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但要拥抱诗,更要让诗拥抱我们。”日前,著名台湾诗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洛夫来宁参加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洛夫抒情诗精选集——因为风的缘故》首发式,并接受了现代快报的独家专访。作为台湾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诗魔”洛夫对诗歌有着自己独到的领悟。“在当今这个时代,诗人最终能够做什么?那就是从生活中去发现诗意的本质,去过有意境的生活。”这是87岁的洛夫对诗和生活的坚持。
全民写诗未必是诗歌的繁荣
快报:您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诗歌的发展?网络对于诗歌的发展是起到了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
洛夫:两者都有。互联网对于诗歌来说,它鼓励创作,任何人都可以写诗,在网上发表。这使得一个人的创造力不受任何限制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但也就是因为没有限制,没有规则,鱼龙混杂。诗歌在刊物上发表要经过好几道门槛,但网络就缺乏筛选。很多网络上的诗都生命短暂。当然我相信,好的诗歌肯定不会被淹没,我对此寄予厚望。
快报: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您认为诗歌处于一种小众地位吗?
洛夫:诗歌本质上是一个很宏大、非凡的存在,在金字塔中它是处于最高位置的。你能要求每个人都懂诗吗?不可能的。人们喜欢表达直接的东西。诗有某种美的意境,很多人体会不了。不是说轻视群众,诗歌永远是小众的,自古以来全世界都是如此。诗歌如果像流行歌曲一样大众化,品质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好诗需要时间的检验。
诺奖难领会华语诗“言外之意”
快报:您的《漂木》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您如何看待诺奖提名?
洛夫:不要给诺贝尔文学奖加太多附加因素。“诺奖”每年从全世界选出100位非常优秀的作家,再从中选出五位候选人,选出来的已是珍品。平常心就好。
快报:华语诗歌、华语诗人和诺贝尔文学奖之间是否存在着距离?
洛夫:这个问题我也曾跟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马悦然谈论过,马悦然是瑞典文学院18个院士评委中唯一懂中文的人。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翻译不好,诺贝尔奖很难领会华语诗歌的言外之意,从这意义来说,小说相对好一些。诗最重要的就是背后的含义,我们称之为“言外之意”,而这部分内容恰恰是最难翻译的。所以美国有位诗人说,什么叫诗呢,诗就是被翻译漏掉的东西。
当然得奖都有两个因素,主观和客观。主观的因素很难讲,个人对诗的评价不一样,不同文化的人评审标准也不一样,很难有一个绝对公平的结果。
优秀的诗人不制造喧哗
快报:很多人对诗歌没有兴趣了,您却一直坚持着,动力是什么?
洛夫:喜欢诗歌的朋友一直问我这个问题。用现实的眼光看起来,写诗究竟有什么用呢,又没有经济利益。后来我就跟朋友说,我从开始就不是以市场的价格来衡量诗歌的价值。诗不仅仅是一种写作行为,还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有价值的创造,我用价值观来维持写作的强度而不放弃。
快报: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拿起笔书写,希望您能给大家一些指点。
洛夫:我不说写诗的技巧,只说心态。写诗的人是一种人,创作诗歌的人是一种人。很有成就的,可能是第二种。他们非常虔诚,不为名利。优秀的诗人,不是那种制造喧哗的诗人,而是不讲话的诗人。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