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相约梦想之城 ——第12届“诗歌人间”嘉宾访谈之一

作者:韩东、于坚等   2018年11月29日 09:19  深圳特区报    1316    收藏

韩东


韩东:革新语法是作家应有的野心


韩东,“第三代诗歌”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创作跨越诗歌、小说、剧本、电影、舞台剧等多个领域,著有诗集、小说集、长篇小说、剧本、随笔集等作品,执导电影《在码头》。近一年以来,韩东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自己的首部舞台剧《妖言惑众》的筹备中。此外,日前在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展览《毛焰 韩东》中,还呈现了他为此次展览精选的诗句与箴言。

作为诗人,韩东认为,语言是文学中一种基本的工具。无论是音乐、绘画,抑或其他艺术形式,都具备基本的语法,最基础的东西往往可说是最高级的东西。语言在韩东眼中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他认为,“语法”是谈论和创作的基础,既有的一套描述事物的约定俗成的语法,如果换了语境,则拥有了不同的意义,在诗歌中也是如此。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创作者,也适用于阅读者。

作家的野心应该包括描绘整个世界,更要包括对语法进行革新。韩东认为,一个诗人能够走多远,一方面取决于本人的能量与天分,还有一部分取决于群体。一种语法被创造,却无人懂,无人感兴趣,甚至无人学习,那也是一场白费力。语言不能够单独存在于写作者处,也不可能只存在于阅读者处,它只可能存在于约定俗成的世界中。因此,文学、艺术的革新需要演变为一种群体运动。

韩东认为,当代艺术和古典艺术有语法上的继承关系,又有语法上的变化关系。若以一套陈旧的语法去解读,难免会斥之以“不懂”。其原因在于,陈旧的语言系统与新建立起来的语言系统不符。“如果你从没有接触过前沿文学或艺术,就会发懵,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当然,你若是通过接触与感染,逐渐对新的语法有所了解,这个东西对你来讲就完全不神秘,也能够理解。”韩东说,艺术没有高下之分,无论何种艺术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阐释,但前提是理解其语法。“如果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断定‘我看不懂,你这个就不是一个好东西’,那就是误会。是你自己没有耐心,不能了解,也不愿意了解这套语法。”(张锐)


于 坚


于坚:诗处理的是灵魂之事


诗人于坚是“诗歌人间”的老朋友,这一次他为“诗歌人间”带来了新近创作的诗作。他说:“选择有些为难。我已经写了四十年,太多诗了,每一首都可以选。只是通知一下,我还在写吧。”本届“诗歌人间”的主题是“致敬梦想”,对于这个主题于坚表示,写诗是一种梦呓,这种梦呓并非痴人说梦,而是对物之黑暗的语言超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诗人来说,这种梦呓仿佛是转世,对语言的回忆,在这种回忆中,语言醒来,入世。

他还补充说:“对读者来说,这种梦呓指引的是‘不学诗,无以言’。通过诗,人类一次次觉醒于语言。‘辞胜文则史’,语言在现实的磨砺中成为陈词滥调,令人对生命麻木不仁,重返蒙昧。而诗是一种语言的复活、勾引,通过这种诗性的梦呓,兴观群怨,迩远,多识,人重新理解自身的处境,感激、喜悦、荒诞、愤怒、忧郁、沉思、浪漫或者悲剧意识,一次次觉悟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切诗都是史诗,梦呓并不意味着巧言令色的弃世高蹈,而是存在的敞开、澄明。”

多次来深,于坚对深圳最大的感触源自于大海。他说:“我来深圳,主要还是它靠着大海。中国的大城市都差不多,同质化很严重。如果一个城市人们想起它来,只是要去做生意,或者进货,这个城市其实只是个码头。在梅沙海岸海水清的季节,我会忘记这里是深圳,那片海经得住玩。我的长诗《沙滩》,灵感就是来自梅沙海滩。一个城市的诗意在于它的文化深度、生活方式。文化意味着这个城市是好玩的,有魅力的。”

阅读和写作是于坚的生活方式。他说,阅读和写作让他意识到存在,一种充实、喜悦、迷惘的存在。“我喜欢不确定,写作是一种迷惘之药。这种不确定,不知道自己下一次是不是还能写出来,写好的恐惧令我充实。”

