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网九号沙龙 第一期
难以确定的忧伤泥土——人邻诗歌研讨会
时间:2015年9月12日
主持人:孤城
讨论诗人:人邻
诗人简介
人邻,男,汉族,祖籍河南洛阳老城。毕业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专业。中国作协会员。甘肃作协理事。出版诗集、散文集、艺术评传有《白纸上的风景》、《最后的美》,散文集《残照旅人》、《闲情偶拾》(与画家韦尔乔合著)多种。诗歌、散文收入若干选集和年度选本。获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等奖项。现居兰州。
主持人语
孤城: 今晚,我们很荣幸邀请到著名诗人人邻先生,于百忙之中来到我们中国诗歌网九号沙龙现场。同时,也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在场的各位优秀诗人、评论家们,就人邻诗歌作品进行分享、评读和赏析。围绕主题,大家有什么想提问的,在此,可以与人邻先生进行互动!
整体评价
臧棣:90年代以降,当代诗在写作方面取得的最大的一项成就,就是经过两代诗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发展出了一种处理诗的日常性的文学能力。人邻的短诗《杏子》取材于日常感官,但它建构的诗性眼界却异常深邃。在这首诗中,诗人对人的生存和大地的浑朴之间的理解,近乎一种宗教情怀。这首诗的诗歌动机似乎发源于最深的怜悯,但它又没有泛滥于虚张的同情。诗人对细节的体察极其精细,比如在第一节中,盛放杏子的器皿的粗扑,呼应着我们对存在与精致的关联的反省;第二节中,诗人对杏核的颜色的辨识,又为我们从身边的事物出发,重新感受表面和本质的关联,确立了一个可感的标本。而本诗的真正的成就则在于,诗人在情境和眼光之间织就了一种记忆的氛围。置身其中,有助于我们从“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劳作的老人和妇女”身上,回想起我们身上的那个日渐模糊的“他者”。正如兰波训示的,我是一个他者。或者更明确,我们就起源于这样的他者。
张执浩:“感谢我已经慢慢看见了苍老”,这是人邻的诗带给我们的豁达和感伤。当代汉语诗歌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体现在,已经有一批优秀的诗人具备了与时光抗衡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非歇斯底里、凌空蹈虚,而是建立在对日常生活敏锐的感受力之上的。人邻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低调,沉潜,在体味生活的同时不断体验着生命的博大。
胡弦:人邻的诗,画面感很强。他像一个画家,但不是中国画家,而应该是油画家。他的诗如果比作画,我想到的是高更的《两位塔希提妇女》,在画里,乳房也像盘子里的干果,这是西方人的天人合一。人邻的诗有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在他的诗中,坚硬和柔软是合而为一的,幻觉和现实是合而为一的。
于贵锋: 人邻几乎没有长诗,《写在羊皮卷的祈祷辞》实际上也是又一节节相对独立的短诗,当然,它在人邻的创作中或许是一个新的向度;如同在散文中做的那样,人邻在诗歌中也是在把一个个“物象”用语言、情感、思想的刻刀一点点雕刻出来,他不仅是在命名,而是要创造,在思维上暗合了立体主义绘画的“记忆和幻觉的真实”;另一个特质是,深度的观察,敏锐的感觉,使人邻的诗在这个粗糙的时代,在这个风沙漫天的生存之地,竟然难以置信地细微,这细微体现在不止是如同昆虫透明的触角等别人忽略不计的东西,更是在事物不同的侧面,在各种情绪、情感和思想之间细小的差异;人邻也是在诗歌表象上,把社会性似乎剔除得最为彻底的一个,或者说,人邻在写作之前,来自社会的、现实的、时代的因素,早都内化在他热切关注的那些细小的事物上,他采取了后撤的办法,以在诗歌中继续保护自己的心性不受污染,体现出一种更大视野上的观照和一种更开阔的心理结构;《如今我老了》、《蟋蟀》、《疲倦》等短诗,在我心中堪称经典。
旅人: 人邻的诗很沉静,不是一下子很抓心的那种,如一株植物,如一棵树,静静的,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味道和气质。亦若一束光,缓慢地斜入,温暖的,有力的,给人以长久的冥想和回味。但这里面,暗藏碎片,总是猝不及防将我们刺痛。人邻的诗力量感是隐藏的。这需要相当阅历和生命体验的人才能驾驭。用他的话说,“诗歌的力量,在于说出,更在于悄然推动那背后潜藏着的不断上升的力量。”显然,他做到了。读他的《最后的美》整本诗集,我总是忍不住流泪。非常喜欢《疲倦》和《突然的两节诗》,还有写给母亲的一些诗,让人很疼……
