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系列座谈会·诗歌篇

作者:中国诗歌网   2015年07月06日 18:23  中国诗歌网    1887    收藏

讲好中国故事系列研讨会诗歌篇

“讲好中国故事”系列座谈会之诗歌篇

    6月3日下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系列座谈会之诗歌篇举办,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何建明,《文艺报》社总编辑梁鸿鹰,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曾凡华,诗人屠岸、峭岩、臧棣、西川、欧阳江河、大解、刘立云、蓝蓝等出席座谈会。该系列座谈会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文艺报》社主办,每期邀请约十名专家学者,探讨如何使用各种文体“讲好中国故事”,此前已举办“散文篇”、“小说篇”等。


何建明1

何建明


   何建明:实际上中国诗歌,我对诗歌不是特别了解,但是诸位的大作也经常阅读,诗歌从古至今,我认为就是人类有语言的时候,诗歌其实是最早的一种形态了,所以现在中央提出了一个讲好中国故事,那么诗歌我认为也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态,而且就在我们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传统古体诗,还是外国大的托马史诗,我们中国孔雀东南飞,这个都是属于非常经典的,我们当代的,包括格律诗,他实际上也在叙述自己的情感,或者人物的叙述,灵动,凝练,丰富生动,它的形式又很独特,那在讲故事,以诗的语言来讲出故事,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作为创作者,作为哪怕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实际上他也喜欢。

   我昨天刚从赣州回来,又到了一次革命老区那儿去,要追溯一下咱们红色的文化,最早就是老百姓或者是军人,或者包括那些革命领袖,实际上很多都是用民谣或者是诗歌来叙述讲革命的理想,革命的故事,都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那么现代的诗,可能就文体越来越丰富,诗歌如何来讲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我觉得也是有很多我们可以探讨的东西,所以这一次我们不设到底怎么讲,大家可以用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经验,交流交流,一方面我们自己交流交流,主要还是互相碰一碰也是非常需要的,另外就是说我们想通过文艺报这个报纸的形式,来给我们这些作者有一个引领。

   我们前三期效果非常不错,所以文艺报以这种形式,让我们作家协会各方面的工作,效果非常不错,前三个文化形态,文体做了以后,我们文学艺术圈里反应非常不错。今天我们算第四堂,本来想开完会请大家吃个饭,大家还比较忙,有几个要先走,所以我们饭就免了。时间有限,每个人如果有稿子可以再发挥发挥,如果没有稿子你就敬请发挥,时间把握在九个人,每个人讲二十分钟左右,有两位先生要先走,所以我们发扬一下,你们两个人先讲。


大解

大解


   大解:由于我们6点钟还要赶飞机,所以说我争取到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开会之前通知要有这个稿子,所以我为了节省时间,我说照着这个说一下。

   我讨论的题目是汉语诗歌叙事的可能性,我写过一本叙事长诗悲歌,好多朋友都读过,现在已经出过第三版了。在写作悲歌之前的许多年,我有一种漫长的冲动,虽然在那些年我也写过一些短诗,但是总觉得缺少一些什么,我准备写一部叙事长诗,讲一个完整的故事,真正动手写作时有两个基本问题存在,一个是如何使用汉语,如何使汉语从语言回到言说,叙事性,一个是如何去面对史诗,这两点在我们汉语诗歌资源中找不到借鉴的东西,一个是汉语中土生土长的,人面对自己的语言,我突然有一种茫然要失语的感觉,我意识到在我们的汉语中有可能历史性的缺少一些诗,当我写作我认真考虑汉语和历史,和它的使用,在语言的发展进程中语言从最初言说到书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也就是说言说被固定成书面语言时,可能是舍本求末地丢掉活力的部分,而剩下了干巴巴的文字,由于汉字所承担的意义过于沉重,汉字的高度浓缩力影响了书面语言的发育,在诗歌的表现中尤为重要,以至于在人类的语言种类中,汉语这种使用了千年的古老语种,竟没有产生一部以叙事为主的书,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与人类的文明进程一样,汉语从语言回到言说的历程,伴随着两大背景,开放和转变,有时甚至是突然灭掉,一个是历史背景一个是文化背景,在这两个沉重的背景下产生了汉语的诗歌,在书面语言的强大惯性下沿着一条越走越窄的路,走到了上世纪初,如果没有白话运动,我们很可能还在古体诗歌老路上走,因为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决定了汉语诗歌的命运。我分析过汉语诗歌的具体背景,一个是生存背景,中国系一个农业国家,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延续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在这块土地上为土地和王权所进行着征战和厮杀,一代代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以河流分布为主要依托的农耕文明,也在历史更替创造出自己辉煌的文体,这是一个可以无限挖掘的矿藏,在此基础上可以产生许多部伟大的史诗,但我们先人的书写方式没有形成史诗的环境,而是被极具收缩力的古典汉语凝聚成…,中国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古代封闭的城池也接受并适应这一点,以致从奴隶时代开始延续到封建时代,民族和政权的高度统一,反而使汉语生存更老化,进而远离了庞杂的民间性的叙事,在日渐紧缩的框架内诗歌一再被激情所驱使,并被打造过于精致和完美,幸好还有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从另外的角度担当了史诗的使命,从而使汉语减少了一些书写的遗憾。

   这里边,我们一直有一个错觉,就是说一谈到史诗,就认为史诗是天然的,因为我们汉语当中缺少,它天然的是我们仰视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书写方式,它并不是什么太料不好的东西,它是一种演说的,叙事的方式。另外在我们的精神历史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本土宗教,我认为老子的学说是哲学,…佛教是印度,基督教是白人,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信仰和自信心承担着双重压力,一是自身内部的宗教缺席,使得本来可以站起来,站出来承担民族精神使命的汉语诗歌反而在强大的压力下变得支离破碎,这一点诗经就是一个例子,一个缺少本土宗教支撑的民族似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在专心书写小小诗歌的同时,把对文字的把玩和书写也当做一种时尚,甚至产生了以写字为唯一目的的书体艺术,这个另当别论。在我们的先人得意之时,史诗宏大的建构,在远方的大地上一座座矗立起来,也许史诗作为古老的,以口头传承为主的早期叙事文学方式,不适合书写和口语分离的古典汉语,也许汉语从小说和戏剧中更能体现到史诗的气象。

   随着国家形势的帝制的消亡,演习了几千年的农耕时代也渐渐暗淡,这是人类生存史上极其悲壮的,一个渐进开放的文化留存的大环境使汉语从文言文中解放出来,汉语诗歌也从格语中走出,并且不到百年的时间内突变经历了西方诗歌所有的历程,另外,随着诗歌向艺术深层的探索,意识形态对诗的影响和干预也在瓦解和失效,汉语诗歌在急变白话,甚至口语也进入了书写的殿堂,这是汉语从书写到言说的一次历史性的,语言和言说终于有望接近并不成一体。就是过去我们的书写和言说是不一样的,我们见面说吃饭了,古人可能见面说饭否。口语进入诗歌以后,我们终于能够使书写,就是文字书写和言说逐渐贴近并且形成一体,语言从之乎者僵化书写方式回到鲜活的嘴唇,立刻激发出活力,并用西方的叙事性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史诗的诞生就是一句空话,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应该是什么样子,谁也无法框定,如果史诗猛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必感到惊慌,因为历史已经走到了这一点。

   第二是文化背景,汉语诗歌从诗经开始,一直是以碎片的形式,没有形成宏大的建构,后来虽然形成了孔雀东南飞,但主要还是以抒情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叙事功能,也绕过了技术,历史事件可能发生的这一趋向。在这一点上,任何一个作家都知道是由结构来框定一个故事,但是我们的汉语诗歌很少使用结构,因为短诗它是个片段,它不需要结构。那么我在写过长诗悲歌的时候,我尝试性的使用,我觉得结构它是可以生长无穷无尽的东西,以至于这个书出完以后我写了80多篇笔记,谈论了它的结构,我觉得结构具有生长性,这个结构特别重要,否则的话一部抒情长诗可讨论的地方,就有限制。那么结构它的生长性是无限制的,它有许多侧面,所以说我谈了80多个侧面,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古代的长诗主要是以…,以至于后来走向的更加凝练的唐诗和宋词,以至于元曲畸形发展为文人墨客手中的把玩的小玩意儿。汉语诗歌的内敛拒绝宏大叙事对诗的界限,一直保持着自身的小巧和单纯,以至于在当下我们一谈到宏大叙事,因为我们失去了或者不具备这项功能,我们绕过甚至还要嘲笑古典,我们在细碎的叙述生活当代现实的时候,我觉得宏大叙事它不是一个可耻的东西,它是一个能够建构的,这个大轿子里边可以装无限东西的这样一个东西。

   汉语诗歌在古老的惯性推动下,沿着自己的道路走了过来,至于藏族蒙古祖等保持着口头传承史诗的少数民族有着传统的区别,因为这些人当中,都一直停留在语言上,好多都停留在语言上,最近有些整理者把它固定文字,那么史诗在每一个传承者的口中,它不断地加入自身自己创作的成分,它是一个活体,它仍然生长,那么一旦固定成文字这个史诗就凝固了,它就变成一个死的史诗,所以说变成文字并不是一个好东西。

   不仅与少数民族不同,与西方的传统诗歌不同,我们不妨简单地在时间上做一下横向的比较,在孔子整理诗经之前约三百年,这个资料,作为西方…就以叙事的形式把口头传说固定在伟大的史诗,在诗经…比诗经早约一千年,创作了史诗,比诗经早约一千五百年,…比诗经晚约150年,印度出现了…等史诗,比诗经晚500年,比屈原,古罗马出现了史诗,比李白晚约20年,比苏轼…但丁写出了文艺复兴的神曲,都写了重要的长诗。而在汉语中,当我们意识到史诗时已经是今天,这个汉语不包括我们少数民族的语言,我们可借鉴的汉语诗歌太精巧太完美,以至于至今还有人津津乐道的书写古体诗,我不是说古体诗不好,汉语的古体诗词是中华的瑰宝,…其中产生了伟大诗人,我非常佩服我们的祖先,竟然能够在…我同时也遗憾地感到那些精巧,装下几颗珍珠和钻石还是可以,…

   以上两个背景决定了汉语诗歌的走向,已经形成了史诗无法再改变。但这样一个背景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汉语文化已经为我们做了漫长的准备和深厚的积淀,此前的一切史诗资源都没有被开发过,我们赶上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宽阔的语言环境和开阔的文化空间,给了我们绝好的机会,我们已经被历史推到了这一步,没有理由退却,我们必须去做,无论做成什么样都不算过分。

   基于汉语在宏大诗歌上的缺席,使我产生了非常正常的想法,我想写一部并向史诗接近,这没有什么狂妄,我们不要为历史汉语上所没有的,西方出现过,并被我们仰望已久甚至神化了的史诗所向往,虽然从大的背景上来看,我们是处在语言大力面的断裂带上,新诗出现还不到百年,创作经验和思想准备还不够充分,但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刺激了我们,中国人的视野在拓宽,也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另外汉语从文言文的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民族和语言可以产生史诗,而且可以产生伟大的史诗,我们应该大胆去做,我们不要求自己一定要成功,我们要求行动是失败的行动。

   这是我关于我叙事长诗悲歌当时的观点吧,当时也是国家报纸让我谈论一下悲歌,我就因为这个悲歌,在出版的时候,在出版之前打死我也不敢说,因为那个时候包括现在我对史诗还是心怀敬意,但是我送到出版社我写了一个叙事长诗,出来以后标注的是史诗就吓了我一跳,这个是很容易遭人非议,作品好歹不说,因为以前我们没有这个工体,出来以后也许有一些史诗性的因素,也许他就是这么用的,作为一个扉页上标注的史诗,实际上我这个就是一个叙事长诗。实际上在很多部分上是抒情,但是叙事是一个线索,如果今后让我再重新写作它的话,我很可能在叙事上,线索上更加细腻一些,抒情性更简脆一些,但是由于当时在巨大的惯性推动下一口气写了四千多字,写完以后再改就没有力量,现在已经出了三版,等出来以后我要送给各位大佬,再次批评。我就说这些,还请大家批评。


   何建明:谢谢你这第一个发言,我非常高兴,伟大的史诗出来了,我们非常期待,讲了汉语诗词语言的特点,包括跟史诗之间的关系,我们期待你的大作史诗悲歌出现。下面我们就请臧棣,你是不是也早点走?


