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雾霾下读儒家调整内心没有意义

作者: 何晶   2015年12月22日 07:24  金羊网    310    收藏

摘要 如果想通过传统文化了解现在的知识,它不能胜任;如果要通过传统文化来全盘管理今天这个快速运转的现代化社会,它也不能胜任。打个比方,雾霾这么严重,读读儒家的书调整内心,这没有意义。


钱文忠:雾霾下读儒家调整内心没有意义

钱文忠


近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推出新书《梦幻圣域木里》,用文字搭配摄影师拍摄的图片,为读者介绍木里的风土人情与人文价值。


钱文忠一直对藏文化充满热爱,曾在北京大学和德国汉堡大学学习相关专业,近年来常常驱车行走于藏区。


四川木里,自从被美籍学者约瑟夫·爱弗·洛克发现以来,一直是美丽神秘的同义词,被称为“人间的最后一块净土”。钱文忠两次进入木里,他说:“近距离感知藏区的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经济发展状况,体悟藏域文化的深厚魅力,虽然行程艰险,却是一次绝无仅有的旅程。”接下来他还将继续进入木里,打算在那儿恢复一座被遗弃的小寺庙,再捐造一间图书馆。


钱文忠:雾霾下读儒家调整内心没有意义


但钱文忠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游客,作为学者,他还有更多的感受:“传统文化中的藏学文化研究目前呈现出两极状态:一边是非常纯粹的藏学研究类书籍,读者非常少;另一边是大量的‘旅游手册’类藏学文化书籍。我想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把学术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所以接下来,他还将推出一系列关于藏地文化的图书,统一装订为小开本,可以放进牛仔裤兜里。“我特别想提倡一种随身的阅读,这种阅读是轻而重、小而大的。”


早在2007年,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主讲《玄奘西游记》,受到读者欢迎。多年来,他一直希望能通过不懈努力,从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资源中找寻解决当下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谈


A 这几年开始转向田野行走


羊城晚报:从《百家讲坛》到写藏地木里的新书,您关注的重点似乎变了?


钱文忠:这几年我有个很大的改变。我的专业比较狭窄,前些年“阴差阳错”去做了一些电视普及的工作。我本来受的是最传统的学院训练,当时就觉得,如果能把学院里的专业知识变成大家共享的知识,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项工作一下做了将近十年,引发了大家对国学的热情和关注。但它被快速商品化、产业化,国学现在成了牟利的手段,或者说是大家可以售卖的商品。这种虚热很容易感受到,比如到机场、高铁站,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师级人物讲国学的书,我认为他们是传销大师。曾几何时,几位大师还在卖医疗产品,或者是别的东西呢,现在开始卖国学了。这就是虚热。


现在的国学热,我感觉已经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到底什么是知识?我们这个时代有好多非常精致的知识,但常识却很缺乏,所以我对什么叫知识开始怀疑。能不能找到一种知识,依然是活生生的、和生活相关,但又相对不那么容易被商品化和市场化侵蚀的?后来我开始转向行走,觉得还是要行走在田野里。所以这几年,我往很偏的地方走得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感受,写了下来,就成了新书。



B 每粒米上都有一根红线的“文化标本”


羊城晚报:您的新书《梦幻圣域木里》所写的木里,到底是怎样一个地方?


钱文忠:木里在藏文中的意思是遥远的地方。这是一片非常神奇的土地,说起木里很多人不熟悉,但说起香格里拉大家都知道。其实,真正的香格里拉在木里。被美籍学者约瑟夫·爱弗·洛克发现以来,“木里”一直是美丽神秘的同义词,那本畅销书《消失的地平线》写的就是洛克在木里的经历。木里的地理环境极度封闭,交通极为困难,情况很难为外界所知。同时又地处藏文化与汉文化的极边地区,关于这里的历史记录不多。


木里有古老悠久的文化。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这里的语言是最高标准的濒危语言,只有50个人在用,随时会失传。最标准的纳西族的走婚仪式还保存在木里,而不是人们认为的保留在泸沽湖。这儿的耕作稻谷产量只有200多斤一亩,他们不会用任何化肥。每粒米上有一根红线,这在过去有记载叫红米,是贡米,非常好吃。所以我说这地方是一个文化标本。


去木里不太容易,我去了两次,还是感觉非常困难。我把去木里的感受写了下来,现在先写了12篇结集成书,让读者能了解这样一个地方。


羊城晚报:那接下来您的工作还是继续在这个领域吗?


