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见山乡人饮工程

作者: 2018年01月05日09:36 浏览:3886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时藏时现走龙蛇,一管清泉山野家。
厨屋泠泠淘蕨菜,农田汩汩润桑麻。
门边铁桶满身锈,井口青苔数点花。
最是儿童欢未足,水缸投食戏鱼虾。  


点评


这首《喜见山乡人饮工程》,从生活取材,古典艺术形式包裹着现代生活的诗意体验。如果解读为歌颂便民政策,颇具意识形态性而又深藏不露,达到了如盐入水不着痕迹,又如烟熏火燎而并无烟火之象的艺术效果,想必是不会令人惊讶的。不管诗的主题如何,只讨论之所以能产生此种艺术效果,盖缘于作者并未直接议论“人饮工程”如何便民的空洞道理,诗题中一“喜”一“见”二字,是其“法宝”。具体而言,诗人着眼于“见”来写其心中之“喜”,无一字及“喜”,而字字无不泄露其“喜气”。此其所以为诗也。

这首七律,首联形象地叙述“人饮工程”的概貌:如龙蛇隐现的自来水管连接着“山野之家”。下笔准确而简练,“走”字生动。这两句紧扣“山乡”,可见非城市自来水工程。颔联以“一管清泉”为主动者,写其一“淘”一“润”,实写自来水作为生活用水及其再利用价值,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情味。“厨屋”与“田间”,则构筑了乡村生活的典型空间。颈联围绕厨屋写开去,于“一管清泉”而言,是虚写,“铁桶”和“水井”是人饮工程修建之前,人们饮水不可或缺的两个“物件”,如今,铁桶与水井皆弃而不用,以至门边铁桶锈迹斑斑,水井四围,爬满了开花的青苔——那必定是寂寞老青苔,不是“苔花如米小,也效牡丹开”。茅盾说,只有人的活动,才能成就伟大的风景,尾联“最是儿童欢未足,水缸投食戏鱼虾。”人的活动,使山乡人饮工程有了最终落脚点。山乡的孩子,能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向水缸喂食鱼虾,大约就是茅盾笔下那样的“伟大风景”了吧。这首诗取材平凡,平白如话,朴实无华,似无技巧可言,然纯用镜头平移,通过调整焦距的方式叙述描写,由整体而及局部,再将局部分解,最后定格在乡村孩子喂食水缸中的鱼虾这样一个细节上,无论是歌颂,还是微讽,都是无技胜过妙技。

题目告诉我们的是“喜”,而诗中无一字及“喜”,作者通过“语言镜头”传达给我们的,似乎也应该是“喜”。不过,读罢此诗,我心中却并无任何高兴的迹象。频年外出,偶尔回家乡,不记得是哪年,家乡纷纷掀起了打井的热潮;也不记得此后多少年,家乡建起了“人饮工程”;甚至不知道是哪年,荒芜破败的老屋门口也埋上了自来水管。但每见矗立于太阳山巅的自来水厂,总是“喜”不起来。记得小时候无论走到哪里,所遇水塘或田间水沟,双手捧起水就能喝,清凉甘冽;或者外出打柴,小山脚下随处可见沁水处,拿把镰刀铲个小水坑,片刻之间便成水井。而今,如果循着原来的路径走过去,已经无一处可以下手了。理智和经验告诉我,近些年来,很多省份纷纷颁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一类地方法规,全国各地依法成建制地修建起无数的“人饮工程”,成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之一。这是民生工程,是民心工程,“受益者”欢呼雀跃,自不待言。回家乡走亲访友,喝上自来水的健在亲友们也以此屡夸人前,每当此际,都令我内心怅然,久久难以释怀。

我生何世?从喝地上水,到喝地下水,再到喝“人饮工程”的水,期间才经历了多少年!再过若干年,后生者能喝上什么水呢?乡里孩子本应是在田间水沟摸鱼虾玩的,何至于投食喂鱼虾而向水缸呢?于是,内心深处不期然冒出那行留传久远的诗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特邀点评:莫真宝


“每日好诗”点评

专家名录


陈先发 陈卫 曹宇翔 耿占春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贾鉴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蒋浩 贾鉴 莫真宝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向以鲜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周伟驰 周瓒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点击查看

“每日好诗”投稿专区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温馨提示:

稿费、赞赏在线申请领取方法

领取办法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