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江——致屈原

作者: 2018年07月18日09:50 浏览:5598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为了走到这里,我已用去
很多种开始。无论起点还是终点,
都只是一座桥的两端,
错乱的纹理纠结在掌心。
一个下午或靠近黄昏,
云急速地聚拢,将人类困在城市。
我用阳光擦洗眼睛,在一段流水中
辨认失散多年的兄弟,
树上披满绿色的毛发,看不清他们的表情,
藏于右肩的黑痣隐隐作痛。
一颗石头从水底爬起,
朝天空张大嘴巴,疯狂地喘息,
焰火堵在喉咙之下,灼烧废弃的时间,
沿无人处流放。


掏空的瞬间足以容纳世界,
水做的花瓣簇拥而来,拍打着陌生的旋律,
新娘缀满无名的水草,
凌波微步,为了一场偶然的相遇。
篱笆插遍了夹岸,
阳光不再可信,所有窗户已经关闭,
没有一滴消息能抵达这里,四周生长着坚硬的悼词。
我不禁发笑,用无语鄙视他们关切的面孔,
贩卖廉价的同情。
对于死亡我一直讳莫如深,
今天就用它闭关、打坐、提炼寒冷——
为人类送行。直至水面漂着
被吸干的骨头,然后挤进一段臃肿的函道,
从此河水波澜不惊。



夜和它的水草绞在一起,
淤泥铺成的床褥安放我最后的信任。
航船顶着白色的旗幡逆流而行,
当经过身旁时,马达哒哒,
溅起的水花像一篇祭文,
上面誊着我读不懂的诡秘,
纠纷落叶被反复卷起,放不下的慌恐。
我躺在这里,四肢向远处摊开,
青筋浮出脸上,隆起的白色毛巾棱角分明。
除了一群多情的苍蝇,
衣裳已被隐藏,人们不会找到这里,
我将接受火,来为一缕青烟
立传,或者不知所终。

 

 


点评

 

 

这首诗的典故,对于任何以汉语写作的人来说都再熟悉不过,屈原投江,在中国文学历程中被不断地提起、重写。即使在中国新诗史中,对屈原的改写也并不鲜见。因此,面对这样的诗歌,最让人期待的便是从改写中流露出的新意。新诗早期,受到法国象征主义影响的李金发就曾写有一首《屈原》 ,整合了西方耶稣基督与屈原的形象,让这一中国传统母题显得极为怪异,作为诗风的隐喻,这恰好应和了李金发“诗怪”的名号。那么问题来了,在这首诗的改写中,我们能看到什么新颖之处呢?

这首诗的改写会让我想到鲁迅《故事新编》的意味,诗人在想象中虚构了屈原在现代时间与心智中投江而死的情景。第一节中对吸引的我的是这样几行:“云急速地聚拢,将人类困在城市/我用阳光擦洗眼睛,在一段流水中/辨认失散多年的兄弟”,困在城市中,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基本状态,在这首诗里,这种围困构成了屈原受困楚国的当代神话变体。事实上,屈原不仅仅受困楚国,而是受困于世,受困于他所处的“诗人皆醉”的时间之中。在这节诗里,“兄弟”一词提示了诗人与屈原之间,面对时间之困的共情,诗人的经验转化为屈原的经验,二者在诗中达成了时间的辨认。而在第二节中,新颖之处在于,诗中出现了女性的影子:“水做的花瓣簇拥而来,拍打着陌生的旋律/新娘缀满无名的水草/凌波微步,为了一场偶然的相遇”,这充满了阴柔之美,为屈原之死平添了些许唯美主义的色彩。这一元素的加入,可以说很有新意。如果我们了解西方文学,就会从这女性形象中想到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之死的场景。我想,诗人这节诗的处理,想必受到了莎翁的影响。这让人玩味,只可惜这节诗的后半部分未能有效发展这一元素。相比于前两节,第三节的书写则相对常见一些,可以让人联想到贾谊在长沙《吊屈原赋》的典故。这一点上,诗人抒发的异代同悲之感似乎与贾谊并无什么不同。

总之,这首诗关乎时间,关乎差异巨大的时间里汩汩相传的情感。在这个意义上,逝者如斯,时间也是一种恒常的感情,正因如此,回忆才显得动人。孟浩然诗云“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有时候,一代代回忆者的回忆行为本身,比被回忆者更伟大,更迷人。 

特邀点评:李海鹏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陈卫 曹宇翔 耿占春 顾北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蒋浩 贾鉴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海鹏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莫真宝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向以鲜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周伟驰 周瓒 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点击查看

“每日好诗”投稿专区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温馨提示:

稿费、赞赏在线申请领取方法

领取办法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