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关注四人访谈:“我的内心,我看世界的眼神”——诗和诗人的N个面向

作者:何平 余真 孙秋臣 康雪 周欣祺   2018年04月09日 10:49  《花城》2018年第2期    237    收藏

何平:在谈论你们作为具体某一文本的写作者和署名者的“诗人”之前,我有一点好奇,日常生活的“人”和“诗人”是如何相处的?他们是共生的,还是分裂的?因为在我的理解中,真正的诗人是隐秘的,他们掌管着世界的命名,就像季节、河流命名大地。“诗人”隐身于“人”,甚至隐而不彰,一个日常生活的“人”庇护、养育着自然而然生长的“诗人”。

余真:我仅仅是我而已。而写诗不过是我之于自己偶发性的歧义,就像我是陈西路的路人,但不会一直是在它的路上,而我在路上就必须途经,我写诗只是我偶遇了她,并有了偶然的爱意。我从未和她相处,她是无存的,因为她就是我的内心,她就是我看世界的眼神。

孙秋臣:我现在最多的时间就是和自己相处,所以我认为与“诗人”这个关系是共生的吧。举一个例子,我的父母到现在还会担忧我拿着一个东西,比如碗盘,会摔掉。就是在他们的眼中,我的生活能力很差。就是差到只能有一种性格,也是乡里乡亲常说的拿笔的文人的一种性格。我对世界的确会有自己的命名,但是很有可能是粗糙的,我觉得在命名自然里的一些东西时,可能除了要有很好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也应该具备一些真正的知识。

康雪:共生还是分裂?大学时班里有几个男同学总是叫我“诗人”,语气中更多的是玩笑甚至戏谑。在他们眼里,诗人不是神秘的,而是神经的。日常生活中,我其实从未和身边的人谈过诗歌,我自己的诗也不愿意让他们看到。我也从未把自己看做一名诗人,在我心里,“诗人”这个身份不仅需要诗歌去成就,还需要时间的成全。

周欣祺:我从未把自己当作是诗人,甚至都不能算一个合格的诗歌写作者。写诗实在是一个绝望的动作,我理解中真正的诗人身上应该存在着强力与美的斗争。而我只是一个虚弱的人,大多数时候不得不寻求某种贫乏来安放自身。


何平: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你们有那种诗降临的时刻吗?对你们而言,这是怎样的体验?它是直接通过词、句和段落组成文本的“诗”;还是,就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感觉,诗的降临和生成的文本相比是一种损耗,或者增殖?

余真:诗就是诗,是她本身,她一直存在,站在原地,从未变动。她是你脚底的一堆落叶,是你肩上的一块雪地,没有人能干扰落叶的降临,没有人打扰雪地的小憩,她发生在你的眼帘,你的身上,甚至你疲倦的指缝。她从来都在等你回顾她的那一眼。

孙秋臣:这两年来,诗的降临较少了。但在两年前,的确会有诗降临的时刻。这种体验,就像是信手拈来,是一口气可以做成的事情。当诗歌的能力减弱时,我会觉得自己气息不足。诗大多时候,是一种感觉。但有时也来自你阅读的文本的一个知识。但诗的降临,总归是一回事。有时是附加于你,有时是游离于你,但是距离都很近。诗的降临,以及落笔成为文本,我觉得一定是一种增殖,确切地说,会是一种附体。没有诗意的时候,我写不出那样的诗来。

康雪:诗的降临当然是有的。它曾具化成挑着一担花的女人、一片叶子上的虫洞、晃动的树影、陌生人的羞涩……它一定触动了我,以柔软、善意或者仅仅只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喜悦。文本的诗是对这种降临的呈现,但往往因为修辞而损耗了它的天然。但有时也正是文本,给了读者更多的东西,所以这也算一种增殖?

周欣祺:我很同意“降临”这种说法。诗不是找来、发现来的,对我来说,是突然被某种无法理解的事物或情绪浸染,是对此前经验的一次振荡。它一定是稍纵即逝的,但是为了理解那种神秘的降临(这一点上我很同意科塔萨尔说的“写作作为驱魔”),我只能依赖想象、逻辑和技艺去靠近、去归纳,这个过程势必是一种损耗。但因为语言本身有着隐秘的秩序,词语的随机组合也会产生意料之外的魔力,所以有时也可能从损耗走向增殖。

但诗的降临毕竟是很少有、很少有的时刻。我觉得无论是写作者还是读者,都应该谨慎区分包装过的灵光一现与自然袒露的光的临照。


何平:在你们的写作经历中,你们是什么时候意识到你写的是“诗”?你是如何确立辨别诗与非诗的尺度?