臧棣

臧棣


   臧棣:行,我抛砖引玉吧,我写了一个稿子,拟的一个高大上的题目,重新发言汉语,重新体验汉语的现代精神。

   这样吧,我觉得现在可能是一个机遇,就是怎么样重新意识到诗歌和中国经验的一种新的关联的机会,我们先讲一个小插曲,我刚参加了柏林诗歌节,在那个诗歌节上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觉很震惊,我以前也参加过一些国外的活动,但是在那个诗歌节上我发现西方,在西方的语境里面他们对新诗的理解,对当下诗歌的理解有一个很强烈的惯性,当然跟偏见有关,他就觉得你们中国诗,他想知道的或者从他的语境里面,他的一个阅读期待就是你应该有中国经验,中国的元素或者中国的某些东西,那东西是什么,又非常,我觉得规定得很僵硬,比如说他就觉得中国诗歌你应该有一种道德的,抗议的,或者是政治性的东西,那这个东西,对这个东西的理解又非常非常偏狭,完了我去稍微反驳几句,他们就完全不理解,就是我觉得在西方领域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不会把中国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这样一个诗歌,以及支撑这样一个写作背后的一个诗歌经验或者一种文化经验,才把它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创作,不能把它看成是文献性的表达,我觉得这里边有几个问题,可能跟它的文化文学性的偏见有关,但是我觉得后来我想一想,可能更大的一个问题,确实是我觉得我们自己没有讲好一个故事,那个故事是什么,我自己的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我觉得可能跟,从诗歌和中国经验的关联上讲,我觉得可能是我们没有把汉语本身,它在现代农民工或者现代历史语境中的一个变化,这个本身的这个故事讲好,所以我的这个发言的一个题目,就是如果要讲好中国故事的话,我觉得先打引号,这个题目其实我也有点犹豫,我觉得有点确定的东西在哪,以前没讲好再把它去讲好,其实我觉得那个东西它不是在我们前面,它可能还是随着我们的写作,随着我们不断对事物的揭示靠近,那个东西会慢慢显露出来。

   我自己的一个感受,很深的一个感受,我觉得现在可能真的到了一个机遇,这个机遇对我们来讲可能又是一个很尴尬的一件事情,就是它一方面可能我们没有,我觉得我们没有把汉语和新诗的这个故事,百年的发展,它自身的一个汉语实践的故事讲好,留下了很多很多偏见,比如说新诗现代性的问题,新诗和古典诗歌关联性的问题,新诗和西方他们之间的文学影响关联的问题,我觉得我们都没有讲好,所以造成了很多很多偏见,那么这些偏见再在各个方面去传布的话,有了很多扭曲。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比如说跟中国的古代诗人的那种态度,或者那种文化立场相比的话,我们也确实对我们所面临的,或者说在这个身体里面能感受到的某种中国的这种语言气场,或者说中国的那种经验,中国的那种事情吧,我觉得确实也没有讲好。所以我觉得两方面,可能一方面语言本身的,就是诗载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现代实践性的故事没有讲好,另一方面我觉得诗人对现实的关系,就是说如何讲好中国的经验,这个故事可能也没有讲好。当然这个怎么好,我觉得可能我们也值得去细细琢磨,但是我一个切身的感受就是,我们可能到了一个新诗百年的这样一个历史发展之后,我们面临着一个对新诗和语言的关系的,它所处的一个状态,所处的一个情况的自我诊断,那么这样一个机遇。所以我觉得可能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不一定是来自外面的压力,比如说作协好像要完成一个任务,对我们要有一个号召,我们应该响应,我觉得可能有这么一个层面吧,但是可能更多的是来源于现在汉语到了这一步,发展到这一步可能它自身面临的还要怎么讲述,怎么去走一个根本性的调整,去讲自己的这个故事,重塑自己的那种文化的形象,文化精神的这么一个机遇,所以我从这个角度去讲。

   当然我觉得现在来看的话,比如说对诗歌而言,讲好中国的故事实际上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很暧昧的事情,这个尴尬和暧昧,就是我刚才讲到的我意识到,我们连自身的当代诗自身的故事都没有讲好,却突然现在面临一个机遇,就是开始要讲好中国的故事,我觉得这里面存在一个悖论,就是在很多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诗或者说新诗发展到今天,它面临一个文化上独有的困境。一方面,就是在我们文化语境里面我们时刻面临新诗不成熟,新诗不成功,新诗失败了这样一个责难的压力,但是另一方面可能就像我刚才我个人的一个感觉吧,我们又迫切地面临着,因为有了这个百年这样一个实践,就迫切面临着要用被指认成如此不成熟的现代汉语去讲好中国故事的这样一个内在的召唤,内在的一个动机。

   我觉得中国当代自身的故事其实就是新诗的故事,怎么讲好它是一个大的问题,新诗百年,就是它自己的实践已经将近百年了。在我们的文化产业里面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辞,比如说新诗失败了,新诗还不够成熟,那么也就是说新诗的文化形象和当代诗歌的文化形象,在这个媒介,还有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的接受里面都很暧昧,它的文化形象非常非常尴尬。那么比如说大众经常会被作为一种借口,那么被用于当代诗的一个指责,其实你要说大众不喜欢诗歌,每个诗人我们其实也都是大众的一员,但是我们当大众被作为一个借口的时候,我们好像就被屏蔽掉了,就诗人的个体,众多的个体,他们的存在就被争议掉了。

   所以在这个媒介的这样一个传播过程中,那么新诗给人的一个文化形象就是说好像有它的新诗的诗人越来越自我,那么诗歌的写作越来越远离大众的问题。从文化功底方面,我觉得百年诗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知识界,中国的知识群体对新诗的态度一直非常非常暧昧,基本上我觉得好像有一个默契,就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比如说像新诗失败的这样的说辞,你比如说像季建民(音)老先生平时也不太多读诗,也不太关注当代诗歌的写作状况,突然他就会蹦出来说新诗时代,所以我觉得换一种语境,比如说换到西方的语境,很难想象从一种基本的发言的常识上,常识的角度来讲很难觉得就是这样一种你不关心不阅读一种领域,突然从观感闲话的角度对百年这样一个实践,或者很大的文化实践,文明的实践,文化类型的一个活动,从根本上去判定给它一个否定,所以我觉得会很怪诞,这个我觉得只是在中国的知识场景里会发生的故事。

   所以我觉得可能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先不妨说说诗歌的这个失败,我觉得诗本来就是一个失败,就像里尔克早年曾生命过,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就是从趋势上讲,从这个表达上讲,或者从诗作为一种活动,它的创造上讲,我觉得这个诗的实践就在于它敢于投身于高贵的失败,这个诗的失败造就了这个诗的不易,诗的可贵,诗的好处,诗的价值也在于诗敢于失败。那么我觉得意识到这一点的话,你说新诗失败很荒谬。

   其实我们发现诗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它和人们强加给它的,我觉得诗没写成功,这样一个失败,这只是一种失败的观感,它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本身就包含着失败的这样一个东西在里面。你觉得失败,这只是非常表面的,肤浅的一个观感。所以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讲,诗歌的活动它不涉及失败这样一个观察的角度,它就是一种表达活动,一种语言活动,一种变异。你像德里拉讲,它就是一种语言的一种游移,在不断游动,它是一种不断游动的一种空间现象。那么诗依据规则行事,比如说在古典诗歌语境里面,我们制定一系列规则,这个历史的语境变了,人们生存的状态变了,它这个诗要作为一种表达,它也会变化,所以这个变化本身它不是一个多么成功或者多么失败的这么一件事情。

   但是我觉得可能在我们的这文化场景里面,就经常会纠结这么一个变异,我觉得这变异也是我们没有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我自己的观察,我觉得诗它就会依据自身的变异来不断重新调整自己的这个新的语言规则,也就是说诗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说新诗和古典诗的关联,我们以前老把它理解成好像是一个文化继承的关系,一个背叛或忠诚的一个东西,我觉得可能这么讲的话可以造成很多很多对诗歌语言自身的一个误解,那么这个误解在我们的这个新诗的研究里面,我觉得已经对诗歌文化造成很大的伤害,对在中国和西方诗歌的交流也会造成很大伤害。我记得前几年我跟北岛去商榷的时候,我看他过一篇文章,他专门引述美国的诗人,他们当时一个我觉得非常可笑的观感,他也不了解,也没认识几个中国诗人,当代诗人,他就敢说中国诗人,好像你们都写的背离了你们的传统,你们写的都不是好诗。你像北岛这样的人他去引述这样的观点,作为他的一个支撑,我觉得这个就非常,这现在只能用可笑来说了。我觉得这可能会造成很多偏见,很多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实情的一种误解,也或是一种扭曲。

   语言自身的变异,我觉得比如说拿汉语来讲,我们可能原来没有双音节,现在发展到双音节表达,它高度概括的一个符号符号,它有一个将语言自身打开的一个过程。所以这里面觉得可能更多的它有问题,这样的变异过程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但是它不是一个失败,成功不成功的问题,它语言就有这么一个向外扩展,或者依据新的经验,依据新的认识领域的开阔他会去表达自身的这么一个冲动,但是我觉得我们的这个新诗文化里面,老会把这个失败不是白,成熟不成熟,是否背叛古典,或者是否很传统,把这样连接起来,我觉得这个现在到了一个该纠正的一个时机。

   还有一个,我觉得这个变异本身,就是汉语变异本身从古到今天,从古代到今天,它可能源于一种表达功能的变化,就是它不涉及一个道德判断,不涉及一个你个人的喜欢不喜欢,那么也不涉及古代那个东西,比如它的起源是否被背叛的这样一个问题,它就是一个功能,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语境,那么你原来的功能失效了,或者它遇到问题,这个新的历史语境出现了新的东西,需要有新的表达去命名它去组织它,所以我觉得可能更多的是这样一种命题。

   比如在现代世界里面,我们中国人讲诗歌胭脂,但是在现在的世界里面,它这个脂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状态,跟古代的历史语境不同,比如在古典诗歌里面诗胭脂,脂可能指的是一种情感,内在的情感内在的一种境界一种悟性,内在的一个心智。到了现在,可能那些东西,就是附着在脂上的情感的特征可能会受到一点点磨损,或者说它要受到一定变异,或者说一个变化。那么现在的这个脂,现代诗歌的脂我觉得像艾利特指认的那样,它可能就是一种内在的,非常丰富的深邃的生命意识。

