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吴正认识是2008年在他的作品研讨会上,那时候大家对吴先生的一些东西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在他沉积了几年之后,他又拿出这本书稿,我读过后就感觉到非常惊异,觉得他的这个作品是一个另类,对它做归类,确实是很难的,他说这是个“虚构非虚构”,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什么叫“虚构非虚构”?从逻辑上说似乎是玩弄概念,但它的的确确是纪实的,还插进去那么多照片,他所叙述的事情件件都是真的,起码他自己以为是真的,都是言之有据的,不是自己想象的,不是自己臆造出来的。但读完以后,就觉得它跟一般的纪实文学、一般的报告文学不是一回事,他里头有一种高妙的思绪,像主心骨一样把整个作品串起来了,这本书跟他以前的书不一样。以前的书虽然没有全读,但我读过一些,比如说《长夜半生》《立交人生》,后来又读他的《后窗》,《后窗》里面收了他6个中篇。我觉得他的作品非常讲究技巧,非常讲究结构,里面有很多机关。但这本书没有技巧,一段一段写下来,它不是意识流,意识流是云山雾罩的,跳跃式的,一会到国外了,一会又回来了,但他的这本书很清晰。我说他这本书无技巧,其实大作家就是从有技巧到无技巧,再从无技巧到有技巧,再到无技巧,经过好多次的轮回,最后成为一个超一流的大师。从这部书开始,我觉得他就是对无技巧的一种追求,这是三部曲里的第一部,单单看这一部,里面有很多玄妙的东西还不能完全看清楚。还有一点,如果不看他前面的那些作品以及《后窗》里面的其他作品,读这部作品可能会有一些障碍,其中有些比较微妙的东西可能我们感觉不到,因为前面的作品是虚构的,虚构可以作为非虚构的一个注释,但是没有读过的人就觉得你在里面插一段以前的东西干什么,你想把篇幅拉长一点?不是这么回事。无技巧的技巧,其实是一种更高的技巧,虽然不能恭维说他已经达到这么一种境界了,但他已经开始往这个方面去努力了。在67岁的时候,他敢于做这样新的尝试,能够从原来的写作套路中出来,摈弃那些华彩,摒弃那种玄妙的东西,做这样的写作,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非常憧憬他后面的两部出来。
吴正先生的这本书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以说是他灵魂的一次漫游。是纪实的,但是最后是灵魂在左右他的作品,他写的一种记忆,当然所有的作家都在写记忆,但记忆对不同的作家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我认为对吴正来说,记忆具有一种美学本体的意义。我们要了解吴正,不能不了解他的这个特点,他一天到晚都沉醉在他的记忆里,他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家,他跟其他的作家不一样之处,就是他从来不受现在文坛对他的影响,他也不受资本的影响,倒不是已经有了相当的经济积累,他不需要。现在我们老讲文化资本怎么样了,文化产业怎么样了,不受这个影响的人是很少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很忧虑的事情,搞下去可能釜底抽薪,把整个中国文学艺术给抽空了,能够不受影响的作家不是没有,而是很少,吴正就是这样一个作家。他在香港生活了三十七八年,在那里做琴行老板,有两套系统,一套做琴行生意,一套是把琴行关起来写作,这两种系统互不干扰。他不会为谋生来写作,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佛界易入,魔戒难禁,修佛大家都可以去修,真正进入魔道的人能保留他的这种完整性,不受诱惑,这一点可能是他最厉害的地方,如果目前他保留这种写作状态,把最后的两部写出来,将会是了不起的作品。
还有一条,他写作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写作进行自疗。他有较重的抑郁症,他通过写作进行自我治疗,写作是他的一种生命需求。这本书的核心部分就是佛教的东西,这种端倪在他前面的书中就有了,但不像这本书中这么明显,他把佛教当做一种理念。他在后面有三篇创作手记,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构成了他这三部曲作品的灵魂。他已经提前把这种东西亮出来了,这个核心就是宗教。中国新文学已经100多年了,一直没有出现震撼全世界的文学作品,我觉得我们中国作家缺少这样一种坚定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什么?就是宗教情怀,犹如高僧取经一样,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伟大的作品才能产生出来。而吴正恰恰是有这种宗教情怀,他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写作的,你看他笑眯眯的,其实你很难进入到他,他是一个强大的封闭体,他内部有完整的自我循环系统,他不需要外界的东西干扰,他吸收知识的来源是很宽阔的,他认为人生如梦,人生如戏,人生如舟,上了岸舟就可以不要了,人生无常,无常当中有常,这就是做人的这一个底线。文学除了自我安慰,还有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整个宇宙众生的关怀,这是他这部作品的整个内涵。
最后一点,是他的作品的写生跟写意性。写生我是套用美术上的一个词,他在作品里面事无巨细地描写溧阳路687号,从一楼写到三楼,从大门写到大厅,就像巴尔扎克描写葛朗台,用语言静态化的描写,人物反而写得相对较少,景物是浓墨重彩,人物是剪影式的,我觉得在人物的描写上应该稍强化一下。另外一点,吴正是多重人格结构,他在作品中和另外一个我,至少有三种“我”之间在对话,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丰子恺当年把人生归纳为三种境界:一种是世俗境界,一种是艺术境界,一种是宗教境界。那么,我认为吴正目前界于艺术和宗教之间,未来他何去何从,我认为他会可能越来越向着宗教方面。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