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梁铁心
加入时间:2015-11-12
诗人简介

关注“美男子兮”公众号,分享更多田园生活。本人微信LYQ1064506396

粉丝
关注

《驮日》第3讲|“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的复用问题


他驮着太阳
走遍阴暗的角落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他在月亮之船上垂钓星河

月亮之船 停泊

他驮着太阳
走遍阴暗的角落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他在月亮之船上垂钓星河

月亮之船 沉没

他驮着太阳
走遍阴暗的角落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走下山坡
他驮着皮囊走下山坡
走进人群 走进 迷幻的灯火

月亮之船 沉默



赏诗

作者/梁铁心



在中国诗歌网上有个比较热门的诗人曾经问过我:“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这个句子为什么要连着重复三遍?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用意或作用没有?那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疑问来聊聊“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的复用问题。

其实,当他这样问的时候,这种写法就已经发挥了它的效用——对读者的阅读进行延时、阻滞——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增加此处的阅读困难、陌生化效果,而引起读者对此处的注意、好奇、疑惑,致使读者在此有所停留,从而使读者作出进一步的追问和思考。说白了,也就是通过形式上的手段引导读者深入到对内容本身的关注。

既然有读者对“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的这种新颖、奇特的形式和表达提出了疑问,就说明这种新颖、奇特的用法确实是能够起到上面所讲的效用的,而不是胡编乱造或臆想出来的。

这样写的效用,除了上面所讲的,能够对读者的阅读进行延时、阻滞之外,还有一个效用,就是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延时和阻滞。

一句话或一个动作,重复多一遍,显然,就会耗费多一倍的时间。“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本来这句话说完之后就可以让主人翁走下山坡、走进人群的了,结果重复了很多遍(诗里重复了三遍,三,代表多次)才让他走下山坡、走进人群,这无疑延迟了他走下山坡、走进人群的时间。换言之,他最终走下山坡、走进人群等后续的一系列行为就受到了阻滞。就好比说,你从广州飞往北京,假设,本来是下午3:00准时起飞的,结果飞机晚点了,晚了一个小时才到,那你检票、登机、到达目的地、入住当地酒店等后续一系列行为是不是都被延迟、被阻滞了?遇到飞机晚点这种情况,你就只能滞留在原地、在那儿候着了,如果不改票的话。

那么,在这里(诗的第五节),作者为什么要对主人翁的行为进行延时、阻滞呢?

如《驮日》第1讲| 一条分界线造成的分裂所讲的,“月亮之船 沉没”是这首诗里的一个突变事件,这个事件导致主人翁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以“月亮之船 沉没”为分界线,其上、其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命运、人生道路。

其上的世界已然是回不去了,那么,是要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信念,与之共存亡?还是要顺应潮流,到人间去历劫?面对这种突变及重大抉择,置身其中的任何人必定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彷徨、挣扎、矛盾冲突等的心理活动,而生命感、使命感、个体意志越强烈者,其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就越剧烈。

而这当中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幽微的心理活动要怎么才能表现得出来、传达得出来呢?这首诗所采用的办法,就是前面所说的,对主人翁的后续行为进行延时和阻滞,让他最终做出抉择而走下山坡、走进人群的时间尽可能地延迟、拖长——具体来说,就是让他在原地不断地重复同一个动作——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就像在原地来回踱步,就像收音机卡带那样,一直卡在那里,不断地重复着同一句话——时间不停地在流逝、在催促,在要求必须尽快做出抉择,而事情却没有丝毫的进展,主人翁仍然在原地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仍然无法做出任何的抉择......如此这般,想想看,设身处地地想想,这当中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幽微的心理活动是不是就浮现、凸显出来了?

反过来看,要是一下子就让他过去了,整个情节过程、所有的动作、行为都非常轻松、流畅地进行下去,没有任何延滞的话,也就是说,所有事情都进展得非常顺利的话,那我们就不会觉得这当中有什么艰难的,可是,你要是说面对这种突变和抉择是很容易、很轻松的,那又不符合常理、不符合事实。因此,如果作者没有对主人翁的行为进行延滞的话,那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作者没有意识到其中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幽微的心理活动,或者是没有本事能把其中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幽微的心理活动充分、有效地表现、传达出来。

当然,我相信还有别的办法。。。(下文省略,完整内容可关注阅读)


 作者简介:梁铁心,90后,著有《诗绪集》《一首诗的学问》《思想健美录》等文字作品。目前独立运营以“鉴赏好诗、分享好诗”为主的文学公众号——梁铁心和你聊诗。联系方式:LYQ1064506396

