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贺希格陶克陶(左)、《作家文摘》总编张亚丽
中国诗歌网网讯:10月23日,作家出版社联合北京首都图书馆举办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的“草原的回声”主题讲座,中国诗歌网为您带来第一现场报道。
“5岁之前我是一个蒙古孩子,我会说蒙古话,会在父亲膝前唱蒙古歌……”72岁的席慕蓉说这话时,声音变得哽咽起来。10月23日下午,这位内蒙古族台湾著名女作家做客首都图书馆,携新作《写给海日汗的21封信》,在见面会上与读者分享了自己这些年的心路历程。
祖籍内蒙,生于重庆,长于港台,年逾古稀的席慕蓉自言幼年只是幼时“凌乱破碎的记忆”,漂泊无根的童年,让她的内心始终缺少归属感;然而,八十年代末的一次内蒙行,却令她乡愁重燃,从此梦魂萦绕,此后的20余年间,她几乎年年都会回到故乡。面对读者,她不无感慨地表示“我最幸运的事,就是能在中年遇见自己的原乡。”
席慕蓉与读者分享遇见原乡后的感动
贺希格陶克陶 发言
席慕蓉说,此前,她一直认为乡愁是一种遥想,直到看到近些年来的诺贝尔医院研究成果,才知道关于乡愁的意向不仅是关于祖先的情感记忆,更是一种身体上的生理记忆。
“对于原乡,我为什么一再去呢?是广袤草原乡土的呼唤,我像是被选中参加了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生在离自己故乡很远的地方,但是生理上的记忆仍将我叫了回来。”
读者提问
席慕蓉回答读者问题
作为席慕蓉的最新力作,《写给海日汗的21封信》流露出浓稠的蒙乡风情,书名中的“海日汗”意为“神圣的山峰”,是席慕蓉为她想象中的蒙古少年起的名字。对此,有人发出疑问:为何以《七里香》、《无怨的青春》等爱情诗文闻名的席慕蓉,此次的写作方向发生了转变?对此,她坦诚相解:“对于你们来说,我是发生了转向,但于我内心来说,这是一条直路,我在一直朝前走。”她说,这次的书写就像她之前所有的写作一样真诚,一样是循着生命的道路在朝前走。
现场签售
会后,应中国诗歌网(www.zgshige.com)的邀请,席慕蓉专程向诗友寄语,她以“偶像”叶嘉莹先生的名言“读诗和写诗是生命的本能”作为开篇,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诗观:任何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生命上的触动,读诗和写诗是不应该为了功利,它是一种对于生命的建造。”
这正如她在《执笔的欲望》中写道的:
一生 或许只有几页,
不断在修改与誊抄着的诗稿
从青丝改到白发,有人
还在灯下
这执笔的欲望 从何生成?
其实不容易回答,
我只知道,
绝非来自眼前的肉身
有没有可能
是盘踞在内难以窥视的某一个
无邪又热烈的灵魂
冀望 借文字而留存?
是隐藏 也是释放,
为那一路行来,
频频捡拾入怀的记忆芳香。
文 / 王云飞、杨思思
图 / 马捷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