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丰饶的收获 不懈的探索

作者:杨鸥   2018年08月15日 10:42  人民日报海外版    1397    收藏

众人瞩目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8月11日揭晓,共有7个门类34(篇)部作品获奖。鲁迅文学奖作为中国四大文学奖之一,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创作,奖励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本届获奖作品体现了2014年至2017年这4年来的文学成就,是当今文学的丰饶收获,反映了作家们与时代同频共振、对文学的执著追求和不倦探索,彰显了当代文学的活力和创造力。本报记者8月11日就此独家专访各门类评委。



中篇小说评委周大新——

中篇小说收成相当不错


4年之间,老中青作家中不少人参与到中篇小说的创作里,中篇小说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和表现,可以说,我国的中篇小说创作这4年的收成很不错,成绩喜人。此次获奖的作品,是从申报的200多部中篇小说中,经过评委反复阅读、讨论之后,经过几轮投票公正公平评选出来的。获奖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在思想上有新的发现、艺术上有新的创造。阿来的《蘑菇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新的思考与呈现;石一枫的《世上已无陈金芳》对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有极精彩的表现;尹学芸的《李海叔叔》对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心理有独到的发现和探查;肖江虹的《傩面》对地域文化与乡村生活作了深刻审视和艺术表达;小白的《封锁》在小说叙述技巧上作了新鲜的探索。这些获奖作品将会给全国热心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带来一些启发,会推动中国中篇小说的创作迈上新的台阶,也是对读者阅读中篇小说所做的一次推荐。



短篇小说评委乔叶——

短篇小说恰如佳肴芬芳


评委最重头的工作一是阅读,二是讨论。很久没有这么集中精力去畅快地读小说和论小说了,因此对我而言,这两样工作都像是饕餮盛宴,对一些作品的体会和感受则如同佳肴的芬芳在唇齿间流连,值得梳理和回味。

获奖的五部自是佳作:《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先生笔下的老天津风物,各色人等,琳琅世相,如一幅长卷徐徐铺开,令人感叹不已。《1987年的的浆水和酸菜》产自西海固洁净的黄土地,马金莲的叙述饱满、绵密、细腻,生活里最寻常的事物也被她赋予了坚实的意义。《父亲的后视镜》里,黄咏梅在“后视”的角度中,讲述了跟共和国同龄的父亲的故事,诸多况味,尽在其中。城市化进程中,农民上楼之后,在新的生活形态下又会发生怎样的精神嬗变?朱辉的《七层宝塔》可谓是一个解剖样本。《出警》探询的则是社区片警们日常表象里的深邃内心,于苍凉中传递出醇厚温暖。

进入提名的其他5部自然也有鲜明的优长:褚福金的《棋语·博杀》于棋局内外和规则内外,结构和解构某种人生哲学。王方晨的《大马士革剃刀》构思奇巧,行笔从容。朱山坡的《推销员》是诗集被推销的故事,有着强烈的寓言气质。钟求是的《街上的耳朵》是两个男人的漫长战争,从显性到隐性,直至具有了超出日常生活的某种诗性。南翔的《回乡》,海峡两岸,情牵一脉。家事连通国事,历史的余痛悠远深沉。

回乡这个主题,在此次参评作品中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当然,回乡之路各有蹊径。何玉茹的《回乡》中,女主人公和丈夫回到故里,那里已经成为采摘园,今夕何夕的恍惚里,青春记忆次第泛起。刘玉栋的《回乡记》则深究了当下乡村伦理塌陷后的道德疑难。刘荣书《还乡记》也为我所钟爱,作者写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故事,伤兵凭着一纸信函回家,被沿途村落的村民一路相送,质朴简素,纯厚动人。与回乡遥相映照的是陈夏雨《串坟的老人》和付秀莹的《鹧鸪天》,这两篇都是“在乡”之作,前者舒缓忧伤,后者情思幽微。