《驮日》第3讲|“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的复用问题


他驮着太阳
走遍阴暗的角落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他在月亮之船上垂钓星河

月亮之船 停泊

他驮着太阳
走遍阴暗的角落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他在月亮之船上垂钓星河

月亮之船 沉没

他驮着太阳
走遍阴暗的角落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走下山坡
他驮着皮囊走下山坡
走进人群 走进 迷幻的灯火

月亮之船 沉默



赏诗

作者/梁铁心



在中国诗歌网上有个比较热门的诗人曾经问过我:“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这个句子为什么要连着重复三遍?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用意或作用没有?那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疑问来聊聊“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的复用问题。

其实,当他这样问的时候,这种写法就已经发挥了它的效用——对读者的阅读进行延时、阻滞——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增加此处的阅读困难、陌生化效果,而引起读者对此处的注意、好奇、疑惑,致使读者在此有所停留,从而使读者作出进一步的追问和思考。说白了,也就是通过形式上的手段引导读者深入到对内容本身的关注。

既然有读者对“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的这种新颖、奇特的形式和表达提出了疑问,就说明这种新颖、奇特的用法确实是能够起到上面所讲的效用的,而不是胡编乱造或臆想出来的。

这样写的效用,除了上面所讲的,能够对读者的阅读进行延时、阻滞之外,还有一个效用,就是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延时和阻滞。

一句话或一个动作,重复多一遍,显然,就会耗费多一倍的时间。“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本来这句话说完之后就可以让主人翁走下山坡、走进人群的了,结果重复了很多遍(诗里重复了三遍,三,代表多次)才让他走下山坡、走进人群,这无疑延迟了他走下山坡、走进人群的时间。换言之,他最终走下山坡、走进人群等后续的一系列行为就受到了阻滞。就好比说,你从广州飞往北京,假设,本来是下午3:00准时起飞的,结果飞机晚点了,晚了一个小时才到,那你检票、登机、到达目的地、入住当地酒店等后续一系列行为是不是都被延迟、被阻滞了?遇到飞机晚点这种情况,你就只能滞留在原地、在那儿候着了,如果不改票的话。

那么,在这里(诗的第五节),作者为什么要对主人翁的行为进行延时、阻滞呢?

如《驮日》第1讲| 一条分界线造成的分裂所讲的,“月亮之船 沉没”是这首诗里的一个突变事件,这个事件导致主人翁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以“月亮之船 沉没”为分界线,其上、其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命运、人生道路。

其上的世界已然是回不去了,那么,是要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信念,与之共存亡?还是要顺应潮流,到人间去历劫?面对这种突变及重大抉择,置身其中的任何人必定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彷徨、挣扎、矛盾冲突等的心理活动,而生命感、使命感、个体意志越强烈者,其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就越剧烈。

而这当中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幽微的心理活动要怎么才能表现得出来、传达得出来呢?这首诗所采用的办法,就是前面所说的,对主人翁的后续行为进行延时和阻滞,让他最终做出抉择而走下山坡、走进人群的时间尽可能地延迟、拖长——具体来说,就是让他在原地不断地重复同一个动作——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就像在原地来回踱步,就像收音机卡带那样,一直卡在那里,不断地重复着同一句话——时间不停地在流逝、在催促,在要求必须尽快做出抉择,而事情却没有丝毫的进展,主人翁仍然在原地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仍然无法做出任何的抉择......如此这般,想想看,设身处地地想想,这当中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幽微的心理活动是不是就浮现、凸显出来了?

反过来看,要是一下子就让他过去了,整个情节过程、所有的动作、行为都非常轻松、流畅地进行下去,没有任何延滞的话,也就是说,所有事情都进展得非常顺利的话,那我们就不会觉得这当中有什么艰难的,可是,你要是说面对这种突变和抉择是很容易、很轻松的,那又不符合常理、不符合事实。因此,如果作者没有对主人翁的行为进行延滞的话,那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作者没有意识到其中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幽微的心理活动,或者是没有本事能把其中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幽微的心理活动充分、有效地表现、传达出来。

当然,我相信还有别的办法。。。(下文省略,完整内容可关注阅读)


 作者简介:梁铁心,90后,著有《诗绪集》《一首诗的学问》《思想健美录》等文字作品。目前独立运营以“鉴赏好诗、分享好诗”为主的文学公众号——梁铁心和你聊诗。联系方式:LYQ1064506396
作品 全部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