   所以我觉得可能我们在讲述汉语自身的故事的时候,讲述通过汉语,通过诗歌自身的故事去讲中国的经验的时候,我觉得可能有一个诗歌上的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我们的这个诗歌已经从古代到现在有了一个变化,那么这个变化是有一个,我觉得有一个明显的线索,从情感的状态是发展到一种意识的状态。我觉得今天的诗人可能更多的面临着,就是我们中国经验里的更多的是一种意识的状态,就是一个诗人怎么样去把我们对现实对这个世界复杂的意识,把它作为一个脂把它书写出来。

   所以我觉得可能如果要想讲好中国现代的故事的话,首先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要讲好现代的汉语百年来这样一个实践,它自身的故事,那么要讲好现代汉语自身的故事,我觉得关键还在于重新认识汉语和当代诗歌之间的一个关联,认识汉语和新诗之间的关联,再推进一步,那么我觉得语言和诗歌的关联,其实在本质上也就是诗和现实的一个关系,或者说,这可能有点稍往理论上讲,我觉得这个语言本身它就是一种现实,但是我觉得在以前我们流行的诗歌文化里面,特别是新诗的文化里面经常把语言和现实进行区分,好像现实是语言的一个外在,语言也是现实的一个外在,如果通过语言去表述这样一个经验,有一个准确性的问题。其实我觉得你根据汉语自身的一个分解,我们不计较这个语言学对语言的一个认知,这个语言它本身作为一种表达活动,它本身就会形成一种现实,它是一个现实的共同体,当然德里达我觉得讲得很极端,他说语言之外,文本之外就没有现实,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有点极端,不容易接受,但是我觉得真的作为一个用诗歌来去书写,去表达的一个写者,他能感觉到语言本身就是现实的这样一个层面。

   这个语言和现实的这个关系,我觉得也是我们没有讲好的,对这个诗歌自身的故事没有讲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对在诗和现实的问题上,我们总觉得语言外在于现实,现实也外在于语言,我觉得去看看这流行的诗歌的反映的话,这样的观点我觉得经常会见注于报端或者是网络空间,我觉得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对当代诗歌的状况去重新把它作为一个故事去讲述,重新去描述。我觉得加勒比海诗人沃尔科特他讲了一个非常好的话,非常有启示意义的话,为什么讲述汉语自身的这样一个之间非常重要呢,那么沃尔科特讲过的话,讲过一句这样的话他说改变我们的语言,就意味着改变我们的认知,改变我们的生活。或者说你要想改变,改变你和世界的关系的话首先你要改变你和语言的关系,而不是说现实,或者说现实有什么多么多么丰富,语言不够用,我觉得不是这样。如果你觉得现实多么丰富的话,语言多么贫乏的话我觉得这本身就是对诗歌这样一个书写的很大的误解。

   我自己的一个观感,就是新诗自百年之日起,几代诗人一直努力的一个工作,就是想通过对汉语的一个改变,来改变我们的现实感,这样一个存在感,当然我觉得有被迫的一面,可能有被迫的一面,或者说这种被迫性也是没有讲好的原因,但是可能更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就是出现了一种语言,汉语自身出现了一个变异的需求,一种同动,那么又跟这样一个中西之间的,在现代语境特殊的一个冲撞一个矛盾,那么激烈重要矛盾赶在一起,所以可能我们没有把这个故事讲好。

   另外其实我刚才想到的一点,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对汉语自身的这个故事,它不够自信,经常觉得它是跟古代断裂,我刚才讲这是我们本身的一种焦虑,造成了对现代汉语,对新诗的一个轻视。从变异上讲,从新诗百年实践,我刚才讲到了通过改变汉语来改变我们的存在感,改变我们生活这样一个线索来去看待诗歌故事的话,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我觉得不必对它感到焦虑,就是直面这样命运,坦然的面对这样一种变异,我觉得可能更好,我觉得现在可能因为某些故事没讲好,造成一种焦虑,造成我们对诗歌遗产有一个很深的愧疚,这样一种批评。

   我觉得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可能根源都在于我们对新诗的故事,当代诗人自身的故事,新诗和古代之间的关系,它本身这样一个故事没有讲好有关。比如说在看待新诗自身命运的时候,我觉得我们以前有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一个东西吧,就是我们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在我们潜意识里面一说命运就是悲剧性的,我觉得在中国古代里面对命运和悲剧之间的,或者说命运和悲剧性,就西方意义上的悲剧性之间的那种关联不是那么密切,不是那么不言自明的那样一种状况,按照古人的直觉,命运本身就是命运,他可能有很深的戏剧意义,比如你看老子,你看庄子他们对这种东西的表达,它本身带有很深的戏剧意义。

   那么这种对西方的审美体验,把命运理解为一种悲剧的纬度,或者悲剧性,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说我们,我觉得中国诗人从诗歌对中国经验处理上,可能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也过于把要处理的这个现实经验,或者中国经验,把它某种意义上,或者潜在的意义上看成是一个悲剧性的体验,或者悲剧性的一种要面对的一个对象。那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可能需要做调整的一个地方,我们跟西方的审美不一样,跟他们的体验不一样,我觉得倒不是说他们不对,我觉得但是要可能在我们讲述我们自己中国的故事的时候,诗歌故事的时候,或者中国诗歌经验的时候,要更明确划出一个差异的界限,一个边界,我觉得中国人自己写的诗歌,不能像放到砧板上一样,像块肉一样,在西方的阅读里面被捏来捏去。我这次去的感受非常不好,我就觉得像是一个被剥开了皮的肉,被人用一种非常僵硬的眼光去打量它,如果你自己有一个新的创造,对他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天然判定你不可能。

   另外一个我觉得通过我这几年的写作我在反思一个问题,就是我觉得我们百年新诗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处理现实经验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可能几代诗人都太喜欢抱怨,比如说有的时候甚至把某种意义上的抵抗作为一种高级抱怨,向现实撒娇,我觉得诗歌的抱怨可能跟古典意义上的诗,可以怨,我觉得我们的抱怨可能带有一种心理上的受挫和焦虑,那么一种情绪那么一个东西,所以在本质上是一个不自信的表现。我自己的一个感受,我觉得新诗经过了百年历练,这样一个实践,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就像当年面对的一个历史情景一样,需要用一个新的气象,新的眼界,一方面要有开解性,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语言实践有一个充分的自信,相信我们因为我们自身的差异,或者说一种独特性,在这个全球语境里面的独特性,完全可以用我们现代汉语,你说成熟不成熟,我觉得都没有意义,来表达我们自身对中国汉代命运做一个诗性的发现。

   这几天也没睡好,有时差,可能说得比较乱,大致是这么一个意思,就是我觉得到了一个时机,不一定外界的压力,对汉语的这种历史机遇要有一个新的眼光,去重新发现汉语。

    崔艾真:谢谢臧教授。刚才何建明老师有事走了,就我来主持。刚才臧教授从汉语诗的变革,以及过于对汉语诗偏差方面表达了几个建议。然后咱们发言随便发言吧,我不点名,因为我对大家也不太熟,大家看看谁先说。


蓝蓝

蓝蓝


   蓝蓝:我先说吧,因为我孩子这两天期末考试,我还得回去做饭。所以咱们小伙子问我要不要在这儿吃饭,我说不吃了,我得回家。刚才臧棣,还有大解讲了,我看大家有在听,有的在做笔记,我就在想有没有一个所有人,所有的诗人都可以共同面对的一个什么中国故事这样一个东西,也许在我来看可能所有的诗人,面对着就是如何把自己的诗写好这样的一个,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更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这样一个问题。还有一个什么叫中国故事,我看了咱们的议题,一个是讲好中国故事,就是中国故事与个人经验,中国故事与本土经验和中国故事与长诗,长诗我没想着要说。

    我就在想什么叫中国故事,那么我是5月份,我去了一趟我的母校,是一个山村,河南省宝丰县张八桥镇把塔杨村(音),我在那儿上学,这次我回去看到它有一栋两层的楼建起来了,周边大概四五个自然村,总共加起来整个小学有一百人左右,一年级到六年级,然后我在那儿给孩子们上了课,给他们送了一些书。6月份我是跟一个朋友去了他的老家,也在我们玉溪山区,我看的是更加怎么说呢,这个村几乎有一半的院落全部荒废,长满了野草,很多有一点点办法的人通过考学,通过进城打工,通过什么亲戚朋友,反正各种方法就逃离了农村,剩下的都是一些老人或者是一些,就是没办法进城的人。

   然后加上大概前不久毕节那四个小孩自杀的这个事,我就想农村的这些事,还是让我很非常非常地担忧和吃惊的,曾经在2008年中央党校有一个经济学的教授,他跟我讲,他说他到河南豫东,有13个县是产粮大省,他到那儿做田野调查,他就问那些农民说,国家每亩地给你们多少钱你才能赚,就是你种了一年粮你才能赚回来,农民给他算了一下,包括用电,化肥,浇水,农药,就是一亩地国家给补助四百块钱才扯平,就是说他干一年也不挣也不赚。那么豫东的这13个县所产的小麦,大概占全国的小麦总产量的大概有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可是当地农民的收入,2008年年收入不足一千块钱。那么当然了,就是你可以说你的日常生活跟他没有什么关系,你住在北京,或者就是说偶尔回河南,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你每天早上起来你断着碗吃的就是粮食,怎么能跟你没有关系。况且我母亲就在小县城里,还有我很多的亲戚,都是一些穷亲戚,并不是说我要给什么人当代言人,不是的,我只是觉得当然我不能替代他们去生活,可是我拥有的是这种对生活的感受和想象,我觉得这个对写作者来讲同样也是很重要的。

   就像我昨天晚上,昨天晚上月亮非常好,月亮上有大片雪白的云,我看到以后赶紧回家跟我女儿说,你们出来看看,外面月亮特别好看,他们俩正在写作业,就把东西放下来跟我一块看月亮。那么这个东西,它是不是也能进入所谓的中国故事这样的一个概念下边呢?

