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文东:用漂亮的语言书写学术

作者:敬文东 黄茜   2018年04月26日 09:29  南方都市报    784    收藏

微信图片_20180426092447

受访人:第十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文学评论家敬文东


敬文东,1968生于四川省剑阁县,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有《流氓世界的诞生》《失败的偶像》《牲人盈天下》《感叹诗学》等专著,另有《被委以重任的方言》《诗歌在解构的日子里》等文集。


微信图片_20180426092451


授奖辞

敬文东梦想成为一个文体家,一个声光外溢的思想者。他的批评,本乎情性,随事立体,愈细密,愈广大,愈驳杂,愈旨远。他知识丰沛仍感矛盾,话锋如刀亦常犹疑,他的写作,更像是一场自我辨析式的语词旅行。他出版于二〇一七年度的学术专著《感叹诗学》,以汉语诗学传统中的感叹为关键词,以颓废而笑着的诗篇为新路向,以声音为诗歌的核心语义,为诗立心。心气高而能越众,思力博而能驰骋,斟酌古今、权衡中西之后,敬文东终成一家之言。


获奖感言

“华语文学传媒盛典”至今举行了十六届。在此之前,已经有十五位批评家获此殊荣。他们理所当然都是当下中国最杰出的批评家;能将自己的名字忝列其后,真是万分荣幸,也让我感到惊喜和惊讶。

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过同一个观点:文学批评固然需要解读各种优秀的文学文本,但为的是建构批评家自己的理论体系;而文学批评的终极旨归,乃是思考人作为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以及人类作为种群在宇宙中的命运。打一开始,我理解的文学批评就具有神学或宗教的特性;不思考人类命运的文学批评是软弱的、无效的,也是没有骨头的。它注定缺乏远见,枯燥、乏味,没有激情,更没有起码的担当。我当然不会错误地认为文学批评家居然可以是牧师,也不会浅薄地将批评家认作神父。事实上,他们只是一群喜欢思索、乐于思索的人而已。他们更愿意从形而上的角度关心人、关注人和观察人,但他们首先是观察人如何被作家和诗人所表达,人的命运在何种程度上具有何种宽广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批评家乐于在战战兢兢中,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做出极为谨慎的预言。他们愿意报告人类未来的消息。他们愿意为此负责,并成为风向标。

我不清楚我在何种程度上践履了自己的批评观。但多年来,我确实一直在为此而努力工作,未曾有过丝毫松懈。如果我没有将之化为现实,那只能理解为本人能力有限。在此,我更愿意将这个奖项视作对这种批评观的鼓励,而不是对我个人的批评文本和所谓的批评成就进行的奖掖。在原本应该伟大的批评活动及其高远的目的面前,我不过一介奴仆而已。

谢谢大家。


微信图片_20180426092456


《南方都市报》访谈


《南方都市报》记者(以下简称“南都”):您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是什么特殊的因由让您将“感叹”指认为汉语诗歌的本质?如果“感叹”即是“高浓度的抒情”,“感叹诗学”是否也可称为“抒情诗学”?

敬文东:我只能说自己是一名未遂的诗人。我确实写过很多年诗,但不得不承认才华有限。我有很多杰出的诗人朋友,当有一天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达不到他们的水准时,就放弃了成为诗人的念头,但并不意味着以后不再写诗。我的职业是教师,文学研究是职业的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水准如何,都不能放弃,否则,就是失职。我们这一代学习文学的人,从一开始眼光都是向外的,很少认真回望自己的传统。也许是宿命吧,汉民族对待世界的态度是顺应,而不是西方式的反抗,所谓“存,吾顺事;没,我宁也”。这是一种十分高级的态度,对人类命运有着极为本质但又是相当素朴的理解。感叹因此成为这种态度的外显形式;汉语和汉语诗歌将之纳于自身,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半个世纪前,旅美华人学者陈世骧将中国文学的本质认作抒情传统,但抒情传统一说还是太抽象;将感叹认作抒情传统的实质或内涵,也许可以避免抽象性。但更重要的是,抒情传统由此更有可能或更容易找到解释和理解的思维进路。


南都:无论古典还是现代诗歌,其本质都是“感叹的”(抒情的),此一说法与自古以来的“诗言志”,以及孔子所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是否矛盾?

敬文东:当然不矛盾。感叹既是“志”的声音外显,也是“兴观群怨”的声音化。古典汉语诗歌和现代汉语诗歌的区别,并不体现于语言媒介和形式,而是它们面对的经验有异。简单、透明并且稳定性很强的农耕经验对应的感叹更直接、更集中,爆发力很强;晦涩、瞬息万变的现代经验需要更隐蔽、更悠长、更不易于被察觉的感叹。顺便说一句,“诗言志”和“兴观群怨”的诗学观念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已经过时。我倒觉得如果将它们跟现代汉语诗歌联系起来,大有可供阐释的空间。


