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瓒:印象中的马雁

作者:周瓒   2017年12月04日 11:50  中国诗歌网    564    收藏

要在死亡中看到梦境 在日落中

看到痛苦的黄金 这就是诗

它不朽又贫穷 诗歌

循环往复 就像那黎明和日落

——Gorge Luis Borges


这篇东西仿用了马雁一篇随笔的标题,用“印象”一词来描述下面的文字是贴切的,无论涉及我们的交往,还是关于我目前对她的诗文的理解。

我已不记得第一次见马雁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而和她有一些交往也是在她毕业之后了。她在《翼》上发表诗作集中在2001-2005年间,分别是《翼》的4、5、6三卷上,为此我曾向她写信约稿。网络聊天室刚刚兴起时(2001年左右),我也曾在诗生活聊天室碰到她,网名阿三。她告诉我她养了两只猫,要我猜这两只猫分别叫什么名字,我打趣她说:“叫大阿三和小阿三”。她领会并回应我:“错了,叫大咪和小咪”。生活中,最初的交集也多剩下恍惚的场景和言语,然而,正因为交往不多,有限的来往中一些细节反倒较深地刻印在记忆中了。2002年北大诗歌节期间,她曾经有些忐忑地表示,为诗歌节印刷的小册子上,我的那张照片是她拍的,她觉得拍得不好,用了,事后怕我会不高兴。其实我并不知道是谁拍的,而且也从不对自己的形象抱有信心:自己长成那样,总不能怪拍照片的人吧!因此我没有回应她的担心,后来我反而有点忐忑,生性不善沟通的我可能难免使人产生误会。

2005年夏天,我参加了临时被取消的“成都首届国际诗歌节”。在成都期间,为把《翼》第六卷捎给她,我约马雁见面。那是我们交往中最深入的一次。一天中午,我、伊索尔应马雁之邀来到一家本地菜馆。菜馆是她选的,很地道,菜也都由她点。那天我们边吃边聊了很久,她很健谈,并无避讳的话题,从诗歌、川菜到家人,朋友,好像我们必须经过这一次见面互相取得理解似的。她很自然地说到我的衣着,“这套衣服比昨晚上的好看”,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彼此;她为我们介绍川菜时,对川菜的流变如数家珍;她讲到和父亲的关系,“最近,他(父亲)开始用洗发液了,以前都是用肥皂洗头”,母亲离去之后,她开始寻求和父亲相处的新方式。她在一家公司上班,大概是在公关部门,经常起草公文。马雁略带兴奋地谈及在公司写的这类公文居然有助于诗歌写作,因为也是锻炼词句,为了表达的准确与简约。2003-2004年间,马雁的诗歌写作有一次飞跃性的提高,那是她作为一名优秀诗人的风格奠定时期。2005年印行的第6卷《翼》中,编选者曹疏影和我共选了马雁13首诗。午餐的交谈延续到下午,意犹未尽,晚上,马雁和我又约了唐丹鸿去公园里喝茶。公园的露天茶座灯光昏暗,蚊子也经常光顾我们的胳膊腿,而晚上谈话的内容我现在完全回想不起。

印象中,马雁有一种令人惊奇的安静。在一大群人聚会的场合,她似乎略显游离;而近距离的交谈中,即使是她中意的话题,她也总是从容、有条理地叙说。她言语中的激动或急切有时体现在略略提高的音调上,有时则是藏着机锋的慢条斯理,正像她的诗歌一样,值得细品与回味。

向马雁约稿时,我们的邮件来往大多比较简约。我的sohu邮箱中至今保留了几封马雁的来信,她的言语中处处透露对友人的热情与体谅。一封来自春天的邮件上说,春节期间给我打电话拜年但没有打通;另一封来自冬天的信里,粘贴了几十首诗,她说是她近年比较满意的作品,希望听听我的意见,但“如果这和你的习惯冲突的话就算了”。

我最后一次与马雁联络,是2010年12月中旬,马雁离世的两周前。为编《新诗评论》,我就她的一篇稿子与她通豆邮。因为决定用她那篇文章,我写信告诉她,稿子即将用在这一期,希望她不再投往其他刊物。她回邮说:“哎,好的。你也好吗?”这是来自她最后的关切。我本打算写信给她,可是说什么呢?说我不很好,各种压力,心情时常起伏不定?以及某种危机感?毕竟,我们的交情并不深,这样实心实意的话会不会太唐突?这样一想,我就搁下了。