无论回乡和在乡,他们所书写的都是现实。也许文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此,作家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表达、呈现和构建着现实。如果说金仁顺的《纪念我的朋友金枝》,艾伟的《小满》、艾玛的《白耳夜鹭》等作品是沉郁的现实,隐秘的现实,变形的现实,那么阿拉提·阿斯木《酒哥》、戴来的《表态》、邱华栋的《云柜》、马笑泉的《轻功考》等这些别调独弹的轻逸之作所书写的又何尝不是另一些现实呢?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里的现实也自有腔韵。马小淘的《章某某》,语言犀利俏皮,叙述冷中有热,对于章某某这一青年失败者的典型形象,作家赋予了复杂的感情。董夏青青的《科恰里特山下》,七堇年《黑刃》,雷默《祖先与小丑》,皆风格多样,才华横溢,具有相当的辨识度……生活的现实如琳琅满目的食材,在优秀的小说家手里,这些食材被恰到好处地掌控火候、加入调料,烹出各种滋味,有的甜美,有的辛辣,有的清淡,有的浓香,有的苦烈,或被制为佳茗,甚或被酿成美酒。如此一餐,方为盛宴啊。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既然难陈,陈到这里也便罢了。奖项评出后,各家抱花而归。似乎是宴终人散,但真正的盛宴也许刚刚开始,期待这些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拥有持久的生命力,走到更多的读者那里,成为他们经典的精神食粮。



报告文学评委张胜友——

报告文学形成时代投影


报告文学是文艺的轻骑兵,时代色彩浓烈。中共十八大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为报告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生活题材。这次报告文学参评作品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国家经济转型、重大科技成果、生态环保,关注社会民生工程,表现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英模人物,回眸战争年代历史风云,表现民族团结,方方面面都有好作品。

获奖的报告文学形成时代的投影,反映当下生活的社会影像、人民的精神面貌,是对这几年报告文学的集中检验。李春雷的《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表现领袖与群众友善、平等的关系。《乡村国是》的作者纪红建走访了10多个省,200多个村庄,作品表达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是表现精准扶贫的长卷。《西长城》的作者丰收长期生活在新疆兵团,作品表现兵团战士屯垦戍边、克服艰难困苦建设边疆。老作家徐刚长期关注生态保护,他的《大森林》厚重、宏大,展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从历史到现实的图景。许晨的《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反映我国潜海方面的科技创新。这些报告文学表现的都是重大题材,作者有老、中、青作家,作者阵容强大,文学表达也达到相当高度,体现了当今报告文学的整体水平。



诗歌评委杨克——

获奖诗歌有水准和高度


这次诗歌评奖虽有遗珠之憾,但自信没有鱼目混珠。获奖作者有一定的代表性,获奖作品有一定的水准和高度。评奖过程风清气正,给各种人有入选的机会,像获奖作者杜涯是个基层作者,谁也不认识,也有入选机会。评委对诗歌的认知了解有专业性,把好的诗人选出来。陈先发的《九章》每一组写9首,形式上有独特风格,注重诗歌的修辞,语言上有自己的讲究。胡弦的《沙漏》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用古典诗歌方法写新诗,风格自然柔和。张执浩的《高原上的野花》让日常生活呈现了诗性的光辉,语言控制力很好。杜涯的《落日与朝霞》写得非常好,她虽是个女诗人,但诗写得有思想性,有张力。汤养宗的《去人间》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性,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散文杂文奖评委穆涛——

