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与古体诗,如何走向平民与大众

——上海市作家协会新诗与旧体诗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孙思   2020年12月30日 15:02  中国诗歌网    972    收藏

首先,我很抱歉,新诗如何走向平民与大众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而古体诗如何走向平民与大众,我很少思考,这与我本人是写新诗的有直接关联。但我一直比较喜欢古诗词,再加上受家父和家兄写古体诗的熏陶,所以对当下一些古体诗我也是有些想法的:

中国作为诗的国度,不仅因为它有悠久的诗歌传统和彪炳千秋的优秀诗人,不仅因为这些优秀的诗人所创作的优美的诗篇,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而且因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喜爱、阅读和吟诵古诗词,已成为一种自觉的心理需求和文化需求。时至今日,哪怕粗通文墨的人,也能背诵几首古诗词,或以此作为醒世名言教育儿孙,或以此作为艺术范本自我陶醉,甚至三五岁的孩童都可背出几首无言或七言诗,这足以证明古诗词恒久的魅力。

古诗词和现代人写的古体诗不一样,我不是指韵律,而是指词语的容量和意境。我们知道古体诗词在现代也不缺圣手,从沈尹默、俞平白、郁达夫到何其芳、钱钟书,功力和才力都不寻常。然而他们的哪首古体诗词能够振聋发聩,成为一个时代的心里具象而高标史诗呢?我们又是否发现,自唐诗宋词之后,还有谁张口就能背出一首古体诗词,还有哪个孩童在学语时大人会教他背现代人写的古体诗词?而新诗能让人容易记住和背诵的更是极少。

艺术形式的局限,必然成为精神含量的局限和文化属性的局限。

那么新诗和古体诗如何走近平民与大众,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层面:

一是内容上。现在的好多新诗与古体诗,要不就是内容空洞,无病呻吟,要不就是云里雾里让读者摸不着头绪,对生活中存在的客观现象和客观事物、景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缺少深层次的挖掘,缺少一种生命的思考。这样写出来的诗,必定附于表面,缺乏深度。我们大家是否感觉到,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写汶川的诗是铺天盖地,这些铺天盖地的诗几乎都是一式的口号,什么“汶川不哭,中国不哭,”;什么“举国齐悲,山河哽咽,”等等,真正能够把汶川大地震的那种悲,那种痛,淋漓尽致表现出来的程度20%都不到,为什么?就因为没有人对别人的痛会有切肤之痛。除非你也被埋在废墟里,九死一生过,那种亲眼看着亲人被夺去生命,亲眼看到自己的家转眼化为废墟的疼和痛我们没有,我们没有又怎么写出那种彻骨的痛。因为没有这样彻骨的痛,我们又怎么能大彻大悟,没有大彻大悟,又怎么能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这样我们写出来的诗又怎能不显轻飘。

有的诗人可能会说,写诗就是靠感觉,感觉就是灵感,灵感来了就得写啊!

其实我们有的诗人把感觉和灵感混淆了,感觉某种方面说只是一种情绪,而灵感是什么?灵感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我记得十五岁读中学那年,一到吃午饭,广播里就会播放《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因为父母早逝,思念父母的缘故,每天中午我都会一个人端着饭盒,去树林里一边吃一边含泪听完这首曲子。整整三年没有中断过。这之后,我一直想写一首关于阿炳与《二泉映月》的诗,但一直没下笔,总觉得自己的笔力太浅,不能把我对这首曲子的感受写出来。2008年的一个晚上,我倚在床头看书,突然有了灵感,拿起笔一口气写出了《阿炳与二泉映月》,这首诗前后只用了三分钟时间。这首诗在《上海诗人》刊出后,先后被好几家诗刊选为年度经典诗歌,后被收进新出版的《新诗鉴赏辞典》。所以这首诗看上去是化了三分钟,其实已经在我心里积淀了三十年。我不是说这首诗有多好,我只是举个例子来阐述我前面的观点。只有生活具备了一定的厚度,你创作出来的诗才能丰厚。

除此外,我认为作为一名诗人,无论他是写新诗还是古体诗,都要关注民生,多一些社会责任与担当。当年白居易孤身一人到长安,谁也不认识,一把诗丢出去,一片叫好声,因为诗写得好,就一登龙门,身份百倍。所以一名诗人,他的作品只有得到民间的承认,他才是真正的诗人。因为白居易的诗写的都是百姓疾苦,所以他的作品才能深得民众之心。这恰恰是我们现代诗人最缺失的一点。

记得有一次中午,我去菜场买菜,看到路边一位修自行车的大叔,腿边放着一个钢锅,里面一锅的面条,手里捧着一只大海碗,上面是冒尖的面条,那面条上没有一根菜叶,更没有一丝油腥,那个大叔一口下去,就吞掉了一个山尖。我在离他不远的地方站着,看着转眼一锅的面条没了,我的胸口有点隐隐作痛。我很想回家烧点菜给他送去,又怕吓着他。事后,我的心里一直放着这件事,几周后我写了一首《修自行车的大叔》,这首诗挂在博客里,有很多诗人点评说,诗人就是要关心民众,就是要有责任,其中有个人说,这个大叔碗里装的不是面条,是黄金。这个人还说他也是修自行车的。由此可见,平民与大众不是不喜欢诗。

二是形式上。古体诗因为字数少和韵律的原因,便于记忆,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如果用典太多,就会晦涩难懂,而且古体诗的审美功能大于思想功能,倘若能够很巧妙地融入一些当代意识和价值判断,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和空洞的呐喊,既有古诗词的韵味和艺术上的精致,又有当代生活的真实性,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余音袅袅,情思绵长,便可视为诗词上品。

新诗要避免太长的句子,拗口的词语,包括先锋派、后现代、口水诗等,那些标榜写给一百年后人看的诗。这些年诗歌之所以被边缘化,出现写诗者比读诗者还要多的现状,原因很复杂,但主要不排除上述原因。所以尽管新诗和古体诗观念有差别,方法艺术风格审美追求表现可以不同,但诗的品格特质是一样的,如果新诗和古体诗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关注民间,贴近生活,贴近平民与大众,必然会得到平民与大众的认可和喜爱。

关注一下中国的诗歌发展就会发现,每一次诗歌大的变化都是民间歌唱带来的。四言诗变五言七律是因为汉魏时期的民间“乐府歌谣”;五言变长短句是受从晚唐至宋元两代民间曲牌流行的影响。

不要丢掉诗歌的传统,不要丢掉诗歌的鲜活性。我们知道真正有价值的诗歌作品必然是民间的,至少它们必须是在民间的背景下创作的,因为民间诗歌依附的是生活与自然两个世界,是那种你必须相依为命的东西,故乡、大地、生命、人生,它实践了波德莱尔的美学论断:“任何艺术都应该是自足的,同时应停留在天意的范围内。” 波德莱尔所谓的天意就是自然,就是宇宙万物,就是生生不已的生命的流转。所以只有走近平民与大众,去民间吸取营养,我们的新诗和古体诗的生命力才能源远流长。才能真正的被平民与大众所欢迎。


孙思简介


孙思,诗人、评论家,上海作协理事、《上海诗人》杂志副主编,著有诗集五部。其中四部在上海和全国获奖,诗收进百种诗歌选本。主编有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优秀诗选集《风从浦江来》,高校思想理论研究专著《走进大学生心里》填补国内同行业空白,由全国各大高校图书馆珍藏。2017《现代青年》年度人物•最佳诗人,有评论获《诗潮》年度诗歌评论奖,上海作协会员年度评论奖,第七届冰心散文评论奖。

责任编辑:张永锦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