然而,直到得知她离世,直到今天此刻,我都无法接受她已不在人世的事实。不算她亲近的朋友,因而对她的病痛了解不多,但我所认识的马雁是个坚强、坦率、热诚的人,因此,我对那个夺取了她年轻生命的疾病怀有深深的敌意。我不信赖死亡,当然,这不是说马雁她信赖着死亡,而是说,每一位真正的诗人在她/他的写作中必然要经历死亡的挑战,这是她/他成长的一个关键。对此,可以换一个角度说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剑桥大学的安普森系列讲座(讲稿以《与死者协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谈写作》为题出版)中谈及所有写作的深层动机“都是来自对‘人必有死’这一点的畏惧和惊迷——想要冒险前往地府一游,并将某样事物或某个人带回人世”。一个写作者一定有对死亡的关切,“对人生稍纵即逝、方生方死的体悟,加上创作冲动”。与死亡对抗的写作固然可以理解,而要谈论死亡却比谈论生活、友情等困难得多。马雁在随笔中感叹道:“反正,我真是迷恋生活呀。”(《这两天我装病》2004年9月1日)用“迷恋生活”感受世界的诗人让人联想到那本有关梵高的著名传记书名——“渴望生活”。不过,从死亡的向度看,“生活”其实是“存在”的代称。“活着”却没有“存在感”的“生活”是否值得“迷恋”与“渴望”呢?

诗人对生活是有要求的,这话听上去有点可疑,好像诗人总是不知餍足,但是,灵魂的饥渴实在不是所有人都体会过。马雁有宗教的慰藉,她也书写过类似的经验,这之中的矛盾冲突非我所能理解。然而,诗歌被诗人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诗人因此也被诗歌赋予了特别的使命。极而言之,对灵魂而言,“存在感”就是“每一秒钟都知道自己活着”,这是诗人的要求,而非宗教信仰者的安之若素。正如《钟形罩》中,与马雁在差不多同样的年龄弃世的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借小说主人公之口,发自内心不断呐喊着“我存在,我存在,我存在”。若存在感匮乏,诗人将反复体味虚弱、矛盾、不稳定和各种挫败。也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马雁寻访她“灵魂的伴侣”如本雅明,“卑贱的逃跑是丑陋的,所以本雅明死在路上。他受不了这无计可消除的腐烂世界,越不过最后一道山岭”(2007年10月10日日记《“漫山遍野都是今天”》),或者意识到与另一些灵魂的差别,如张爱玲,“张爱玲,就是那种使别人感到羞耻的人,最不好”(《第一只小板凳》)。

读马雁的散文,令我对古代印度的一句格言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散文是诗人的试金石”。果真如此,一个诗人最诚实的品格必然会在散文中受到检验。诗歌所求,用马雁所引的爱伦·坡的话说,就是“音乐与给人快感的思想结合”,而散文,则是在明确的情绪中求真,诚实是前提。因此之故,当我们在马雁的诗中不断读到“痛苦”一词时,不应该忘记她在散文中写下的:“对我来说呢?痛苦也许是后天的,是信仰带来的。如果有信仰,哪怕只有一点点,只有童年的一丝记忆,也会影响人的一生。因为一个十分完善的价值体系曾经向你敞开,你懂得人可以做到和善、公正和爱,而这些既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也是可以比较的”。(《每一秒钟都知道自己活着》)“痛苦常常成为我的主题,真不见得是因为我经验过很多痛苦,而是这种对象适合被描述,适合被省力地制造出美感”。(《想想他,马骅》)希望此处的引用和联系不会引起误解,好像我们真的应该相信,年轻的诗人没有痛苦或对痛苦并无多少体会,恰恰相反,我更确信的是,“痛苦”被诗人赋予了存在感,呈现为诗的丰富性与更生的活力。

在马雁可能是最早的诗《谋杀》(1999-3-11)中,她写道:

痛苦是风景 是必须的要素

(无人配合 无法确定时间)

没有理由 是因为弱点

因为想要温暖

而在最后的诗中,她写下:

匍匐在最下面的飞得最高,

全是痛苦,全部都是痛苦。

(《我们乘坐过山车飞向未来》,2010-12-2)

如果说早年的诗人出于反省与自律,意识到人之不完美与精神的渴望,那么,晚近的她则更体会到命运的无常和承担的勇气。当痛苦、消沉、失败、死亡、社会不公、失恋、无意义感、无力感侵蚀我们时,必须有把它们转化为存在感的意识与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创造一种形式譬如诗歌,把它们装进去,进而像《一千零一夜》里“渔夫和魔鬼”的故事中的那位渔夫一样,有本事把魔鬼重新装回瓶子,封上所罗门之印,扔回大海。

那么疾病呢?抑郁症呢?精神分裂症呢?这唯一寄居于身体,影响着生活的东西!