   当然我们说写农民的生活,写更多具有功能性的话题,可以说是中国的故事,那么这种私人化的,对一些,甚至我们看一句诗给他所感动,那么这样使我想再去写一部诗,能不能进入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中国故事这个概念中呢?我个人觉得当然可以,就是前一段,我在去年的时候,网上有一阵子为一个什么什么东西在那儿炒,有一帮人是这样,有一帮人是那样的,我就想起帕斯捷尔纳克曾经去巴黎参加反法西斯,全世界反法西斯作家代表大会的时候,他说过一句话,他说不要团结起来,我觉得这句话说得也挺好,就是说当我们站在某一个主意下边说话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是最方便的事就是听不到个人卑微的声音。比如说我站在一个更大的集团或者集体的这么一个角度谈问题的时候,我就对那些个人得卑微的生活是听不到的。但是作为诗人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不可能脱离你个人,因为很多人都有我想成为另外一个人的愿望。你像佩索,他就化名用了几十个化名,来写他的诗,他一会儿是牧羊人,一会儿是个哲学家,一会儿是个别的什么人,我觉得他就用这种方式来处理内心很多很多的自我,我想也许一个好诗人来讲,可能你真的要发出不同的声音,因为忠实于你内在那个不同的自我,这是我在今天咱们这个讲好中国故事,这样的一个简短的想法。

   当然了,我觉得更重要的可能还真是一个诗人和语言的关系,我觉得怎么把这些东西写好,我觉得也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我就讲这么多。

   崔艾真:谢谢。曾会长,你来。


曾凡华

曾凡华


   曾凡华:习近平总书记他强调诗歌的创新,强调文艺作品的创新,要求着力打造同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好声音,那么我想这就传不好中国声音这个角度,就是中国诗歌怎么能走出去,怎么能中国的诗歌,怎么才能讲好或者传播好中国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那么走出去,我们要流通中外,这是当下需要探索的,探讨的重要课题。因为我也是5月份去了趟美国,建明主席也带了庞大的作家代表,包括蓝蓝,赵力宏,他们都去了,诗人代表他们俩。

   在这个书展上,我也参加了诗人家里尼,他这个诗是什么英文版在会展上首发式我也带去了我们出版社出版的包括白塔主编的2014中国诗选,英汉对照版中国诗选,我和李小雨主编中国新时期的朗诵诗选,我刚送给建明书记了。一些参展的诗歌,一个反响还是挺好的,但是品牌不是很大,包括在我前面那个小会议室,当时赵力宏开的一个研讨,接下来就是我参加里你的诗是什么的英文版首发式,人有些,但是不是很多。整个的诗歌这一次的书展还是展现了中国的气派,包括茶叶还搞一堆,搞了个和尚到那儿,坐到那儿搞茶道。但是像签名售书这样的活动还是外国的比较多,是外国出版社的签名售书,排长队,很长的队伍,中国也有,但是不是太长。因为我们会场大,他人也很乱,应该说还是挺不错的,也不能说是很冷清的,我觉得不是这样。因为中国代表团去了三百多人,整个的还是很有气派,中国的书,中国作为大国形象,第一次在美国出现这么多人,包括对外翻译,连我们小出版社都有那么多翻译,包括论语,包括孙子兵法都是中英对照,就是把中国一些传统的东西能够走出去,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那么中国诗歌,现在发展了百年,怎么才能走出去,我感觉到还是,我们从西方学习诗歌的角度,传播过来的东西,翻译过来的东西也比较多。就是我到了浙江去,我现在出去我也照样,我今天送给建明书记中英对照版,当时王左良写的序,1993年出过一版,很快就卖光了,又重新加了一次。当然不能说唐诗三百首来比,但是它这个翻译过来,在国内翻译界里面还是下了大工夫的,所以我们整本书给他出了,刚刚出了,14册,我们发行14册反响还行,已经有人在买了,但是我们像中国诗选这样的,和我们出的有些翻译成英文的诗选,在国外反响还是较小,就是刚才臧棣老师说的,他们对中国还是存在一些,就中国汉语诗,他觉得要和外国人英语诗的这种,欧式和西方的要占一个大的地位,我觉得这个还是很偏见的。

   建明在文艺报社曾写过一篇文章,针对怎么要有自信,我觉得中国的诗歌发展近百年来,从长诗集,到郭沫若,到后来的像在剑桥也有一些诗人,轻轻地我走来,徐志摩,像徐志摩这样的,我在剑桥看过徐志摩,也就是门口有徐志摩诗集,很薄的英语,在康桥边有他一个石碑,就两句诗,轻轻地我走来,不带走一片云彩。就是那么一块,当时我是拍徐志摩的专题片,一共20集,所以专门去了,在剑桥待了五天,就拍康桥里面的水草,拍康桥月亮,它康桥两边还是那种感觉,当然去了徐志摩跟他第一夫人在住那个小镇子也去了。他现在在英国留下来的,大概也就是徐志摩,其他的我当然也去过其他一些国家,也看到一个就是像欧洲一些国家,包括俄罗斯,有翻译艾青的东西,新西兰,包括骆英在美国的诗。

   那么我觉得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应该向国外推荐我们的中国诗,因为百年以来中国诗到了今天这个程度,我认为已经跟世界平等了,没有落下去,就像我们经济发展当时1.25,那么中国的诗也已经进入到。    

   我认为中国的诗发展到现在已经和世界有些持平了,确实也出现一批相当好的作品,我认为绝不亚于当代包括近代西欧的诗,咱们看看拿诺贝尔奖的的诗,也可以看看老太太,上一届的诺贝尔拿奖她的诗。也可以对照一下我们当代诗人,确实也出现了,当然习主席说现在咱们有高原高峰,咱们往这方面努力,那么高原高峰在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间也是有过高峰的,包括青春诗会最早推出一批诗人,包括书籍,他们的诗在世界上,当然现在在对于新诗比较好,能够融化中西文化的也有一大批诗,包括在座臧棣、江河,所以我觉得这种诗从它的技法,和它的诗的含量,和它的关注,当时应该还是要肯定的,也就是当时诗歌确实出了一个小小的高峰,后来就慢慢平静下来了。我觉得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我觉得诗歌的涌现,当然也出现了像余秀华,深圳的徐立志(音),他们的诗,余秀华她当然写,你说她虽然在农村,她虽然是一个残疾人,她能够在中国的诗坛来给她有这么一个地位,那是靠她自己,写出来,这么多人认可她,我觉得这是中国诗歌的好现象,她在乡村,能推出她这么一个人,不管对她的诗有意见,我觉得她写了丈夫怎么打她也好,家里小狗怎么样,包括她摔了一跤,那么她就写她的故事,写她的中国故事,写她在农村底层那样的中国故事。像马佳,她作为少数民族,她在彝族有高贵的血统,包括雪豹对这种人性的抒发,她是另外一种,她还是咱们作协的官员,也当过政府,她的诗也有她的中国故事在里面,她是比较大气的一种东西。

   那么西川和欧阳江河他们这一批诗人,我上次参加他们北大的研讨会,他们北大的诗会研究所,我也听了他们的一些发言,包括他们的作品,我也觉得他们对中国传统诗歌和西方世界文化,他们用他们的作品来说话,也都上了一定的高度。

已经有很多这样优秀的诗人,包括李毅这样的老师,90岁,就是真正把诗歌作为自己生命的一种价值在这儿,李小雨死了以后,她写的那催人泪下的诗歌,那都有世界意义。另外在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70周年这个意义上,世界性的,中国诗歌怎么来体现,我们也编选了一本,把世界性当年比较好的优秀的诗,有影响的诗和中国反法西斯的和抗日的一些诗都收集起来,由李英写得序,我觉得这也是说中国故事,即使有外国人的诗在里面,我觉得也是传递中国的诗。

   另外像北师大的教授贝塔,每年他编一本,在我们这儿出了好几本,最后包括贝塔都是中英对照的,都试图将中国当下的诗歌推向全世界全社会,选编的当代诗歌遇到互联网,最近也将在我们那儿出,他也是把世界各地,话语诗人在网络,微信,自媒体化集结起来,推向全球,我觉得这都是一项壮举。我因为目前还在一家出版社打工,也尽力想给这些为中国诗歌走向世界的这些壮举和善举做一些事情,给一些支持,近几年已经出版了几百首诗集和诗选集,现在把这一块也作为一个大关,因为中国的传统诗,我在这个抗战70周年这个思想里,也收了中国的古体诗,包括毛泽东的词,确实还是有很多,但是中国传统诗今天没有写古体诗的代表,中国传统诗人,我觉得它的弱点就在于它过于单纯,容量比较小,在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的时候,往往捉襟见肘,它最高的艺术创作集中在多彩的描绘中,古体诗擅长情景交流,追求的意境,但往往要回避形象间逻辑关系的过分密切,因为律诗绝句中,往往是提高诗歌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段,故而较难表现复杂的思想情绪和情感,所以往往要通过注释,在哪个地方说的什么,通过注释,甚至一些很长的解释来判明诗内的意志。

现在古体诗回归本土,这个话题也很热的,现在古体诗发展很强的,中华诗词学会,就是马凯他们支持的中华诗词学会,那个古诗词排山倒海,人也很多,写的。我觉得西欧,包括俄罗斯的浪漫主义诗歌,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暗示了冬与春的责任关系,是一种情与理结合较好的例子。中国古体诗讲含蓄讲意境,从而面临形象与理念的一次矛盾,所以回归本土不是回到正体诗的老路子上去,而是要推陈出新,讲继承与发扬,我认为新诗与古体诗本来就是同根生,但是要相辅相成。

   我在一些诗我觉得,在新诗的叙事结构中间和分行中间,应该融入中国古体诗一些因素,把古体诗的简洁,它对一些东西的描绘,它对一些晶体融进去,我觉得就是中国风格,所有新诗的发展,当下中国新诗发展试图很迅猛,是否回归本土的主张,使古体诗创作走向新高,这也是一种好现象。新古体诗和新国风都是秉承了传统精神,站在民族的立场,用凝练的语言,流转的韵律,表达诗人对当下社会的切实感悟,力求达到畅想明白,却有生活的艺术效果,当前中国诗歌的民间活动特别多,许多地方都在挖掘本土的诗文化传统,开展形式多样的采风、评奖,诗歌协会也在这方面搞了活动,除了马鞍山的李白诗歌节,现在绵阳也搞了李白诗歌节,也设立了诗歌奖,头奖是50万,湖北咸阳也搞了一个一马背的诗歌节,去年我跟李小雨,我们做评审,评出一等奖,都是把作者名字隐去,光看稿子,他几千份稿子我们看了好几天,评出来一等奖五十万是被赣州一个警察得了,我们真不知道是他拿的,然后二等奖十万,两个十万,中间有一个打工的女孩子,刚毕业的,正愁没学费呢,当时刚考上大学,正愁没有学费,得了十万她读大学,不愁了,学费,这种诗歌活动我觉得在国外没有像中国这样,对诗的热爱,所以真的像建明说的是要有自信。

   另外就是说诗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因为它的叙事功能,就说叙事诗的问题,刚才大家说到,亚里士多德也说过,诗是一切文章最具哲学意味的,他认为诗的目的就是真理,这种真理不是外在的这个证据,而需要凭借热情的深入人心,中国的诗热情是有的,深入人心还需要时日。那么叙事诗,因为它的叙事功能,因为诗歌要讲中国故事有它的难度,就是说它和小说不是一回事,它和报告文学也不是一回事,它的叙事功能又受节奏,韵律有影响,以叙事体现,像古诗中的墨兰词等,长恨歌,新时期当然也出过,像将军三部曲,包括当代的李大钊的词等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是没有出现能有但丁神曲这样和俄罗斯诗歌的叙事长诗,刚才大解说的史诗,我跟我哥哥一块翻译过普希金,在翻译过程中我就感觉他的这种叙事真是史诗,而且能把俄罗斯的风情写成那样,诗写成这个地方真是不容易。为什么普希金在俄罗斯,包括在世界上有那么高的地位,也不光他像穆斯林那类短诗,他恰恰是长诗。我们现在当代还没有出现,但丁的神曲,能把那么一种他的思想的一些东西,把人物进入到这个诗歌里面。

   当时,我记得当时郭沫若也翻译过,好多版本,有些东西还看不懂,我看过几遍,但是没有感觉到他的诗语和他所塑造的人物的形象,确实是能在世界能够传达。

   追求真善美是诗歌的永远价值,当前诗歌的繁荣为诗歌的出现已经打下基础,我认为中国当下与世界发展状况是相适应的,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诗篇,我们觉得应该为中国新诗,曾经做过重要贡献的郭沫若先生曾写过一首自嘲诗,叫做郭老不算老,诗多好的少。大家齐努力,学习毛主席。毛泽东同志在古体诗方面造诣是很高的,称得上是中国古体诗词的又一高峰。他曾经对陈毅元帅说,中国诗歌的改造大概需要五十年,那么算现在正当其时,那么诗人们应该共同去努力,去为创造诗的新的高峰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就说这么多。