南都:虽然“诗三百”的本质特性不过“至情流溢,直写衷曲”,但抒情之诗并非“滥情”。从古至今,与情绪相对的“理性”在诗歌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敬文东:孔子“温柔敦厚”和“诗无邪”的诗教观念,决定了古典汉语诗歌的基本性格,滥情从理论上被排除在外,但不影响深情的存在,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但深情之存在,并不是绝对不允许理性(或理智)被诗歌纳于自身。宋诗就很喜欢说理。无论宋诗被后人鄙薄,还是尊崇,说理都是主因。现代汉语诗歌因为必须处理现代经验,又因为现代经验自有其晦涩不明的特性,极其需要为情感找到客观对应物,所以需要更多理智的成分。我更愿意将“至情流溢,直写衷曲”称作主心的诗学,脑为心之辅佐;将现代诗学看作主脑的诗学,心为脑之长随。但无论辅佐还是长随,都无贬义。


南都:废名在北大的新诗课上曾说:“如果要做新诗,一定要这个诗是诗的内容,而写这个诗的文字要用散文的文字。以往的诗文学,无论旧诗也好,词也好,乃是散文的内容,而其所用的是诗的文字。”今天,对新诗来说,“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这个配方是否真正适用?同时,诗歌与散文之间构成怎样的关系?

敬文东:废名先生是真诗人和真理论家,他一语道破了新旧汉语诗歌的区别和内在联系。他之所说至今仍然管用。旧诗的保证是形式,有它在,散文的内容就可以转化为诗的存在。也就是说,旧诗被打破形式的藩篱后,其内容可以用散文来传达。新诗没有固定的形式,其形式只能是发明性的:每一次新诗写作,意味着发明一次跟这次写作相联系的形式,因此难度反而更大。因为没有形式上的绝对约束,新诗对内容的要求反倒极高。新诗的内容不能用散文来传达:这也许就是新诗和散文之间构成的关系吧。判断一节分行文字是不是诗的方法很简单:取消分行,看看它究竟是不是散文片段或小说片段,如果是,就肯定不是诗。


南都:《感叹诗学》里论及,“孤独”作为现代的一种基本心理范式,成为汉语新诗的情绪底色。能否从您个人的写作经验出发,谈谈您对“孤独”的理解?如果将“对孤独的慨叹”作为“新诗的基本任务”,是否简化了现代性以及和现代性紧密相关的新诗的复杂面相?

敬文东:我在《艺术与垃圾》那本小书中认为,现代性的终端产品有两个:单子式的个人和垃圾。前者导致人与人互为可抛弃物;后者意味着物品只有今生而无来世。有了这样的视界,当然满眼都是人之孤独和物之孤独。现代汉语诗歌的感叹必将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我要再强调一遍,它是基础,不是全部。宫殿的基址不是宫殿,但宫殿以它为前提。任何被新诗写到的主题和领域,都事先遭到过它的浸染。很难设想,不涉及孤独的现代汉诗是不是合格的现代汉诗;即使是不孤独也得由孤独来定义,而不是相反。


南都:“颓废并且笑着的诗篇”,是不是新诗百年为接续“感叹诗歌”的传统所做出的最大功绩?这条新的诗歌道路与后现代社会结合,预示着怎样的文学未来?

敬文东:中国历史上的颓废者都有苦涩的人生,因此大都有充满苦涩意味的感叹,也许庄子、陶渊明和苏东坡是罕见的例外。新诗写作中已经出现的“颓废并且笑着的诗篇”,至少给新诗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有智者认为,“嗟穷叹老”的作品是文学中的下乘之作。此说虽然有些极端,但不无道理。所谓颓废,就是人生毫无意义,但有些事情对毫无意义的人生有意义。因此,“笑着”建立在热爱人生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否定人生的消极层面;“有些事情”正是“笑着”的来源和坚实根基,恰好能一洗“嗟穷叹老”的苦涩意味。庞德说,我发誓,我终生不写一行感伤的诗。此说也很极端,但它至少能给以哀悲为叹的中国传统诗学输入新的因素。


南都:《感叹诗学》富于比兴,辞采摇曳,你自己怎么定义“诗论”这样一种特殊的文体?在写作的时候,您的学者身份要怎样去战胜您的诗人身份?

敬文东:我有一个固执的观念:中国是传统的美文大国,只要是文章,漂亮就是最基本的要求。多年来,我一直试图找到一种流畅、简洁、与呼吸相俯仰的学术文字,亦即在漂亮的语言层面书写学术。“诗论”属于学术领域,和其他学术形式相比,不应该有文字上的特殊性。特殊性仅仅来自不同写作者的特殊个性。我也不认为我在写作时诗人身份干扰了学者身份,因此需要后者战胜前者———假如我冒充诗人的话。我倒是觉得,我写诗的经历有助于我的学者身份,因为它给学者的我提供了学者语言方式之外的语言方式。语言即看见,即听到。维特根斯坦说,一个人的语言边界就是其世界的边界。有另一种语言方式帮助我,我也许可以听见和看见更多,能到达更远的边界。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丁香诗会 | 赏丁香、话诗词,西城区“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盛大启幕
  2. 吴付刚:君风十里,习酒飞觞
  3. 路也:两个女子夜晚饮酒
  4. 李元胜:天地之酿
  5. 陈云坤:习酒遐思
  6. 王喜|习酒:每一滴都揣着君子之道
  7. 凤仪镜子:习酒,对酱香的三种追问
  8. 李丁:窖藏往事
  9. 黎落:唱词
  10. 邓诗鸿|习酒:世纪之约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