钱文忠:我都在这一片走,还想继续寻找。这里除了有自然价值,更主要的还有人文价值。这些年我的体会是,你要去行走,要去感受。现在大家的想象力和感受力都平面化了。不像古人,落叶知秋。现在别说落叶,我们觉得楼塌了也跟自己没关系。我们的心灵在麻木,怎样才能恢复心灵对自然的感知能力?需要你走进自然去。


不过我写木里,在微博下边有人留言说,“钱老师,感谢你宣传我们家乡,但是拜托你不要宣传了,我们不希望有人进来。”这是一种观念的进步,你得重新理解旅游了,人一直在快速地发生变化。



C 把学者当明星,想象力太贫乏


羊城晚报:您既是一名严肃的学者,同时又做很多大众普及的工作,您怎么看学者的出世与入世呢?学者要如何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告诉大众才最合适?


钱文忠:我是1984年进北大的,我们是最幸运的一代,因为赶上了老先生上课。那时季羡林先生还不算年纪最大的,70多岁。我们是正规考进去的大学生,这些老先生当时觉得自己已经进入晚年,迫不及待地想教给你。我们可能是最后一批老先生可以这样教的学生,后来他们渐渐都离世了。


我见过的老先生,他们的学问比现在的学者大多了,但上课都是讲大白话,我没见过谁讲得让人听不懂的。去看他们的文章,也不见得让大家看不懂。作为一个学者、大学教师,把一件事情说清楚,是他的天职,也是第一职业。想不清楚一定说不清楚,但说不清楚不一定是因为没想清楚。


现在大学异化了,不是教学重要,而是写论文重要。有些人本来的表达能力不好,可以理解,但不能看低传播知识。其实老师也很矛盾,现在的学术评估体系用的是量化标准,量化是工业化时代的概念。当年那么多人非常会讲课,但学术成绩也不比今天少,甚至反而更多啊。


羊城晚报:您上《百家讲坛》“红”了之后,有人说您是明星学者了。


钱文忠:咱们形容一个大家稍微知道得多点儿的人,就要用娱乐明星去比。因为这个社会除了明星,老百姓就不太认识别人了。以前像胡适、鲁迅、徐志摩、林徽因,他们比明星的名气大多了。现在我们把学者明星化,其实还是产业化和商业化的结果。想象力太贫乏了,只会这么说。



D 要警惕出现“国学原教旨主义”


羊城晚报:现在的国学热背后,存在哪些问题?


钱文忠:国学变成了一摊生意,变成产业和时尚,这就非常可怕。过去曾批国学都是坏的,现在一味都说好,这两种极端思维均非常可怕。现在没人讲,国学里是存在大量糟粕的,也极少人跟孩子讲,国学里有哪些是不适合继承的,这让人担忧。我特别害怕出现“国学原教旨主义”。时代在开放,但国学的概念在不断窄化,已经基本窄化到孔孟和宋明。现在讲国学的有几个会提王阳明?其实王阳明很重要。


当年我们讲传统文化,就是想抵制泛商业化和产业化。但现在推广传统文化这件事本身也在推波助澜,非常无奈。我们好像是在过度砍伐,砍完这片砍那片,不断有传统的东西被商品化、产业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被娱乐化,很多给企业家们开设的目的在于挣钱的国学班、总裁班,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娱乐。


羊城晚报:那您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呢?


钱文忠:如果想通过传统文化了解现在的知识,它不能胜任;如果要通过传统文化来全盘管理今天这个快速运转的现代化社会,它也不能胜任。我和于丹是很好的朋友,但她的有些说法我不赞同。打个比方,雾霾这么严重,读读儒家的书调整内心,这没有意义。心灵需要鸡汤,但鸡汤不能太浓了。


但是传统文化能够让我们更有教养,这点大概是没有争议的。传统文化讲“温良恭俭让”,如果这些东西能够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应该会更少看到争抢、争斗、无秩序。我一直觉得传统文化更多是关乎教养,和教育有一定差距。相对文化,它应该更关乎文明。今天应该努力用一些传统文化的资源,让整个民族更有教养,而不是说借传统文化来让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可现在讲国学,要么是商业,要么是纳入课本。纳入课本没什么不对,但怎么纳是一个问题。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把大学的文、史、哲专业办好。试问,现在搞语言学的哪个接近王力先生的水平?讲《楚辞》的哪个接近游国恩先生的水平?如今又有哪个搞哲学的能接近上世纪30年代冯友兰的那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就说广东,单是陈寅恪、容庚、商承祚,他们的学问我们现在守得住吗?当务之急是先守住老一辈们的学术成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然不错了。


责任编辑:Tia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直播预告 | “《诗刊》编辑面对面”对谈
  2. 《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叶小平的诗》 | 新书上架
  3.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4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中的工业美学
  8.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0.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1.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2. 古都秋菊芳菲时 诗人兴会更无前
  3. 青春诚不悔,诗意耀中原——“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系列活动侧记
  4.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征集启事
  7.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 《诗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赴河南开封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