   崔艾真:谢谢曾先生。




   峭岩:我说一下,屠岸老师,你先休息休息。我说一下参加这个会,我对讲中国这个故事没有多少歧异,把诗歌本来的元素怎么往讲故事拉呢,我还没有这种理解。我理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就是中国的文学,就是中国的文艺这是一个大的命题,在这命题下面各种题材,各种形式,就是说用诗歌的形式说中国的诗,说中国的今天,我重点讲一讲长诗,长诗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这个命题下我想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因为短诗也是诗长长诗也是诗,但是毕竟是两个承担的任务不一样,长诗它是题材宏大,情节跌荡,作者诗人要调动大量的储备,生活的储备,诗歌语言的储备等等等等,它需要很大的气力。我为什么说长诗呢,因为它同志里有,西川没看到,蓝蓝看到了,我也看到了,就是说在看到长诗上,因为我本人我近几年来,我对长诗的创作下了一番工夫,工夫下的到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也产生出版的十几部,可以大言不惭地讲当代中国,像我们这一代的诗人,写长诗的我可以说我是写了11部,这11部所谓的长诗不是说一千行两千行,都是五千行到六千行,成本成册的,我到目前我是写了11部,刚才凡华提了李大钊的烛火之上,谈到这个问题我还谈到咱们当前文学界的一种怪现象,我们这是一种体会。就是说大家虽然现在信息很发达,网络很先进,但是我们却很避塞,你知道的我不知道,他在国外很出名我并不知道,这种现象就比较普遍,这个不愿任何人,不愿任何一件事情,这就是一种现实,它就这样,你怎么办?它就这样。

你比如说长诗,原来我是孤陋寡闻,就是我知道的那几个人长诗,后来我一上网一查不下百部,就是中国近代,还不是说郭沫若那一代,就是后来的这个诗人,就写几十部,而且都编辑出册,就是说我们虽然处在信息化时代,他出的这么多东西,我不知道,这个它是一种矛盾。所以说作为中国的这个长诗,我认为我们当前处在这么一个时代,这么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写好短诗应该,写好长诗也应该,都应该齐步进行的。

   我来之前我看到西川同志有一个发言,他在网上有一个发言,他的大体意思就讲的,谈到当前诗歌的创作,他讲到就是说当前中国的时代是个大变革的时代,这也是百年不遇的一个时代,我们俗称就是说泥沙聚沙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恰恰是中国的诗人的幸运,这是难得的机遇,我们遇见了,我们有幸遇到了这个时代,所以它给我们提供一个条件,就是就可能写好诗,有可能写大诗,他一个断言,就是说这个时代是出大诗人的时代,可能在座的就是大诗人,可能写了大诗。就是说我借他这个预言呢,我们应该珍惜当前这个时代,尽管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很多的幸福,给了我们很多的便利,给了我们很多的优惠,当然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纠结,带来了困惑,这是两个方面,但是幸福还是主要的,给每个人千家万户带来幸福,这个是应该,中国故事就应该讲这个,就要讲这个。

   前天我看第三套,中央三套有个节目,中央三套这个节目一个歌手,叫刘蓉的歌手,女歌手,她唱五星红旗这首歌,就是五星红旗你的名字比我的生命还重要,她唱这首歌的时候,下面的观众不管老的还是少的,热泪盈眶,就是这个东西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索,就是说这一首歌,五星红旗不言而喻,就是唱共产党,就是这个,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唱了这首歌热泪盈眶,那真是,电视里面他也可能是故意安排还是怎么得,咱们就不得而知,但是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那么多的人,有四十的五十的,也有六十的观众都在那儿擦眼泪,就是这一首歌给了他们很多的想象,他们回到了过去的年代,他回到了一种对比,他感谢这个时代,感恩这个社会,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是说讲好中国故事,用诗歌来讲那就是我认为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共产党所带给我们的,党和领导所带给我们的是民生的一种基础,庞大的基础,就是我们要用诗歌,长的短的也好去写这个东西。至于怎么写,就涉及到诗歌的选材。

   现在我们有一个感觉,就是现在我们不管短诗也好长诗也好,就是说怎么样走向生活,怎么样走向世界,这个问题意见可以说非常之多,不是一家之言,是多家之言,说深入生活大家都不反对,说对写诗歌大家也都不反对,但是你怎么写,这个问题就来了,对一个诗人的看法也是,刚才曾凡华也说余秀华,她的诗确实写得不错,我们这么多诗,没有她那么好,人家是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用诗歌语言写出来了非常感人。但是这里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宣传她的人,宣传她的人的着眼点有点太偏,有点哗众取宠之心,或者怎么着,他就把跨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个作为标题宣传她,不管她是哪一派主张什么,这么做确实是不对的,余秀华写得好我们都承认,但是拿这首诗说事,跨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对吗?这个可以拿文学奖吗?你们不知道读过,这首诗不知道读过没读过,那前四行写的什么呀,什么玩意儿?中国人给中国人丢脸嘛,男女之间的偷欢嘛,但是后半部写的很不错,我曾经发言我说余秀华你们说这首诗写得好,我说你拿回去读给你的孩子,你让你的孩子鉴别鉴别开头这几句话好不好,当然诗写的是不错,去爱你,无非是肉体的什么撞击而产生的一种欢乐,是语言,但是这个意境并不美,如果我们都这么去写两性关系,这么去写的话我跟你说,有比她写得更好的,有比她写得更美的是吧?

   但是这个东西我们要讲中国故事,怎么讲,那就应该按照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诗歌的传统去写,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诗歌的传统是向善的,是有怜悯之心的,是善良的,是坚守真善美的,这个不能越,如果说违背了这个,就是说你可以写,你可以关起门写,写你自己的感悟,写你自己的体会,可以写,但是这种东西你拿到桌面上来,或者你去出版去发表,这个另当别论。

   另外一个关于本土性的问题,就是我们诗歌坚持本土性,我想这个是一种回归,就是当前我们诗歌好的我们不说,好的说不完,就是说我们的弊端离本土越走越远,离本土走得比较远。

   你比如说是歌曲,歌曲在这个问题上解决就比较好,诗歌的这个问题上就有点丢失,有点丢失本土,那么大体来讲你本土就是中国,中国这么一个大地幅员,大的地域,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这是一个本土。另外你还有一个地域的问题,你处理好地理的关系,你藏诗就充满禅性,蒙古诗就充满雄性,尤其汉族和其他一些民族更多表现一种田野性,这就是它一种本土性,从这个来出发构筑我们的诗,决定我们的语言这个很重要。

   但是我们反过来说,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的群众读者对我们这个诗有一种不好的看法,有不好的印象,主要有对诗词的本土性推敲的不够好。还有一部分人倡导一种歪风,认为这就是好的,我不说是哪个诗人,就是有这么一首诗,你想给我汇款吗?我的建行银行卡好1300,我的农行1200,我的招商怎么怎么,你就给我汇,这就是一首诗,这叫什么什么体,我不去说的,就是这种东西肯定是唾弃的,肯定是没人买账的。但是我们有一部分评论家,就说这个是对语言的一种宣战,对诗歌结构的一种宣战,抬它,捧它,要给它一席之地。

   还有一种口水诗,今天我们开会,我从一楼上到十五楼,电梯升天了,我走上来,我遇到了什么,我把这个全过程都写下来这就是一首诗,我这不是瞎说,我是有根据的,这就是一首诗,然后有些个诗评家就站出来说这个好,这首诗打破了我们诗歌一贯的一种写法,结构语言,现在我就老不明白这个事,就是我们很多好的诗歌得不到一种宣扬,得不到一种承认,那些个诗人他却是大行其道,大家很多人,而且我说的很有权威的人,不是没权威的人,他说的就很有权威的这种诗歌评论家也好,教授也好怎么着,出来为他说话,这个怎么怎么好。

   我觉得这种东西,就是它败坏了我们诗歌的神态,所以说我的想法就是中国的这个长诗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而且经典的,我们成为史诗的不太多,你比如说我们从郭沫若开始,长诗也是从那儿开始的,到后来包括颜真,复仇的火焰(音),上下两部,写得非常好,六七十年代,两部,还有雷锋的诗,当然不太长,也是能为我们留下来的,在诗歌史上能为我们留下的不太多。刚才大解说他写一个长诗,我们现在就缺这种东西,我个人也写了一个,就这个人物这件事写,但不见得是史诗,就是我可以说很用心思记录了这个历史,李大钊创建人之一,当然我还写了箫军传,箫红写了史传,这些都是我刚刚完成的,包括文成公主。这些都是督促我在讲好中国故事大的前提下,如何用长诗题材写出史诗性的诗,具有史诗性的长诗,以前写了,今后我想在这个命题下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自己的艺术储藏,生活储藏有没有这些东西,然后再认真的好好的写出具有史诗性的长诗来。我就这点体会。

   崔艾真:谢谢峭岩。峭岩老师一方面对自己这么多年诗歌创作进行了总结,还有当下诗歌现状比较大的意见和见解。屠岸先生说吧。

屠岸:在座的朋友,非常抱歉,我迟到,大家知道世界上的事情有一个先来后到,那么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文艺报组织了这次会议,是先约我,但是后面又有人来约我,就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一个少数民族作品诗,这是撞车的,时间一样,我说我已经约应要到这个会上来了,他不管,我就去了,这叫做绑架,绑你没商量。所以我先到那个会,然后到这儿来,就迟到了,请大家原谅。

   今天这个会这个主题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我还不太,我比较愚笨,还不知道应该怎么来讲这个问题,那么就随便说说吧,说的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批评,这就牵扯到中国故事,有人讲,有一个老朋友,他就说外国有史诗,比如说希腊有荷马史诗,古罗马有维吉尔,英国有雷沃等等吧,世界各国都有史诗,就是中国没有。我说中国也有,蒙古的格萨尔,好像汉族也有,我不太记得。那么这位朋友就说,你是出版社当编辑的你当然知道。那么我就问他,你不当编辑的你就说中国没有史诗就对嘛,中国有史诗客观存在,就讲中国故事。那么这个创作的,文人创作的,中国古代比如说孔雀东南飞,这就是讲中国故事,就是有一些像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也是叙事的,那也是讲中国故事。

   那讲中国故事嘛,还有孙瑜唐的宝马,冯志的残马,特别强调冯志的残马,它是长诗,应该说这些都是讲中国故事的叙事诗,还有讲到不是叙事诗,就是抒情诗,我这个主题转一下说另外一个问题,有人讲,有人也是搞诗歌评论的,格律诗,在他概念里格律诗就等于是古代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这个他叫做格律诗。但是你要知道现在新诗没有格律诗,现在新诗有两种一种是自由诗一种是格律诗,现在好像要讲新诗,就知道自由诗,这个新诗跟自由诗之间划等号,新诗里有两种,一种是自由诗一种是格律诗,自由诗比如说郭沫若的,它里面有内在的结构,但是自由诗嘛,可以,现在有很多新诗写的很自由,但是新诗里面并不是自由诗这一种,冯志的残马是什么,格律诗,所以一提到新诗就等于是格律诗,这不能划等号,新诗有两种一种是自由诗一种是格律诗。

