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诗歌评论》发表王家新诗歌专辑及哈斯评论
作者: 2015年05月24日 00:00 诗通社
1203 收藏
新近出版的美国著名诗歌杂志《美国诗歌评论》2015年第3期(The American Poetry Review,No.03,May/June),以显要篇幅发表了中国当代诗人王家新诗歌专辑及美国诗人罗伯特·哈斯(Robert Hass)的评论。选发的王家新作品有两个诗片断系列:《反向》、《另一种风景》以及短诗《布罗茨基之死》和长诗《少年——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它们均为王家新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有影响的作品。哈斯评介王家新的长文为《王家新:冬天的精神》(它为哈斯为王家新将在美国出版的英译诗选《变暗的镜子》所作的序文)。哈斯为美国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批评家奖和普利策奖得主,1995—1997年度美国桂冠诗人和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他也是波兰伟大诗人米沃什的主要英译者,并对中国古典诗歌和当代文学保持很大的兴趣,“发现一位新诗人总是令人振奋的,而发现一块新的诗歌大陆则让人着迷”,他在文中首先回顾了近年来美国对过去几十年间涌现的“中国新诗歌”的翻译和接受:“王家新的英语诗集《变暗的镜子》(由乔治·欧康奈尔、史春波翻译)就出现在这一时刻。阅读他的诗,你会再一次意识到诗歌并非文学运动或历史事件的产物,而是一种独立个人的声音,在他这里则表现为一种高度警觉与内省的特质。王家新是保罗·策兰的中文译者,读他的诗能感受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欧洲诗歌特有的向内回溯的力量……”对于如何在历史的压力下写作并以词语为隐秘的自由拓出空间,哈斯引用了王家新作于90年代初的《瓦雷金诺叙事曲》,认为这首“非凡的诗”就是答案。
作为一篇诗集序文,哈斯向美国读者介绍了王家新作为一个诗人的成长历程。对于“文革”和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作家和知识分子们怀有巨大希望的年代”及其终结,哈斯全文引用了王家新后来的一首《田园诗》,认为它为观看一个中国诗人的命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接下来,他引用了王家新的同时代诗人西川关于“当代汉语诗歌面临两个方向,一是回归古典,二是接壤过去两个世纪的西方诗歌”的看法,并这样认为:“中国近两代诗人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可观,无疑受益于这两种力量的交汇洗礼”。他仔细分析了王家新的早期诗作《练习曲》、《五台山遇雨》、《什么地方》等诗与欧洲和中国传统的多重联系及其精神特质,他引用了“生命是一道山坡/向阳的地方辉耀着阳光,那样明亮/但是现在/我们被冬天的精神充满/我们仍在山谷里走着”(《什么地方》)这一节诗句,认为“’冬天的精神’似乎抓住了这些诗共有的某种敏感的特质,一个透彻的冬季里的声音”“王家新的诗常常被一种冬天的精神充满,而阳光照耀在山坡的另一面。这首诗的结尾留给我们一种神秘的延续,仿佛要一直走下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从不到达。’”
“王家新的诗里还有很多东西有待发现”,哈斯特意提到了王家新的诗片断写作:“他有一种写箴言的天赋,比如《反向》、《另一种风景》和《冬天的诗》这些诗片段,它们令人惊奇,很新颖,带有明显的他个人的专属性。此外令我感兴趣的是他那些客居欧洲和美国时写下的融入了西方美学的诗,还有他书写特朗斯特罗姆、纳博科夫的角度,他写给布罗茨基和帕斯的挽诗,以及他眼中的俄勒冈、伦敦、柏林和哥特兰。在这部诗集里,自传性质的诗很少见,《少年》让我们得以窥见在文化大革命年代里一个孩子迈向少年的成长经历。阅读《变暗的镜子》和王家新同时代其他诗人近年被翻译过来的作品,我感到重新睁开了眼睛,重新看到了先前或熟悉或陌生的诗歌写作方式及策略在新的语境下再次被刷新。探究一位诗人的成长是令人着迷的,……这怎么能不发人深思。”
在这篇长文中,哈斯多次谈到中国诗人和东欧诗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古典与现代、知识分子与民间之争”的问题,还多次结合王家新的具体诗作谈到翻译问题。他十分称赞乔治·欧康纳尔和史春波两位译者“出色的译笔” :“汉语语言,它的语法和句法是怎样翻译到英语中来的,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1910年前后,庞德翻译李白时就迎面与之相撞,那种声音,那种玉石般的清澈,也随之融入英语诗歌”;而这两位译者的译文风格“也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可以感知到译者正在眼前工作”,他以《瓦雷金诺叙事曲》为例,称赞译者的翻译使“我们感受到这首诗脉搏的跳动,感受到诗人翻译家的严谨和专注,他们像默剧演员用肢体模拟着诗人的节奏、细节、甚至其内在的思维和感知方式,还有烛光、松木桌子和外面巨大的黑暗所雕塑出的诗的体形。”
文章最后,哈斯以温暖的笔调回顾了他与王家新的几次见面,第一次在中国,当时有来自中国、美国和欧洲的诗人聚在一起谈诗,“那些天我开始阅读手头上不多的他的诗歌翻译——我对中国感到好奇,对他也感到好奇。我立刻感受到一种让人颤栗的紧迫感,一种沉默的倾向和致命的智性。这样的诗句出自他笔下:“不是你感到了寒冷,而是冬天拥有了你。”第二次是在美国加州伯克利,王家新和几位美国诗人共同为公众朗诵,听众大多是年轻的大学生,散坐在草坪上,“多么美妙的诗歌氛围,难忘的加州印第安夏天”。他引用了当时王家新朗诵的一些诗歌片断,说“听众全神贯注,他们完全被吸引了。”第三次见面时,哈斯回顾王家新带他去了南京的先锋书店,后来在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湖,“王家新向一座许愿池里的塑像投去一枚硬币。他耸了耸肩膀,为先前并未说出的愿望作出回答:’为了下一首诗。’那么,这部英译诗集《变暗的镜子》正好给了英语读者们以接住它的机会。”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