阳飏:人邻诗歌的‘慢’是自然的泄露,是一种渗透,他不是‘一日看尽长安花’,他是一路‘嗅’来,而‘嗅’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从种子抽芽到花开花落,他硬是把这时间咀嚼得有滋有味。作为视野开阔、昆乱不挡的散文家(他的另一重身份),他在诗歌上选择的似乎是一种“纤尘不染,冰冷而华贵”、“只是不断亮,相遇,隐匿/又美又冰冷,又冰冷又美”的风格,细微、敏感、微妙、纯净到让大多粗糙、麻木、浑浊的人感觉不到、忽略不计的地步,也许这便是诗歌的胜利,这胜利未免也是代价太高的胜利。在崇尚扩张和浪费的诗坛,他太矜持了,也太节制了,但也许他希望和需要的读者,也就是保有慧心的极少数人,他并不想取悦那些浮躁的看客。
邹汉明:人邻对语词的选择非常审慎,有时甚至有点吝啬,这就好像一个水库,仅以滴滴水珠的形式在世人面前展颜,这样的方式是惊心动魄的,而我们也就在这一滴滴的水珠里感觉到了那个巨大的深渊的存在。
张玉玲:当代诗人人邻的诗歌具有一种静默的意味。诗人通过自我虚位和与情感保持一定的距离来使静默出场,通过审美直观来捕捉静默所蕴含的独特之美。静默使人邻诗歌具有气韵生动、本色之美。静默的诗歌境界传达了生命的深层意蕴,无言的所指为读者留下了巨大的玄想空间和体验生命别趣的审美愉悦,并构成了其诗歌独特的意境。
唐欣:美和忧伤、纯净、微妙、尖锐的力量,这正是人邻在斑斓的中国诗歌光谱里无可替代的位置。
讨论
思思: 人邻老师,您觉得谁的诗歌风格对您影响最大?
人邻: 不大好说,可能内敛的一些诗人对我影响大一些。那些近乎自然的,有些似乎非诗,其实更具诗意。陶渊明对我有较深影响。
思思: 嗯,在您的诗中确实感受到内敛隽永之味
苏省:人邻兄是以情见长的。坚持抒情,提炼语言,维护诗歌的纯正本质。
人邻: 在虚浮城市,距自然太远,似乎人是不真实的
草人儿: 人邻的诗,宁静、内敛,贴近内心!
卢辉: 人邻兄:很喜欢你诗中掘进“黑暗”的刻度,请问这有赖于哪方面的储备?
人邻:我一直在注意两个人,一个是弗罗斯特,一个是斯蒂文斯。这两个人,前者让我觉到了语言进入泥土后又透明地升起来的智者气息;后者让我觉到了语言可以转变成金属、玻璃、空气,可以突兀、诡谲、艳丽和狂欢。
苏省: 人邻兄提到斯蒂文斯,还是比较令人惊讶的。您的诗歌语言是纯正的汉语风韵的抒情气质,在哲学价值上也有提炼和超脱的趋向。
人邻: 他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的诗意吸引我
付邦:人邻老师,您的作品常常游走于自然之中,简单干净又饱含机锋。您的作品中自然(如果可以这样说)来自于旧友式的衰败前的自然。然而,对于时代来说,自然日益破碎,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境下写作者与自然的关系?
人邻: 人总能在内心保有一块自然,无论多么现代。自然是可以栖身亦可以栖心的反时间流逝的地方
付邦: 所以说:自然是一种存在方式,它是一种您个人的靠近永恒(反流逝)的姿态,同时,也是您最后的底线,最后的美。可以这样认为吗?
人邻: 付邦说的对
孤城:人邻兄能就《杏子》这首诗的相关写作过程、背景,给大家作一下作品阐释吗?——说说创作背后的事?
人邻: 杏子就是现代性的遗忘吧,忘了最好的人类时光,贵族破落了,才会反抗,可惜我少一点贵气,贫穷的贵族,把一盏淡茶喝成美酒,亦可以把酒品味成茶
付邦: 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诗就是贵族的事情
卢辉: 往低处走,却通往高处是人邻诗的特色!
朱朱:贵族,在诗歌面前,甚至在所有艺术面前,都需要重新定义。
孤城: 贫穷的贵族,把一盏淡茶喝成美酒。说得好,一种气质,一种姿态。
人邻: 我常下乡,早无乡土,也解不了,人类不可能倒着走了,太快,没办法回去,农民想的是尽早现代,现在城里的人往乡下去,是好事情
卢辉: 其实,人邻说常在乡土亦无乡土,说的就是乡土非“乡”非“土”
人邻: 沈从文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没有乡土了,汪曾祺的悲悯最美,温温的,这也影响我。
雷默:虚无之美、残缺之美、病态之美,这是你不少作品的主题。我感觉你受川端康成的影响比较大。我也很喜欢川端康成,曾经买过他的很多书。对于他的《雪国》、《山之音》更是读了好多遍。你可以谈谈川端康成对你的影响么?