   艾青,我们大诗人,他写的大部分是自由诗,比如说大雁,当然它里面有节奏有音乐,但是它整个是自由诗,他也有格律诗,比如说盼望这首诗,是格律诗。早期的采莲曲是格律诗,很严谨的格律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格律诗,很严谨,卞之琳的断章是格律诗,非常严谨的格律诗,唐诗的诗,写了很多格律诗,他的长篇海的女王是格律诗。并不是说格律诗只能讲是古代的,绝句和律诗,应该有两种,一种叫做古典格律诗,一种叫做现代格律诗,这就是诗歌的现象,那么这个跟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有没有关系呢,我觉得也可以联系起来,就是不管你是格律诗也好,自由诗也好,你讲的都是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感情,那么也有人讲新诗从外来的,因为原来只有中国的古代诗,到了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开始以后,白话文存在了,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了,新诗占领了中国,但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现在有好多人写古典格律诗,第一个鲁迅,第二个毛泽东,第三个聂绀弩,当然写的都是古典格律诗,这个很奇怪的,这个现象在世界其他国家好像没有,因为我懂得外国语言也很少,那么英国法国好像没有用独白的语言来写格律诗的,没有,莎士比亚是15世纪,16世纪诗人,那用莎士比亚的语言,他已经过去了,他那个语言是那个时代古代语言,那么今天英国有没有人用莎士比亚的语言来写今天的格律诗呢?我看没有,法国德国有没有我就不太清楚。

   但是中国文言,到了五四运动,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只退出一半,这个在世界文学史上,语言史上也是很奇特的现象,就是它只退了一半,死了一半,那么现在还没有人用文言来写社论,来写评论,来写散文,来写水笔,没有,但是用文言文来写诗有是,刚才我讲的鲁迅,毛泽东,聂绀弩,他都用文言来写诗,而且他是用这种语言,很严格的格律来反映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个现象在世界其他国家我就不太知道,好像没有,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

   就是说文言文死了一半,还活了一半,那一半就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今天能传播的旧体诗当中存在,这是一种很奇特的现象,可以研究,这个是不是也可以说中国的现象,外国没有,应该说是中国的古诗,这个问题可以再探讨一下,研究一下,就是中国的古代语言,文言文只退出历史舞台一半,就在另外一半的江山,还存在于中国今天的人写的旧体诗的。关于这个旧体诗这三个字,我觉得合适,因为毛泽东给章和江(音)的一封信里面就说旧诗,不宜在青年人当中存在,因为它诉说思想又不宜学,那么毛泽东用的旧诗,后来人就不用旧诗,用旧体诗,我觉得旧体诗这个名称好一些,因为旧诗就是比如说鲁迅写的律诗,它旧吗?形式是旧的,思想是新的,所以我觉得不要用旧诗这个名称,用旧体诗,应当思想是写的。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这完全是新的思想,是鲁迅那个时代他的感受,跟时代是紧密结合,绝对不是旧的思想,而是新的思想,所以我觉得用旧体诗这个名称比较准确,不要用旧诗这个名称,加一个字减一个字好像关系不大,我觉得有很大关系,那么这个也是今天中国的现象。

   讲到旧体诗我特别要强调一下聂绀弩,我曾经诵他一首七律,叫炼狱天堂唯一笑,人间不觉泪痕多。这聂绀弩是一个怪杰,这个怪不是贬义词,就是他跟别人不一样,他的诗是空前的,他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席特殊的地位,这个我不多说了,我就说今天中国的现象可以说是属于中国故事的一件事情。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完了。    

崔艾真:谢谢屠岸先生,屠岸先生从诗歌翻译家和诗歌研究者的角度来给我们列举了中外诗人诗歌的著作,并且从诗歌方面给我们阐述了应该如何分类。早在很多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就读过屠岸先生翻译的诗,今天终于能够见到您,当面感谢您,谢谢。五点半会议结束,因为大家组织非常充分,可能前面占用时间比较多,正好还有三位没有讲,那么一人十分钟时间可以吗?

   欧阳江河:长诗的问题我不讲了,这是我最想讲的,我要讲就得讲一个小时,我不讲了。我讲讲最近讲的比较多一点的,就讲到中国的,我先讲我们今年2月在有5个,我们5个中国诗人和5个美国最好的诗人,有一个共同的讨论会和朗诵会,在美国的纽约的国家大教堂,就是他们七百人坐在那儿听我们朗诵,其中西川用英文朗诵开荒这一首诗,我感受是震惊世界,就把美国诗歌协会的主席,那个人在中国也有诗集,叫做麦克,什么什么麦克,就这个语言派诗人的头号人物,把他给刺激了,因为他在西川后面朗诵,他就临时把他朗诵的诗给废掉,拿到他最好在手机里的,学着西川的口气在朗诵,还是没有镇住,那个真是既惊世作,那个是上帝站的地方,那个上面那个教堂也很长,那个又正好放在youtube上,到现在点击量极高,那个是真正的懂英文的人在那上面,不是说你这个翻了东西就叫中国声音。我们讲中国故事,这个还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讲的中国故事,首先我们要讲有两种意义上的中国故事,一种我们就确实,我们不要管其他英语的华语的德语的,你不管,我们就讲给我们老百姓,那么这个传统一直有,从有汉语以来就一直有,屈原开始,诗经开始,就是在讲给我们普通老百姓听的。但是这个所谓的老百姓到后面,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以后,古诗,因为它最后是变成了知识分子,乡村知识分子交流的一个手段。

   那么再加上中国的从农村到城市,这一个流动,它跟现在是相反的,现在是农民工是进程是最底层的,所以形成打工阶级农民阶级等等,但是在古代这可是进城的,凡是农民进城都是通过科举制,所以诗歌在这样一种讲述里面讲述的中国故事,是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这个移动,从不在异地最后是带上他们的钱,是作为高级文明的这样一种培养和传递,诗歌表达的也是这样一种东西,所以中国的诗歌,古诗歌,就是中国故事的一个主题很奇怪,这个在人类诗歌主题从来没出现过,就是他们有些特有的主题,比如说友情主题,就中国诗歌几乎没有爱情,就是男女之间的爱,因为诗歌很少有男人写给女人的,但是友情的诗,男人写给男人之间,这个关系跟这个关系他还不是同性恋,就是友情这个主题在世界诗歌史上最多,而这个里面发出的声音,把女人的声音给代表了,因为凡是在写友情这个主题的时候,把皇帝,就是忠君这个主题,忠于国家这个主题,朋友之间折柳,看月亮等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主题,是中国特有的,而这种主题就产生了中国特别有意思的诗歌形式,就是次韵予这种形式,第一个我为了尊重你朋友,我就按照你的韵来和一声,所以次韵是很多中国的产物,所以在形式上也形成了中国诗歌特有。

   我再讲这样延续下来当然到现在,包括我们刚才谈到的,这都是讲给中国自己的,我们老百姓喜欢的,包括徐志摩等等,那么就是中国诗歌,我们说第二种,讲好中国故事是讲给,如果我们是讲给,通过翻译讲给西方人听的话,讲给全世界听的话那么这个里面又是另外一个东西了,因为它第一经过了翻译,经过了改写,就是已经不是原创东西,比如翻译当做代理人,实际上打的就是代理人战争,现在战争都可以代理了,不用说其它的,那么他就跟出版社,海外的出版社谁来翻译,以及海外的听者。他们想要听的中国的诗歌,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在中国的诗歌里面,听到的声音却没有听到,他们想期待的这个声音,也就是说西方的这些读者是一些什么人,我觉得这个我们要分析一下他可不是所谓的老百姓,凡是对中国诗歌感兴趣的一定是他们的精英,知识分子。就像这次我刚从法国回来,6月初我北岛,还有于坚等等,我们去参加法国第13届国际诗歌,今年国际诗歌主题是中国诗歌,东方亚洲,这个里面我们在开玩笑法国巴黎我们就在作案,你随便一个诗人打造就是知识分子。但是法国,我们另一方面感觉很惊奇,法国这一百年出了多少伟大的理论家,批评家,学者,思想家,但是几乎没有一个国际性的大诗人,一个都没有,有些杰出的类型化诗人。这个很奇怪,就是法国的国家已经到了不生产,不产生伟大诗人的这样一个世纪,但是他们盛产伟大的诗歌工程。

   其中我参加了九个活动,其中有一个活动,最后一个活动压轴是诗歌市场,就在他们非常有名的一个教堂前面,那个教堂就是达芬奇密码那个书写的最后那个线索,在那个教堂里面发现,什么这个时间线那个线,就是那个前面有一个380几家,专门出诗歌的,在法国,然后还听读诗的人,我其实当时非常担心我的诗,我读的那些诗买不好,我读的就是什么诗词?我读的是汉英之间,一分钟天人老也,这些诗最受他们欢迎,另外在国内很有名的诗读了一没有什么反响。所以像汉英之间,把语言作为历史的载体,所以这些东西你就能感觉到听的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也就是说从这些,我平时在我参加了上百场诗歌朗诵,在西方,朗诵诗,包括西川,你一会儿可以谈,所以他们的读者,他们对诗歌感兴趣的这些人,这么多年积累下来,这些人是什么呢,知识分子,而他们的西方的现代诗歌的写作,他们在讲他们自己国家的语言的和这一代人的故事的时候,讲现代性的故事的时候,他们发展出一种特权,就是什么呢?全部是站在集体力量,国家力量和现代性本身的发展进程的对立面。他们讲的那个故事,某种意义上就是用诗歌讲的故事,不是一个国家主义的故事,不是一个民族自豪故事,他讲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精英的个人,但是又不是我们说的个人天然反抗或者是什么,又不是政治反抗,尤其是法国,他们不会存在这个概念。所以在法国就没有在德国遇到的那个压力,在德国他们一定会问一些东西等等,因为他们期待是读到这些。