我无从了解马雁所患病症及其演变或加重的过程,有关诗人的生活、疾病,正如她的诗歌一样,需要借以时日去理解和讨论。马雁在诗和散文中都描绘过自己的病痛,但都不是直接地,而是成功地为它找到一个个分身。兰波说过“我就是所有人”,而普拉斯认为她自己的诗是以“我”主题的。马雁的写作与这两种说法不无关系,且调和了二者中的矛盾部分。她的诗中有时有一个类似戏剧角色的人物,以别一种口吻和声调说话;有时候她会写作与同时代别的诗人的“同题诗”,在仿拟中坚持平等的对话;有时候,她也会从自身内部分裂出另一个她,并对这个她审察与批评一番。在题为《她》(2003-5-25)的散文中,她写道:

她恨我。这是一件很可以欣赏的事情。当然我也知道在内心深处,某个她自己都不知道的角落里,她爱我爱得要命。有时候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很欣慰。

但是,不,不是那样。她不想和他们一起毁灭,她想自己毁灭,同时有一个人始终陪着她,亲眼看着她被荒谬的力量消灭。她需要这个过程,并希望有人分享。不能让那个人太早退场,那个和她一样了无希望的人,但比她孱弱,没有她那种视死如归的偏执。

这篇文字中,马雁分析了“她”精神裂变的过程,异常清醒,严格地自省,带着愤怒的情绪:

而她,是的,我很早就看到她身上那些软弱的方面。她说的话,她想象的极限,都在那里。她对世界没有认识,她的世界被自己控制。最开始是她的纯净控制着世界,后来是另外一个她控制着自己,从而控制世界。这另外一个她是她最大的错误,她纵容自己,这纵容是天赋的副产品。……

……她甚至不能企盼有一天过上庸碌的生活,她砸向世界的黑手套最后不会砸到自己脸上,只会像飞碟一样神秘消失。她将在黑暗与光明之外的,完全不被人知晓的世界里存活,连迸裂的瞬间也没有。那里,一切缓慢。

叫那些人都滚开,叫那些混账都别沾她,让她自己来,让她自己来。

这分裂的自我的写照,激烈而清醒,决绝又准确,超越了疾病的困扰与沉溺情绪。从她写下这篇散文到2010年的年末,她都熬了过来。因此,纵然病情时好时坏,极不稳定,我也愿意相信她的离去是一次意外,就像我们生活的时代有如此多必然的意外一样,是故事,也是事故。

在一首短诗中,马雁间接地表达了她的诗歌观,描述了她的诗人自我。

他说,你在字与词中流浪。

不,不对,我在声音里流浪

我们住在石头里

……

我是一个声音,从

石头里迸发,只能一次。

——《波西米亚人情歌》

虽然在另一首诗中,马雁说到“发明词语者 / 发明未来”,但是,诗歌记录了诗人丰富的内心声音,那是流动的词语与内在心灵的节奏相呼应的一次迸发。这迸发是从禁锢中突围的,既可能复杂,也可能简单,但其实是复杂的,只是可能表现为简单。

去年,在以她的诗《我们乘坐过山车飞向未来》为文本和标题进行的跨界戏剧表演实验——诗歌剧场中,我和来自北京瓢虫剧社的成员们以及导演曹克非进行过多次讨论。几乎所有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被诗中直接、沉痛的情绪所感染,但细读每一句时,又被这首诗略带神秘感的,词语与句子之间互相缠绕的复杂性所困惑。在全体七位演员共同演绎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每个人分别说出不同句子时的声音差异,竟然也能统一在总体的大悲大喜中。而值得一记的是,在成都的两次表演中,一位年轻的女演员总是把那句“他们说智慧来自痛苦”记成“他们说痛苦来自智慧”。在这意外口误中出现了一次对马雁诗歌理解的张力,而按照这样的理解,下一句是否应该由“他们说:/ 来,给你智慧之路”,转变成——?

他们说:

来,给你痛苦之路。

“给你痛苦之路”,这是真诗人的应有之路,是值得一走的“那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弗罗斯特)。

谈论马雁的写作不是我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近年来多次听到文艺批评界的一些言论,认为当代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其他文类,也超过了新诗史上的其他时期。作为诗人,我欣然接纳这友好或善意的肯定,然而,我更确信,真正能够窥见当代中国诗歌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的时代,应该还得往后推迟20年。对马雁写作成就的认识也一样,我愿意这篇文字仅仅是一次对我的个人记忆的搜索和印象的梳理。

最后,我想记下三件小事,与马雁和我的交往有关,但基本发生在我的私人记忆中,有缺憾,亦有甜蜜。大约2001年3月,马雁在她任职的北大新青年网站的论坛上发起了一个主题为“情色诗大赛”的启事,我的《黑暗中的舞者》一诗即是为此而写,不过,腼腆的我却没有勇气投稿。有一次,马雁对我说她喜欢陈东东的诗,我告诉她我手头刚好有一本买重了的诗集,但到底有没有带给她,我似乎不太记得了,心里一直记挂着。2005年8月从成都回到北京之后,我写过一首短诗《致一位诗人,我的同行》,灵感得自和马雁在成都的见面与交流。然而,我竟是这样一个极度怀疑自己的人,没有把这首诗寄给她,没有更积极也更多地和她讨论诗歌写作。真是遗憾啊!

2012-9-21,北京

责任编辑:苏琦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