人邻:既有所谓的实在,就有虚无吧。何况,什么是虚无呢?虚无于我可能只是一种空间,弥漫着幽明时光的静谧虚空吧。人感到虚无的时候,才真正感到了自己的肉身,感到了在虚无里的无限悠游。残缺、病态?我不知道。人世从来就不是完美和完整的。我只是试图更诗意地深入一些未知的什么,人性的,更人性的罢了。诗歌未曾抵达很难抵达的太多了。有论家读我的诗,说总会读到叫人讶异的东西。我希望能触摸到更深的未曾给触摸到的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对外部世界的暗想和感知。
川端康成的文字,对我的影响是很深的,至少在某一阶段。我不知道该如何在这里谈川端康成,也许,可以引用我的几行散文:
“读川端康城的小说,每读十几页就不得不停下来,似乎自己是一块海绵,那种哀伤缠绵的情绪浸透了,必须等一下,慢慢在阴凉里晾一下。阳光下是不行的,太燥,似乎会突然脱水,要那么晾一会,心里有点空白了,才能再读下去。
“这样的作家才是真正的作家,他是厌恶的,随意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的。阅读他的作品的人只能等,但是能不能等到,是未知数。川端的许多小说在结构上严格来说都没有真正完成,但这似乎也形成了他的一种特殊风格。
“川端的小说真的不宜读得太多。而这样一个作家,却写了那么多。”
川端康成自成一个完整的文学世界。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所有枝桠,枝桠上每一片摇曳或静默的叶子,也能感到坚韧的树根,在冰冷或温暖的泥土里深深地扎下去,无限蔓延。而很多所谓的作家只是在浮泛的他所谓的个人世界里四处飘荡。
雷默:你的诗歌很好地吸取了古典艺术,如中国画的虚静,中国书法的枯笔,日本园林的枯山水境界。你对于这些艺术都有过较深的研究吗?你是否有意在诗歌中表现东方艺术的这些特质?此外,你研究过禅宗吗?
人邻:很难想象,世界上如若没有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将是多么单调乏味。中国书画,不仅仅是艺术,也是人生观和艺术家的具体存在。牧溪的水墨《六个柿子》,你说那个柿子,它是假的还是真的?真的很难说。它比真的还要真。它的墨色里浸透了每一枚柿子所可能历尽的时光。
我对中国的绘画书法,以至于日本的枯山水,多少知道一点。我的诗歌的短,语言的简练透明,情绪的抑制,寓动于静的张力,以及忽然的发力,意境的营造,所谓的美学观念,可能跟这些有关。自然,我的诗在东方的韵味里也会尽可能吸收异质的东西,以丰富自己。
没研究过禅宗,那太深奥,可是一个中国人怎么可能不去读一点呢?至少一个人会读读《心经》吧。那么简练,那么深邃,那是无上的大智慧。《心经》是先要入世的,能自度一切苦厄之后,才能得实在的大解脱。初入世的人,是不必读的,只会适得其反。佛教来自古老的印度,虽然有改造通融在,但是内里却奇怪地合乎中国人的性情和智慧心。
于贵锋: 我觉得,人邻的诗,不是一味地“自然”,而是有现代性带来的一种硬度在里面,那是从《帝王之晨》那样的早期作品开始就有的,几乎是他的另一极写作。那些,从阅读的对象看,可能更小众化,但艺术品位似乎更高。
孤城: 人邻的诗写,具有文本与精神体系建构的双重启示价值。诗人胡弦说:“他是激烈的,他的心是疼痛的,他的诗已突破了技巧,对这个时代有所交代。诗歌之花终于结出了“正果”。他的短制,终于显示出了境界的“大”来。
于贵锋: 正如张执浩所言,人邻是可以与时光抗衡的诗人。
人邻: 谢谢诸位! 有机会聊。时间真快!各位所言,会细想。谢谢!晚安
孤城: 我们耽于寻求的,时间也在默默做出回应。木锨扬起稻谷,风会吹走轻飘,将饱满与沉重留在我们的近处。这样的夜晚,我们以诗为名,照亮庸常,收获心灵的美善与辽阔!本次中国诗歌网九号沙龙“难以确定的忧伤泥土——人邻诗歌研讨会”,圆满成功!感谢人邻先生!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精彩的发言!祝福大家如意、安康!谢谢!