什么样的诗是好诗?作为诗人,评判好诗的标准是什么?于坚说:“这个问题是个千古难题,也正是诗的魅力所在,谁是‘诗成泣鬼神’?谁来评选?但是‘诗三百’、萨福、李白、杜甫、仓央嘉措、松尾芭蕉、拉金、弗罗斯特还是被选出来了。诗的发表平台应当百花齐放,但是好诗就是好诗,诗的仓库是金字塔结构,不是平台。写好诗是人类最古老的终极追求之一。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事关陈寅恪所谓的‘最高抽象之境’。今天是个好诗越来越少的时期,因为诗人们过于急功近利,普遍缺乏自信,像李白杜甫那样敢于声称‘诗是吾家事’的不多。有自信的诗人不必在意,就像屈原主张的,诗是自我的语言灵修、修远,吾丧我,是一种牺牲和加入。”(刘莎莎)


庞 培


庞培:诗是海浪,就在窗外


诗人庞培也是“诗歌人间”的熟面孔。他说:“‘诗歌人间’一直是我喜欢的创作活动品牌。对于本届主题‘致敬梦想’的体会,很深也很复杂。文学历来是和人的文明梦想紧密相连的。一件伟大的作品例如一部电影、一个长篇或者一组令人感动惊叹的诗歌,它们最初都是梦想或世间梦幻的产物。词语、诗歌、诗人的生平,所有这一切,又相应地是世界的梦幻产物。我们活着,每天都离不开头脑以及精神层面的梦想。这个主题词、或活动的关键词,对于成长、生成过程中的中国当代诗歌而言,来得恰如其分,非常及时。中文诗歌,正身处新语境、新梦想的阶段。希望其他与会的诗人一样有话要说。”

庞培今年涉足了画评、美术史浏览,做了一些中外美术史的对照和思考。他说:“我试图形成自己的某种思路,读画的过程,亦受益匪浅。”这次“诗歌人间”,他准备朗诵的作品是今年的新作。他略微有些忐忑地说:“我对读者或观众的反应充满了一名诚实写作者内心诚挚的期待。”

深圳是庞培钟意的城市:“一个诗意的深圳早已在世界范围内深入人心。我关心的是生活在这里的几个老朋友,想跟他们见见面,喝个大酒一起吃吃鱼片粥什么的,他们有的做职业经理人,做记者,有的画画、写诗,走在街上就是普通的深圳人。我认为日常生活是最具深度的诗意,如同深圳街头某种特有的气味:海风、亚热带气候的湿润、大排档和那些黑夜中的榕树和椰树,我都有点迫不及待了!”诗歌对庞培来说,就像家人、亲人一样分不出彼此,他说:“诗是吾家事。我消失在我的一首或数首诗里面。诗就像天黑之后的黑暗夜色一样自然,也一样地朦胧、虚幻。”

在庞培看来,能够担当人生的文字,才是令人惊叹的好诗。“百年中国新诗,感觉上,可以应对世事的成熟平实之作,实在太少!太少了!这是非常遗憾的情形。我的意思是像穆旦晚年的杰作《冬》那样的作品。一首诗好,不仅是文字、修辞好,而是年代、世事,诗人的历练和人生同时到场了,才有可能创作生成。常常,我一年只能读到三五首好诗。”(刘莎莎)


邱红根


邱红根:诗歌让柳叶刀不再冰冷


诗人邱红根是一名外科医生,人称“邱一刀”,除了繁忙的临床工作,还有医学院教学任务,所以能够投入诗歌创作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他说:“我平时很少写诗,没有感觉不会动笔,有了想法也会在心中反复酝酿。我的诗歌都是从个人经验出发,都是真诚的。”2006年他出版过一本诗集,近年作品量稍有增加。