散文杂文风格鲜明独到


获奖作家中,鲍尔吉·原野的写作一直有自己的路数和风格,开阔也独到,浑实也精致,达观也守心。多年来,他是这么坚持着的。在当下的散文局面中,原野的方式有不可替代的一面。李修文是散文写作的“革命者”,开生面,见新辙,也引发对散文文体界限的思考。《山河袈裟》的重要还在于散文写作如何“深入现实”,这本书中所涉人物,不拘高下贵贱,无不为生之烦恼所困所苦,生与死、荣与辱、穷与达、得与失、爱与恨,虽一时无法克服或调和,但每个生命都自有内在的高华与庄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宁肯的《北京:城与年》写得老到、厚实,守拙,一招一式固执发力,让旧的旧下去,让新的新出来。夏立君的《时间的压力》在史中找识,书中每一篇文章各自独立,但彼此之间又有隐秘的联系,他试图开凿出一条传统与今天的“人文栈道”。说“栈道”的意思,是他不求完整,不求“回到历史原点”,在每个经过之处取己之所需。这种写作既需要察史的积累,也需要知史的判断力。李娟是散文的天才,她的写作是灿烂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她写作也有些年头了,但当代散文模式的种种陋习,在她那里“不粘锅”,完全没有影响。

鲁迅文学奖是国家文学奖,从总体上讲,这一届的作品也是有遗憾的,有力度的写社会现实作品不多。我们今天的现实是多元复杂的,有主体伟大的一面,经济总量的大规模、大国制造,等等,也有让人痛心和揪心的东西,假疫苗、毒奶粉、留守老人和孩子,等等,写伟大不够,写痛心和揪心也不够。散文写作社会关心不足,闲心多。当下的散文写作,要警惕新版的“陶渊明”,回避丰富复杂的现实,躲进小楼或田园,写自己那一点快乐或忧伤。

写历史题材的散文,应在尊重历史、尊重史学原理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文章。史学是中国传统里惟一具备完整体系的学科,二十四史摆在那里,二十四史之前的史著也是个性鲜明地摆在那里,这是正史。还有庞杂的野史。文学写作中应该了解正史与野史的区别。采信史料时“拿来主义”是允许的,但应该拿得有眼光,有水平,也要守常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有联系,甚至有因果。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到,中国史书的早期传统是“君史两立”,一个朝代的政府和史书是两条线,史书是对政府执政的备忘录。唐朝之后讲“以古鉴今”,史书成了镜子,用以映照现实。中国史学的核心传统是清醒和反省,写历史的散文失去警惕之心是对史学原理的背叛。



理论评论评委何向阳——

理论评论宏阔扎实严密


这次获奖作者从年龄上看有两位50年代出生,两位60年代出生,一位70年代出生,70年代出生的评论家第一次入选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从结构上看有一本专著,一本论文集,三篇理论评论文章。

白烨的《文坛新观察》既有对习近平关于文艺讲话的研读思考,也有跟踪近年的文学现场,对当代文学思潮、当代作家的观察评论,有对经典作家的重读,也有对新人新作的评介,视野开阔,文风雅正、扎实,有现场感,体现了深入现场第一线的评论家的职责。

陈思和的《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着眼问题意识,从问题出发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观察到文学实践呈现的丰富性、差异性,同时也对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版图给予了逻辑重构和内在整饬。视野宏阔,论证严密,体现了作者长期治史的独特心得。

王尧的《重读汪曾祺兼论当代文学相关问题》立论严谨,分析精微,叙述上将文学史研究与评论有机结合,探讨当代作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索当代作家存在于文体、语言中深在的文化自信,以及一位作家在写作中如何完成文学对于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都提出了自己富有创建的思考。

黄发有的《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从传媒接受的角度研究当代文学,从纸质、影像、网络等媒介角度全景式考量当代文学生产机制,角度较新,材料扎实,文风严谨,自成系统,富有理论的创造性。

刘大先的《必须保卫历史》对历史虚无主义敢于发声,发出强劲的呼吁,论证严密,体现了青年批评家的锐气。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丁香诗会 | 赏丁香、话诗词,西城区“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盛大启幕
  2. 吴付刚:君风十里,习酒飞觞
  3. 路也:两个女子夜晚饮酒
  4. 李元胜:天地之酿
  5. 陈云坤:习酒遐思
  6. 王喜|习酒:每一滴都揣着君子之道
  7. 凤仪镜子:习酒,对酱香的三种追问
  8. 李丁:窖藏往事
  9. 黎落:唱词
  10. 邓诗鸿|习酒:世纪之约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