作品赏析
草原之夜
夜,又美又宁静。
身边的那个女人,又美又宁静。
星斗满天,我在草原上舍不得睡去,
甚至舍不得遮上薄薄的窗帘。
夜真的又美又宁静。
似乎谁醒着,草原就是谁的。
我甚至舍不得叫醒那个
静静地睡在我身边的年轻女人。
2007年
正午拍摄的
灼热中颤抖,熔化
——逆着一根针,看正午迷幻的亮。
不能再动!
炽烈的针尖逆着阳光
已经刺入了整个
因为炫亮而近乎谵妄的正午。
2008年
阳光明媚
这儿
生气十足的哗哗阳光,神喜欢。
一切阳光下的,神都喜欢。
甚至是那些自由的马,其中的一匹
胯间“哗哗”的撒尿声。
以至于草地上的爱,阳光下的爱,
都不必遮拦,神都喜欢。
只是,神说:阳光刺眼。
神的意思是说,是叫偶尔路过的人,
那一会儿,都稍稍幸福地闭一下眼睛。
2009年
闭一下眼睛,神也是喜欢的。
臭橘寺*
寺外,有橘,
寺内,有橘?
他嗅不到,他
只是觉得
橘林里一定有橘子腐败、风干了的味儿,
僧人的味儿,
木鱼敲响风干了的橘子的味儿,
万物归一的味儿。
他暗想,窃笑,不说:
那是无用的橘,和更加无用的僧人。
更加无用的僧人,
他在想,这一句话,无用,可是真好。
*森鸥外小说《雁》有臭橘寺,因寺名浮想写之。
2012年
牧谿的《六个柿子》*
水墨那味儿,
笃实的几只,
还有淡墨,近乎无墨,皮薄而汁肉饱满的
两只柿子,
是颇可以佐酒,亦可佐茶的。
玄妙的是
隶书味儿的叶柄。
那干硬的焦墨一样的叶柄,
是更有味儿的。
无色,无款,
这也才是——僧人即柿子,
柿子也即僧人呀。
僧人,本无色。
霜降了,涩涩的味儿,薄薄染上了,
也是僧人的味儿。
淡,可是不孤寂。
僧人,本无孤寂。
*牧谿,宋末元初禅僧。元吴太素《松斋梅谱》记载:“僧法常,蜀人,号牧谿。喜画龙虎、猿鹤、禽鸟、山水、树石、人物,不曾设色。多用蔗渣草结,又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缀。”《六柿图》现存日本大德寺龙光院。
2012年
高原正午
高原绚烂,空气——闪烁的金箔一样,
白马、黑马,偶尔出现,如梦幻的片段;
鹰,在方圆百里之上——静谧巡行,
人啊,只能叹息着,以神意无言赞美。
2010年
笔架山农家院,大雪中的清晨
空气冷冽、清新,谦卑地透着丰收。
院墙下整垛的白菜,
一层层包裹着绿叶的白菜,
每一棵都那么气定神闲。
这沉甸甸的白菜,
根须上粘满了美好泥土的它们
如此的气定神闲,
实在配得上这个初冬,
配得上这一场厚厚的大雪。
2013年
火炉
清晨,满屋冰冷。
我们知道炉子没有封好。
粗糙食物的热量也快要耗尽。
屋里传来母亲咳嗽的声音、棉鞋的声音。
我们缩在被窝里,
等母亲劈柴,带着泥土气息的劈柴
噼啪的燃烧声音。
柴的温暖……炭火的温暖。
已经没有那样的炉子了。
没有母亲夜晚放进炉子的灰门,
清晨就会烤熟的土豆,焦黄诱人的馒头。
还有屋里放着的尿盆,
夜里温温的尿味儿。
真的,我知道,
幸福一定是稍稍带着一点儿贫穷的。
2010年
洁净的人
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一生一世
仅仅吃一种东西。
比如单一地吃土豆、玉米。
假如是一个女孩,比如
她愿意一辈子吃无花果,
一辈子都这样,
满身甜蜜、馨香!
这样的人,多好,单纯地相安于
几个土豆、玉米,一抔无花果。
甚至,我希望能有一个
只饮清泉的人。
以至于他们可以有这样的命名:
吃玉米的人,吃土豆的人,吃无花果的人,
喝泉水的人——这些洁净得
令人感动,也叫人有点微微难过的人。
2008年
关于夏天的短句
夏天——突然发蓝
瞬间进入。
而这于我,只是一次环绕季节的
阴暗、朦胧的旅行
偶尔给蓝色的光线中断。
披着绿色外衣的大地,鬼魂一样
并不给我留下多少印象。
我只是惊讶地看到它的一侧
已经暗暗发蓝、裂开了的残酷香气。
2003年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