邱红根与诗歌结缘于大学校园,那是诗情燃烧的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大学都有诗社,举办各种诗歌活动很是频繁,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不管什么专业,很多都会写几句。他和同学们办过油印的诗报,也因为写诗担任了学生会宣传部长和大学诗社社长。“想想都过去30年了,30年来诗歌写作从未间断,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诗歌拨动了我心中的隐秘,是因为在读诗写诗过程中体会到了人生的美好。30年的确有点长,在这个过程中有缘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的温暖、他们的相伴让我觉得诗歌写作前行之路并不孤单。诗歌写作终究是一门技艺,这种技艺的增长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没有终点,是需要我们用一辈子来完成的工作。”

在邱红根看来,一个诗人成长的过程,也是诗人与诗歌相互寻找的过程。因为长期的语言训练,他的医学论文写作文字上的障碍比较少;长期的诗歌阅读和写作,提高了他的总结分析的能力,这对疑难病例分析也有帮助;阅读和多次参加诗歌活动,也丰富了他给学生讲课的内容。“长期的诗歌阅读和写作让我内心变得柔软,和病人的交流变得有温度、接地气。诗人永远是一群温情的、善良的人。”

对于当代诗歌的发展,邱红根认为:“这4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卓有成效的40年,我们开放的国门让各种思想、理论涌进来,许多国外优秀诗人被介绍过来,扩大了我们的视野。文化碰撞与交流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到了我们诗歌的走向。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自媒体的兴起,给诗歌的写作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让诗歌作品的发表不再艰难。”

但他同时也指出了当代诗歌创作面临的一些问题——经济快速发展让大家越来越浮躁,工作的压力增大,让大家不能慢下来,娱乐至死成为社会的通病,这对诗歌是一种伤害。

诗歌一直是小众的,现在如此古代亦然,但邱红根对诗歌的圈子化倾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诗人乐于自娱自乐,报团取暖,有些‘大家’乐于局部称王,有些诗人审美眼光过于狭隘,这些是我不喜欢看到的。”(刘晓莹)


陈秦少浮


陈秦少浮:好诗是没有剩余的诗


90后诗人陈秦少浮非常开心第一次正式受邀参与“诗歌人间”活动,在此之前,他的很多诗人朋友都曾来到“诗歌人间”,这次前来让他感觉与有荣焉。在受邀的诗人当中,有很多都是他敬重的诗歌作者,比如于坚、韩东、小海、朵渔,“从这张嘉宾名单可见这不是一次轻率的聚会,肃然起敬”,少浮如此表示。

陈秦少浮是在南方生活的北方人,1993年生于吉林四平,2016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现居昆明,是西南联大新诗研究院研究员。作为一名90后诗人,他对写诗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喜欢写诗,慢慢地,以一年十几首的速度。“今年唯一的不同或许是我的老师于坚对我的认可。他是一位标准很高的老师,写诗六年,今年他开始默不作声地推荐我的一些诗,这是对我的鼓励。”

除了自身创作之外,少浮也对诗歌界有着长期的关注。在他看来,当代诗歌在第三代诗人那里曾产生过一个高峰,无论是理论还是文本,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期,是他们让当代的汉语写作不受轻视。对他来说,他想继承第三代诗歌的传统。“‘诗到语言为止’‘拒绝隐喻’这些观点到今天也不过时,这一点应该被更多年轻人认识到。” 少浮如此认为。

关于对好诗标准的定义,少浮有三个层面,其一,好诗是没有剩余的诗;其二,诗到语言为止,好诗是从生活中的感悟得来的,它没有成语,只有语言;其三,诚实。在他看来,重要的是自然而然的生活,能够活得真实、坦荡、自然的人,才真正赢得自己。

对于此次“诗歌人间”的主题“致敬梦想”的感受,他认为,诗人就是要与那些惯性的、模糊的语言抗争。诗人间接地改变社会,改变它的语言,改变它的吐字发音,努力使一个国家的人所讲的是诗人的语言,他向这一梦想致敬。(尹春芳)


高 兴


高兴:致敬改革开放,就是在致敬梦想


作为《世界文学》主编,身兼翻译家和诗人双重身份的高兴,近期先后参加了《十月》和《钟山》创刊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对本届“诗歌人间”的主题“致敬梦想”有深刻的解读。

