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袭黑衣的何向阳坐在记者面前时,很难将她和那些眉头紧锁、不苟言笑的评论家联系起来。齐肩卷发和恬淡从容的微笑让人感慨岁月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痕迹。10月25日,在中原诗群高峰论坛上,何向阳带着她的诗集《青衿》回到故乡。用她的话说,这本浅青色封面的诗集“集纳了自己的青春记忆”,呈现的是“一切刚开始时的样子”。
十三四岁就开始写诗的何向阳对诗有着很浓的感情。尽管在她的创作中文学评论占据了大多数,但在何向阳心中,分量最重的还是诗歌。她说,诗歌是文学金字塔的塔尖,是时代的号角和民族的火炬,也是一个人内心生活的图解。如果说小说是肉身的呈现,那么诗歌就是灵魂。小说是作家用人物、事件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诗歌则是用最凝练的语言变大自己隐藏的灵魂。在所有以语言为载体的表达里,诗的表达最难,难在不断“解剖自己”,用诗的方式叩问内心。在诗的世界里,通过逻辑和结构堆砌的形式很容易就被诗的锐利戳穿,因此诗歌是最接近一个人灵魂的文学样式。
《青衿》是何向阳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诗歌,出版时一字未改。她说,尽管现在看起来那些作品很青涩甚至有些幼稚,但却在重新阅读时唤起了她对诗歌的激情,也是对自己青春岁月的纪念。“我想,这些诗歌沉睡的时间太久了,也许到了唤醒它的时候了”。而这本诗集更重要的是唤起了何向阳当年被老一代诗人提携、帮助的时光。“很多诗歌老前辈毫无保留地帮助一个文学上的无名小卒,这种氛围令人怀念,也让人感到他们人格的伟大。”她说。
其实,通过何向阳众多的文学评论可以看出,诗性在其中也闪耀着光芒。何向阳坦言,她的很多评论、散文现在看起来并不是中规中矩的,也是有着诗意的。“或许这是女性的天然优势,女性作家是天然的双重视角写作者。在逻辑思维之外,她们会比较容易关注精神、心灵成长的部分。”何向阳说。
作为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从河南走出去的何向阳也一直关注着中原作家群。最近,河南文坛在全国很火,先是李佩甫获得茅盾文学奖,随后李佩甫、陈涌泉又出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对此,何向阳认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一直是河南作家的优良传统,一代代文学工作者都深耕于生活之中,怀着对文学的热爱忘我创作,在全国已经处于前列。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河南作家要更加关注时代变革给人带来的变化,在写作中凸显人的现代化主题。这不仅是河南作家需要做的,也是全国作家需要努力的方向。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