的产生没有民族精神的滋养只是枉想。正如摩罗在“巨人何以成为巨人”一文中所说:“越是精神强大的人,越是需要拥有最丰厚的精神资源。一个巨人不但需要通过研读典籍占有历代前贤的精神财富,不但需要通过研究人性和社会来把握人性的需要和历史的走向,他还同时需要周围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的理解、支持、温暖、尊敬、鼓励,他需要从这样的心灵交流中得到勇气和力量。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再伟大的人也会枯竭夭亡而无从成其伟大。在这样的意义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人都是凭着他的族群并代表他的族群成为伟人的。”但是,摩罗在对中国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剖析过之后认为,“中国要想诞生真正的精神巨人,遥矣远矣。”如此这般,新诗的未来在哪里?
近代受攻击最多的鲁迅说,他从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人生,我们也许不该以最坏的命运来揣度新诗。也许会在某一天会有一位诗歌天才、精神巨人引领一场诗歌界的革命,彻底的扫除我们头顶厚重的阴霾,引出一缕希望的光明。
诗歌啊,诗歌,你的命运仍是——等待。
读中华数千年文学史,唯春秋无义战时、魏晋南北朝时、军阀混战新文化运动时,能形成百家争鸣之风,争奇斗艳之态,随后大师出,巨匠成,汲取前人之精华,开数代先河之风气,绚烂至极,美仑美奂。在此之中,唯有一世不同上述,那就是盛唐。唐朝一世,如国人一梦,国力至盛,政治清明,天才傲世,人才济济,“壮哉,唐诗”,成为国人的骄傲,中华文化的奇葩,民族精神的滥觞。这些璀璨的过去竟不能熏陶出一个可人的未来!?
唯说诗歌,不言其他。当前谈我国的诗歌,不说传统的话,特指新诗、白话诗。在人类文化史上,诗歌是形式、内容与思想的结合体,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文化水平、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百年以来,自从白话诗始,中国的诗歌就没有了道路,形式、内容与思想全在东方与西方之间迷茫、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困厄、在古体与自由诗之间斗争。白话诗一出生,就是一个畸形儿,命运注定不可能引导民族诗歌走向另一个辉煌的巅峰。经过百年流变,白话诗终于没有走出一条大众认同、诗人自豪的道路。相反,在复杂的矛盾与斗争中,新诗的面孔越来越令人厌恶,简单粗糙的形体、艰涩封闭的思想、诘屈聱牙的音韵,让人瘁不忍读,他的道路离生活越来越远,离民众越越来越远,离读者越来越远。与中国的传统诗歌相比,现代诗的面孔何其鄙陋,没有丝毫的美可言;与西方的史诗传统相比,中国现代诗的面貌何其粗俗,没有丝毫的精骨可说。
中国有数千年的诗歌辉煌的历史,加之改革开放三十载,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交融,新诗的发端、新诗的革命本应呼之欲出,奈何如今迷途难返,正道难寻,诗人的贵冠难封?掩卷而泣,怎不让人痛心不已。冷静思索,新诗的发展还是必须首先厘清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诗歌与生活、诗歌与政治、诗人与诗歌的关系。没有对这种种关系的清醒认识,很难有雄浑壮阔和创作与诗作。
仓禀已实,衣食渐足,国内活泼,对外开放。这些都是外在条件,外在条件与内在条件的结合,才能结出硕果。新诗的内在条件应该是出现诗歌界的巨人,在厘清数千年与近百年关系的同时,引领出一条自己发挥,民众欢迎的新风。这个任务建安诗人完成过、李白杜甫开创过、韩愈柳宗元实现过、胡适之尝试过,谁人能站出来担当些重任?历史会铭记。
诗歌的平庸与平庸的诗歌,是当代诗人的悲哀,也是民族精神的悲哀。诗歌从来就和精神相连,与思想共生。诗歌巨擘的产生没有民族精神的滋养只是枉想。正如摩罗在“巨人何以成为巨人”一文中所说:“越是精神强大的人,越是需要拥有最丰厚的精神资源。一个巨人不但需要通过研读典籍占有历代前贤的精神财富,不但需要通过研究人性和社会来把握人性的需要和历史的走向,他还同时需要周围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的理解、支持、温暖、尊敬、鼓励,他需要从这样的心灵交流中得到勇气和力量。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再伟大的人也会枯竭夭亡而无从成其伟大。在这样的意义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人都是凭着他的族群并代表他的族群成为伟人的。”但是,摩罗在对中国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剖析过之后认为,“中国要想诞生真正的精神巨人,遥矣远矣。”如此这般,新诗的未来在哪里?
近代受攻击最多的鲁迅说,他从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人生,我们也许不该以最坏的命运来揣度新诗。也许会在某一天会有一位诗歌天才、精神巨人引领一场诗歌界的革命,彻底的扫除我们头顶厚重的阴霾,引出一缕希望的光明。
诗歌啊,诗歌,你的命运仍是——等待。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