   那么还有一次我记得2008年还是2007年,就是刚才臧棣提到的,那是一个(帕思)的翻译者,活生生把帕思,如果没有他的翻译他得不了诺贝尔奖,他也同时在翻译北岛的诗,那么北岛的诗为什么西方这么有名也是跟翻译有关。他曾经有一次质问我们,在中国来他说我们从西方了解到你们所有的这个中国的讲故事和你们所有的形象都是来自于政治和经济和少部分的人权,他说你们诗人的形象在哪,诗歌的形象,我们非常想通过你们诗歌的声音来了解你们这个国家,你们的这个形象,中国形象,他们非常想了解,但是缺席,整个缺席,这个声音整体缺席,我们一方面认为翻译,我们去的以后我们看,比如说我们在西方的书店,最重要的书店去看不到,几乎看不到中国的诗,就只有几个古代诗。所以说这一方面可能是出版的问题,但同时你假如我们现在把出版看作是一个跟商业有关的一个元素,那么诗歌又没有办法回报出版和翻译,你起码钱都赚不回来,所以他到底是一个经济问题,翻译问题,还是一个交流的问题呢?还是写作本身的问题,是混在一起的。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阅读的问题,我刚才讲如果我们的诗歌是写给普通读者看,就是讲中国故事,那么你这一套拿到西方去,因为西方的读诗的人,尤其是读翻译诗一定是精英,一定是知识分子,那么知识分子就一定有问题意识,他们就一定会不仅仅只是来寻求审美,他们一定带着问题意识,带着经济的,政治的伦理的问题去看待这些问题。而他们这一个,尤其看个人形象,个人声音,甚至是反对这种所谓的权利体系等等,这个不是说他们,我原来一直以为他们只是对中国的偏见,我现在已经发现他们其实对他们自己国家也是这样的,他们很多很多诗人是反国家主义,这个是左派,是反体制的,所以我一直在讲用诗歌讲中国故事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那么比如你比如说我们讲到,比如像我的凤凰,那么在翻成英语以后我就知道反应特别好,而且你看西川认识的也是一个加拿大获奖的(英文),他评价我这个诗,他说你这个是一个杰作,而且在他们加拿大产生不了那样的诗,因为没有这样客观对应物,没有这样的大时代,因为我们中国是个大国,他不是一个小国家小文明,我们现在写作,我们说四川的农村,讲新疆西藏问题的时候我们发出的声音,我们的那种感慨感动,是发的是(英文)的诗,是这样,但是这种声音它本来就,所以我一直想讲转向的问题,就是我们中国在讲我们自己故事的时候,讲给我们自己内部听的时候,有些东西经过这个历史本身的变化,经过这么多年的阅读的消化和转型,它作为一种原始的量,它作为一种原创性已经被消耗殆尽,那么它变成什么。他们在战争期间,在战争处境本身消失以后,包括我们从俄罗斯,苏联继承来的这种写作,无论是板块式的写作,宣传式的写作,还有包括我刚才提到的(英文),他们的写作,他们在这个处境本身就是他对应的现实性本身,消失或者是转型以后,他们作为文学作品,他们作为诗意,作为历史诗意的能量,那个原创性最后变成什么,是不是退化了以后变成一个纯风格,那么这个风格的文体能支撑起我们的感动吗?我们国家的浮华性。

   还有一个讲得更直接起来,在这之前西方很多很多,西方接受我们诗歌的时候,比如说德国媒体特别分裂,我觉得美国媒体就不用说了,美国本身就制造出精神分裂的性格,美国很多人依靠,我在美国生活很多年,我知道美国的精神分裂这个东西,这个心理问题,70%美国人都有,他们依赖这个要去看心理医生,把心理诊断变成一个庞大的行业,他们依赖这个保持一种天真一种大男孩,就是儿童的一种心理,所以他们才会有对恐龙,对英雄主义的崇拜,这些都很复杂,我就不说了。

   那么德国和法国,他们媒体跟中国人的看法不一样,那么德国和法国他们的媒体都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他们不像美国,美国是知识分子都待在大学,媒体是像中国一样的一群专业的人员在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但是你看德国,他们就特别要求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来看待中国故事,所以他们就先天的一定会要求从政治性来读,如果他读出这种正式性的诉苦的文学,抱怨的文学,他们就觉得中国的国内的诗人失责了,他们没有把美学的耳朵分给中国,德语中国的,他们要看到好的东西,诗歌本身的故事他们就听德国自己,那么他们听其他语言,尤其是中国的他一定要听到的是反抗中国政府,你没有讲这故事他就从媒体的角度否定你。但是我在德国遇到那么多,真的是了不起的听众,我们是越国媒体,我朗诵前前后后在德国朗诵了五十场以上,那是非常强烈的影响,但是我越过了媒体的耳朵,和转换的一种直接的诗歌。他们阅读的原创性被加拿大穆尔,或者是海德格尔这样的人塑造,所以他们直接听诗,他们听的这个诗歌的故事就是他们人为的中国故事,而中国是一个古已有之的高级的诗歌文明的国家,所以这个他们听得出来,所以我一直在认为讲中国的故事的问题,不但是一个如何写,如何出版,如何翻译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在阅读和倾听的角度,如何保持这种原创性的问题,还有如何对待就是这种诗意的转换,我刚才讲的比如说我们当代,你比如说你现在你还要听中国诗歌,你还要想从持不同政见的角度,从反对政府的角度,或者从什么什么抱怨的角度,束缚的角度,西川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束缚,是一个英语专用的词,专指中国一批束缚的文学。但是现在这个东西已经行不通了。

   所以现在40年了,那么终于这个包袱对我们卸下了,所以我们终于可以写我们自己想写的诗,而且在传播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能够面对的阅读和聆听是一个原创性的,针对诗歌本身的一个阅读,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或许可以讲中国故事的时候,我们讲的可能是诗歌的汉语本身的故事,讲的是一些有意思的,而不仅仅只是他们想要听到什么,因为人只能听到他想要听到的声音,否则很深的声音听不见,这个艾利特说很深的声音听不见,但你只要在听就行,就这个东西。

那么我从我个人来讲的话,我也经常是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如何用诗歌处理咱们复杂的伟大的,甚至是和乱世并举的这样一个时代,那么我的诗的语言,我的思维能力创作能力,我的原创性我的形象力,我的处理能力能不能尽可能广泛的,尽可能原生态的,尽可能活生生的对应于这个时代,把这个时代同过往的写作呈现出来,在原生态这个意义上呈现出来,而这个呈现的本身它对我所使用的汉语本身,中文,我不想使用汉语这个词,中文,我是想有一点点贡献,在我写作之后这个语言和我没有使用它之前是有不同,我应该给它带来一些东西,哪怕是一些破坏性的东西也没关系,这个就是一些建树,因为是这样的,尤其是中国新诗,也就从最早的美文传统,什么徐志摩等等,我不说他们诗写得不好,但是这个东西让我来使用它,来处理我们这个复杂的伟大的现实,这个日常生活,日常性,我们也跟海外的,国外的那些重要的诗人和思想家对话的时候,他们也一直在问我一个问题,说你们中国诗歌在给全世界,给世界诗歌贡献什么,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政治,我们不要去说它对错和功过,但中国的政治给人类贡献的东西,就是我们现在实行的这个政治,所以中国的政治讲了一个独特,跟美国的经济不一样的故事,那中国的经济更是,这个不用说了。

   然后包括中国的电影,尽管还比较幼稚,包括中国的美术,当代美术,尽管很大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中国性,就是其他的国家的美术家,他们认为小说是提供了一些中国材料,但是在讲述小说性和艺术性的方面,更多的是一种当代问题,那么在问中国诗歌。

   我最近的几个讲座都在讲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四个方面,说是中国的诗歌呈现出一种整个西方这个诗歌,世界诗歌史没有呈现的东西,第一个就是崭新的,就是用现有的所有的诗歌,现成的概念和这个词语,和这个说法就都没有办法把它框进去的,第一个就是新的美学意义上的,视觉意义上的,因为我们不能借用西方的个人反抗国家,这个借用不了了,也借用不了比如说来自冷战意识形态的正义感,比如说刚才我讲的那几个诗人非常伟大,但是你把它作为我们美学伦理是不够的,他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召唤。那么现在我们说的我们伦理立场它正在慢慢形成,这是第一个。当然还有很多象征主义,神曲写作,还有女性主义的,或者是未来主义的,或者是超现实主义等等,这些都不能跟我们现代的诗歌提供,都满足不了,我们正在建构一种崭新的全新的世界诗歌写作上从未有过的一种美学的立场,更不要说什么沃尔科特,写到后来晚年就只能写个人的失落感个人的忏悔,非常无聊,写的也很差,这个我不说了。

   第二点就是新的完全全新的原诗题材,因为任何一种崭新的诗出现的话它的美学立场,它的可能性是什么,那么这个我就不具体讲了,因为这个需要很长的时间,结合具体的诗,我最近一直在做这个事情。

   第三点就是新的写作方案,我们现在的诗歌是有一种按照卢卡奇的说法,只有大作家才有世界观,那么我们现在我们的写作方案里面包含了全新的世界观,他实际上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个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回到古代,回到乡村,现代性,自我感动,自我崇高,持不同意见,这都体现不了一种写作方法,是一种特别复杂特别有意思的一种写作方案,其实让我想起的,他是认为神,从希腊传递的过程中,在半路上丢失了,所以他得以把它捡起来,重新再传递到人类,这是他的写作方案。像庞德,他认为整个人类文明坏掉了,美国被金融资本家给腐蚀掉了,人类整个完了,就是因为缺少像孔子儒家那样的东西,他要把儒家的孔子的东西作为一份史学遗产带领人类向天堂行进。就是样的,类似于这样的写作方案,在我们当代最重要的少数几个中国诗人里面,我认为是当之无愧的大诗人,世界级的,在这些人身上这种写作出现,当然是在讲中国,讲给宇宙听,讲给全世界听,我不知道我们中国人自己能不能听到,我不知道,这是媒体。我们讲中国的故事,所以我一直在讲讲给谁听,中国人从头到尾听来自于徐志摩,或者冰心所翻译的泰戈尔的美文,这个已经满足不了。

   第四个,最后一个我要讲的是原创性阅读,新的阅读正好在中国出现,这个阅读可不是说你德国的几个知识分子,要求你出来反中国,谈人权问题,谈心灵问题,出来持不同政见,不是那么简单的阅读能够解决的,内容对应于,配得上。我是这样讲的,假如中国好的诗好的故事出现以后,讲出来以后你如果还在用那一种来听的话,你听不到我们大义牺牲的,你媒体的耳朵,政治的耳朵,只想听这最近三十年的东西,那是不够的,我们什么叫当代,当代是我们老子庄子这些还活着,李白这样的人活在我们身上,他们是幽灵活在我们身上。你拿老鼠耳朵听不到我们报纸的声音,所以就是原创性的,阅读的真理,我认为出现了,光是有原创性的伟大的写作不就,一定要有伟大的去听,伟大的原创性的阅读,而这种阅读它是对应于类似于我举个例子,类似于你说海德格尔和加纳穆尔这样伟大的听者阅读者,他们把他们的世界观把他们的哲思,把他们在大义深处,你跑到五百米我跑到六百比你还深,那样一个深度去听,是因为你要给你的声音加密,我现在要一种解密的耳朵来听,因为好的诗都收了一笔上帝的封口费,现在我要告诉你我要像斯诺登那样给你解密,就是这样的。

   如果没有这种解密的阅读,海德格尔和加纳穆尔这种阅读,那么在德语里面永远只是一个谜,一个被浪费掉的,一个从半路捡起的口信,从希腊语传递到德语,但是再度在德语里面被丢失掉的。所以原创性的阅读,也是中国诗歌进入一个讲好中国故事伟大的时代,绝对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那么这四个环节凑在一起,可能是中国诗歌给世界诗歌伟大的耳朵,伟大的头脑能够贡献。如果你们还有媒体歧视的,给我们政治配额,分配我们持不同政见的耳朵,你还用那种耳朵,你听不懂。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样,以我本人的经历我出现凡是我对应的那些耳朵,如果是真正对诗歌有兴趣的耳朵,没有不被我打动的,我这一点都不是吹牛,西川认识,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他直接可以用英语对话读他的诗,我非常清楚这一点。

   所以这样的好诗不是说中国没有,而是怎么认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笔中国的财富,因为我作为诗人我不要任何回报,我只是想怎么回报别人的问题,回报翻译者,回报这些听众,回报这些期待阅读好诗歌的这些伟大的读者。