“这两份兄弟杂志都创刊于1978年,《世界文学》也在同年复刊。它们都以文学的方式见证和呼应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换句话说,它们本身就是一个伟大时代的产物和结晶。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郑重地称之为改革开放的时代。而改革开放时代恰恰又是充满梦想的时代,因此,致敬改革开放,也就是在致敬梦想。”

高兴回忆,自己有幸在人生关键时刻逢上了改革开放,命运也因此完全改变。“那是个疯狂吸收、拼命汲取的年代。我们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外国文学作品、包括外国诗歌。横向移植又一次喷发,直接影响了几代人的阅读和写作。若没有及时地读到卡夫卡、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等外国作家的作品,莫言、陈忠实、余华、宁肯等小说家的写作,肯定会是另一种样子。同样,若没有及时地读到布莱克、波德莱尔、里尔克、帕斯等外国诗人的诗歌,北岛、多多、欧阳江河、韩东、于坚、小海等等诗人也有可能会走上不同的诗歌之路。”

高兴认为,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乎将世界上所有优秀作家和作品全都译介过来的国家,绝对是外国文学译介方面的超级大国。而国外对中国文学的译介却依然十分有限——他将之称为“文学翻译上的严重逆差”。

“这40年中,在文学领域包括诗歌领域,横向移植影响极大,效果也极明显,我甚至觉得影响有点过大了,以至于不少诗人忽略了本土文化的滋润,因而也就出现了文学营养的失衡。现在恰恰到了这样的时刻,需要适当的清理、回归与反思:横向移植中哪些影响是真正有益的?哪些影响可能阻碍了我们自己的写作?是否存在着欧美中心主义倾向?是否忽略了一些不该忽略的所谓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是否存在着某种文学上的功利和短视?在横向移植的巨大气场中,我们是否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发出自己的声音?”

“吸收,影响,交融,发出自己的声音,然后就是交流和对话。经过了这么多年,中国诗歌显然已经具备了交流和对话的实力和可能。诗歌交流和对话的时代已经来临。”他说。(杨媚)


何 山


何山:梦想是青春的力量


作为深圳本土诗人,何山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诗歌人间”,但她对“诗歌人间”一点不陌生,一直对“诗歌人间”保持着关注。在她眼中,“诗歌人间”是深圳知名诗歌品牌活动,在诗歌界颇具影响力。“诗歌气氛浓郁的深圳,容纳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诗人,是一座有足够的活力、空间的城市。而‘诗歌人间’无疑给诗人们提供一方相聚、谈诗的舞台。这次能参加‘诗歌人间’活动,我深感荣幸。”

何山是本土青年诗人,深圳市宝安区作家协会理事、深圳市宝安区作家协会公安分局分会暨公安影视文学研究中心副主席。在近千首作品中,部分作品发表在《常青藤》《延河》《山花》《当代诗人》《火花》等刊物,部分作品入选《2016中国散文诗年选》《2017中国散文诗年选》等诗歌选本。现代抒情诗集《半卷帘翠》和《淡月梳花》正在出版中。

作为一名勤奋的诗人,何山一直笔耕不辍。今年8月她的第一本诗集《半卷帘翠》出版发行。近期刚完成第二本诗集《淡月梳花》的定稿,出版社已开始设计工作。她希望能尽快出版这本诗集,以诗歌的名义与更多喜爱诗歌的读者分享与交流。

诗人总是对时代有着更细腻的观察和更准确的表达,何山表示,诗歌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共生与共振。“我们处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文化自信的时代,诗歌复兴后崛起的时代,当代的诗歌兴盛是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指数攀升的社会现象。那么当代诗歌更需要一种真诚、一种灵魂深处的真切来打动自己,感动他人。”

谈及此次“诗歌人间”的主题“致敬梦想”,何山认为,“致敬梦想”是历届“诗歌人间”主题的又一次升华。“有梦就有希望。梦想是青春的力量,我们无从表达的心情,通过诗歌的文字恰巧打在了心坎上。诗歌的梦想种下了许多可以生根开花的种子,使我成为今天的我。诗歌的梦想让我找到属于我自己的表达,属于我自己的梦想。我爱诗歌,我致敬梦想!”(尹春芳)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