余真:其实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意识,我是混沌的,不管是对谁的文本,我都没有诗或不诗的看法。个人的宏观的创作观念对文本并不能起什么作用,谁不是抱着写好的心在进行呢?我们能够做的,也仅仅是对写这个行为的坚守,和反复审视而已。而所谓“意识到”,于自身而言就有很强的欺骗性。既然是“意识到”,那么我们所谓的意识就已经产生,偏见性的论据也就已经产生。进行着对自己首肯的写作是无聊的,我更愿意怀疑自己——这样写得不行,那我能展开相反性的追逐,而相反性被我怀疑以后,我又不得不回到此地,这样的往复,让我能一直保持对远处的期待。

孙秋臣:我在读书的时候,从高中到大学,其实都还处于对诗的模仿,直到我写出了一股自认为连我读过的诗人都无法夺走的气息时,我会觉得我拥有诗了。从那个基础上,我才敢说我写的是“诗”。我2017年,写了很多诗,比每天一首都多。后来我从这400首诗中,甄别较好的,自己居然留下了100首之多,也就是留用的比例是4:1,我做这个选择的尺度就是:有节奏,有巧思。但是让我很遗憾的是,这100首都是很短的诗。所以仍然说明了一个问题,气息不足。

康雪:最初对诗的认识很狭隘,诗就是一行一行的嘛,很抒情,看起来很美。所以最开始以为自己写的是诗时其实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模仿。事实上,我现在仍然无法确定自己写的是否是诗,什么是诗?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真正的诗歌、好的诗歌,看起来不一定至美,但本源和归根都是至真或者至善的。

周欣祺:这个尺度其实与诗无关,与诚实有关。我觉得诗应该是必要的写作,“不得不”的写作。写下的是诗不是诗,我相信写作者都是有感觉的。对我来说,诗是用比喻的方式说真话。一切用力过度的、乞求关注的、精明算计的,我都不认为是诗。


何平:你们读同时代人的诗歌吗?你们会自觉地和他们建立关联性,甚至妥协,还是我行我素地写自己以为的诗?

余真:会读,但读得不够,可能是因为懒惰吧。但我认为应该还是多读,即便许多道理走一段路程也能领会,但他人直接转交给你,还是要便捷得多。有限的时间,不能总是浪费在摸着石头过河上。

孙秋臣:我会读同时代的诗人的诗歌,我有几个心目中的诗歌偶像,不过并不是同时代或者国内的诗人。比如,我会跟狄金森建立一些联系,这种联系,就像她驯服了我,而我爱她。但是我对诗的写作从不妥协。我对诗很公平,相信诗也会很公平地对我。

康雪:会读,但读得少。老实说,我通常是有点我行我素地写自己以为的诗。

周欣祺:我读诗很少,读同时代人的更少,不过还是会在不同地方有意无意关注到。我觉得不存在写作者之间的关联性,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命运。写作是个人的事。


何平:去年我集中阅读了许多青年诗人的诗,我的感觉是现在青年诗人普遍的“文学知识过剩”,以至于写作变成知识的搬运和转译,你们是如何处理“文学知识”的?或者,也许你们并没有意识到知识的压力。

余真:“文学知识”这种东西我实在是没有的。虽然现在在补救中。即便在自相矛盾的补救中,我还是认为世界作为“文学知识”的取材地,我们直接在原材料上下手,跟在成品上下手,并没有太大的分别。当然,显而易见的,原材料跟成品之间,存在时间性、空间性、材质性等等的差别。而学识,能让我们直接找到人和物他们的某些烙印。

知识的吸引力有时候反而会导致智性上的惰性,在生命经验匮乏的情况下,理念和对象很多时候是脱节的,如果写作变成了某种关键词组合游戏,或是惯性的风格练习,注定是空洞的。用脑和用心,是强度全然不同的两种生命活动。

孙秋臣:我读诗有怪癖,就是没有节奏的诗,我极少认同,就算被人们公认为好诗人。因为我是一个读书很快却记不住很多内容的人,但是我读到好的内容,会很快地转为自己的诗,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我目前没有知识的压力。我比较相信对知识看过即忘对写诗是有好处的。

康雪:我必须尴尬地承认,我倒是羡慕这种“文学知识过剩”。因为我读的书真的真的太少了。生活阅历和文学阅历都十分贫瘠的我,写作必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只是一味地消耗灵感、重复自己。所以我现在确实没有意识到知识的压力,相反,我觉得贫瘠更可怕。

周欣祺:你说的这种“知识的压力”,我很有体会。这也是我过去两年几乎完全不写的原因。我的写作也是从模仿开始,至今仍无法摆脱某些文学常识、流派或是所谓后现代时髦风向的影响,也让我很困扰。很多时候发现,要找到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词语和修辞,几乎是不可能的,真的会很沮丧。


何平:在你们的理解中,人、诗和世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余真:作为人,疑惑地凝望,这个我搞不清楚的世界。

孙秋臣:我只能说一说我自己,我与诗、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一种来来往往的关系。比如,我等待灵感降临,那就是诗歌来临的时候;我闭门不出,不懂得与人周旋,世界就是不与我来往的关系。就是非常简单的关系。我并不认为世界复杂。

康雪: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三者都可大可小,可相互成就或者创造。

周欣祺:这个问题好大,不知道从哪里回答比较好。如果当作人树房那种心理测试来设想的话,我希望人是诗和世界之间的一面透镜。创造真的是很艰难、很艰难的小概率事件,其实如果能够如实观照、如实呈现,就已经很好了。 

责任编辑:苏琦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2.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3. 王二冬的快递诗生活:于时代洪流中探寻微光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关注乡村与灵魂之爱:也人诗集《向南不惑》品读会举行
  6.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