我前年在弗罗斯特家乡的一个读诗会,他已经有五十多年了,那么就是弗罗斯特本人创立的,每年一次,我前年去的是第一次有一个外国的诗人,他们全是诗人在听,每一个听者都是诗人,那么我听完以后他们后来好多人找到我,当时我也没办法回音,都是英文,就是那种感动和那种反应,我就知道当我们面对同行的耳朵的时候,诗歌的耳朵的时候,因为它讲的是中国的故事,诗歌本身的故事。所以我一直是这样,就认为我也搞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我始终认为用诗歌讲好中国的故事,比之为小说。中国的诗歌是世界文学中最好的,小说不一样,我们必须要承认诗歌也有一部分是中国,因为诗歌有不同层次,我们一定要引起一些人在本国不适合受欢迎,因为不太好懂,比较困难,但是引起我们有一个写不被普通读者认可,甚至批评的骂的,没关系,我觉得,但是当我们面对同行的时候,他们会一眼认出来,就像马尔克斯一样,马尔克斯晚年讲说一个文学性的,受过专业性的头脑,这是文学给他最好的回报,就是假如你自己是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文学专业训练的头脑你受到另一个被文学专业训练过的头脑,你一眼就能认出来,这个是文学的回报,其实也是诗歌给我们回报。

   所以我就最后没有更多的,我就说我们这个一方面,我们诗歌和文学,当我们欠缺想象力和力量的时候,我们可能要向政治向经济,向文明尽力,但是反过来是不是要借力,中国古代就是这样,古代的政治家要向诗歌借力,借想象力,借品位,是不是中国的政治,中国的经济,中国的媒体,是不是也应该向诗歌借一借力,借一借品位,借一借想象力,借一借崇高,这些东西都很少,太少,而这是中国作为一种高级文明最重要的文化记忆,我们为什么要丢?我觉得我们如果不从诗歌里面借力的话,因为中国现在钱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大,但是你是不是光有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我觉得习大大其实是一个非常有品位的,他的很多东西从中国堂会,他还不一样,他真是阅读过,因为每个经典文学作品尽管可能是西方文学作品,我觉得是不是我们整个政治生活应该从诗歌里面借一点东西。

   刘立云:我写了稿子,我等会儿把稿子交。我从诗刊读了几集稿子,我从现有诗刊里面存在的问题我写了个稿子,我认为现在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个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比较读懂中国,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我不多讲了。第二个问题我就讲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有正确的历史观,现在我们读到一些诗歌,就前段时间有一个草根诗歌,提供了14个人的诗歌,诗歌读完之后就发现它千篇一律地发出了哀叹,你比如说富士康跳楼的问题,比如余秀华后面是脑残引起的内心的冲突,人类对她的歧视化,她对歧视反弹的问题。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一代人他根本不知道,我们这个国家怎么走过来,我们这一代一代人是怎么走过来,所以他们光是知道自己遭受的一种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要用一种正确的历史观去看这个问题。第三个我觉得诗人的素质,要有多大的心脏的问题。我写了一个稿子,不多说了,让西川说。

   西川:我也没有什么更多的要说,因为江河把我要说的都包括了,我简单地说几句,就是实际上中国故事,没有人要求,仅仅是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一个中国的诗人,一个生活在中国诗人努力的希望内容把一个中国故事能够讲好。当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个话题里边,也有好多层意,比如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完全是。

   欧阳江河:鲁迅有一篇就叫好中国故事。

   西川:我估计从我们召开这个会,可能有一个目的就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但是到我们这儿就变成了如何讲好故事或者一个中国的故事。那么但是实际上我们一直都在讲,而且我想也不光是江河,我,可能也还有别人就是一直希望能把这个事情讲好。但是这里边也有很多的危险,讲好中国故事,这个危险在哪呢,就是说你自己是一个写作者,那么这个写作者你究竟是满足一种我把它叫做国家订货,就是你究竟是要满足一种国家订货还是要满足一种灵魂订货,这个不一样。过去我们的艺术家,诗人,实际上你看老一辈的画家,老一辈的画家,他们并不是他们的画好,他们满足了国家订货,他们的画挂在人民大会堂里头,挂在博物馆里,作为礼物送给什么国家元首,这都叫国家订货,文学作品当中也有人写的作品是给国家订货。那么我想可能这个东西,和真正的文学创作还不是一回事,国家可能需要订货,就像资本家也需要向艺术家订货一样,罗丹的作品也要满足别人的订货,但是与此同时作为一个艺术家,那么如果满足你的灵魂订货,这个可能是一个更值得讨论的问题。

   当然如果要是满足所谓的灵魂订货的话,我想不仅仅是诗人的工作,是诗人和整个社会的,就像一个电影一样,一个电影它一定是电影拍摄者和电影的接受者,那么诗人也有诗歌的写作者和诗歌的阅读者,那么小说也有小说的创作者和阅读者,它一定是一个引起做的一个事情。

   那么如果要是在考虑到阅读这个层面,其实就有很多问题,包括你的社会教育,包括你整个社会的氛围,实际上你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中国叙事,连你的课本,小学课本中学课本,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倾向,艺术的倾向,其实这个东西都是要作用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这件事。所以我想它这个事情,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是一个很复杂的,包括你们办的文艺报,我刚才就在看你们用的这些话,什么大漠侵权,什么叫什么现代水墨画,这种画我不觉得能讲出中国故事,而且我坦率地讲很烂,我曾经在西班牙,在马德里我去了中国的文化中心,他们请我到那儿做一个讲座,去的都是中国的国家画家在那儿画两笔,什么菊花荷花,马德里那儿那是索菲尔皇后美术馆在那儿,你在那儿画两笔荷花,你以为你能够走出过门?就是中国走出国门是一件特别逗的事,中国的好多事都特别逗,走出国门,比如说走到中国的各个地方的孔子学院,这叫走出国门,但是你真正的比如说你去英国,你别光去什么孔子学院,你去左岸中心,谁去请你?你只是孔子中心去个讲座,那还没有走出国门,还是国内,还是咱们大学里退休的一帮老师,来的听众里边也没有江河说的真正所以这个特别逗。中国人就像过去拿个什么国际奖,其实都是中国人自己跑到国外做奖,就像温州人跑到意大利做皮鞋,实际上就是温州人在意大利办了一个厂子嘛,所以这个东西也涉及到江河讲的这个问题,就是如果你想这个故事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事实。前天咱们在北大开那个会,中国文学要翻译成阿拉伯语,那么我们说国内哪个作家不错哪个作家不错,我说国内哪个作家不错,跟整个你翻译阿拉伯语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关系,你在国内就是有好多粉丝,你到阿拉伯世界你得知道阿拉伯世界有什么,阿拉伯世界的人读什么,阿拉伯世界他的精英们的艺术修养到哪个层面,你光在中国的电视上面活跃,那个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这个涉及到这样一个读者。

   那么这些东西,我想实际上刚才江河已经都讲到了。我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他的当下特殊性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讲不清楚,很多人从国外拿的观念套到中国的这个限制上不对,拿到这个观念套在中国的那个限制上也不对,所以实际上你使用的观念和你的生活之间本身是有距离的。也是几年前,我和江河还有几个朋友,我们碰到印度的一些作家思想家,讨论问题,那么你在印度讨论问题永远都有一个问题,中国人和印度人讨论问题的时候都有一个美国人,隐形的美国人永远在那儿听你的,你在谈话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边上还有一个美国人,这是很有意思的东西。当时我就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说中国、美国和印度实际上都是大国,美国的政治话语他是围绕身份展开的,就是我的身份是什么,那么你在印度你会发现印度的政治话语他是围绕(英文)展开,那么中国我们可能是围绕(英文)展开,中国是阶级或者阶层。这种不同的政治话语,你面对不同的政治话语,面对不同的现实的时候,实际上这个时候要求你有文学上的创造发现,那么如果你在中国这儿你讲中国故事,但是你讲的还是耳边的那个故事,这没法讲,你讲阶级都没法讲。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中国当下的批评家也好,作家也好读者也好根本没想明白的,根本不明白这件事。那么这个事情是必须有真正的国际交流,否则的话你就是自己这井底之蛙,吹吧,吹也是在咱们自己屋里吹,你在国际上没法讲中国故事。

   像每一次做书展,今年的美国书展我也去,我是打前战,我曾经跟中国读书进出口公司讲,你翻译孔子的书,你去国外找孔子的一本,全世界的英文的译本几百本,不需要你翻这个,我们中国的出版社你翻孔子,翻李白,你翻李白,我都能给你数出来,(英文)翻译过李白,多少人翻译过李白,你这弄了一本徐言东翻一本,没人读,这个东西你得真正知道在国际上,他已经走出去了。

   你有时候你觉得不舒服,他的那种说法你觉得不舒服,但是他并不肤浅,所以这个东西,这个工作我觉得真正对于一个世界阅读的,一个当下的世界的这样一个读书界,他对于中国理解到哪一步我们必须清楚。

   我觉得中国当下,我自己觉得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城市三座,一个是纽约一个是柏林另外一个就是北京,充满了活力,北京虽然有雾霾,但是北京的文化它的创造,它的这样一种环境,我觉得是充满了活力。那么充满了活力的时候,到下一步中国人如何把这种活力呈现,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对于我们写作者,刚才江河已经讨论了这个事情,就是我们中国人我们自己理解的当代是个什么东西,给全世界人讲中国古代已经没有意思,实际上所谓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讲一个定语,就是如何讲好当代中国故事,那么什么叫当代?中国的当代甚至都不是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所谓的现代,就是现代性,我们已经从马克斯 韦伯这儿听的现代性,中国现代都不是现代性这个词能代表的,中国的当代实际上是一百个古代一起活过来,你在这样一个当代你唤起李白,唤起屈原,唤起司马迁,所有的这些东西,中国当代的生命力,什么东西构成的生命力,中国的当代是一百个古代同时活过来构成的,那么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到这样一个层面,中国的当代就非常特殊,我们的创造力就会有缺什么,我们的工作就会慢慢能够被认知被人家了解,我觉得这个东西应该非常认真讨论一下中国的当代是什么意思。

   崔艾真:今天咱们会虽然人越来越少,但是越来越像一个朋友在一起的聚会,而且越到后大家发言越精彩,两位诗人充满了诗人的激情,我们也讲到了中国诗人对诗歌的创作,也真的是受益匪浅。我就不多说了,因为时间太紧,刚才没有向大家隆重推出,梁鸿鹰先生是我们文艺报的总编,他日理万机,刚才从别的会议到我们这个会来,中途进来,大家认识一下。

   梁鸿鹰:真是谢谢大家,今天这么热,跑一趟,尤其是屠老。

   崔艾真:两点希望,第一个希望大家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歌,第二是希望一会大家回家的路上别堵车,这个希望可能达不到,所以为第二个希望为大家表示抱歉,再次感谢大家。


责任编辑:007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即将隆重开幕
  2. 每日好诗第45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第44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4. 第一届“百年保定”诗歌文化节在雄安举行,雷平阳等7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参加
  5. “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镇江站)成功举办
  6. 每日好诗第45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8.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9. 吕进:关于《新诗的创作与鉴赏》的回忆碎片
  10. 遂宁国际诗歌周暨《诗刊》2018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颁奖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1. 苗霞|诗性智慧:斗折蛇行在有限与无限间——李长瑜近期诗歌论
  2. “苏东坡在无锡有个家”同题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5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炸药箱上写诗获赞“当代版《活着》”,陈年喜的“炸裂人生”
  6. 每日好诗第45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星星·诗歌原创》投稿攻略|2025年征订
  8. 第44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0. 我们时代的诗生活 | 诗刊·诗词世界双十一直播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