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访谈录:诗歌不是一个非左即右的东西

作者:于坚   2017年08月11日 10:52  文学批评    463    收藏

海边·海那边 摄影:邹瑜鹏-J神

海边·海那边 摄影:邹瑜鹏-J神


记者:这组作品(《长安行》)在网络上的诗江湖论坛,反响蛮大的,好像更多的是不同意见,主要是年轻人,他们觉得这组作品比较保守,认为你失去了先锋性。

于坚:我以为先锋就是永远不断重返地下。所谓地下,就是那些被遮蔽的部分。

在今天,中国的许多所谓新潮艺术,在我看来不过是非常商业的活动,没有什么创造力,唯一的目的就是让这些画迎合西方画廊的口味,把它卖掉,但他们还打着“先锋”、“前卫”这些旗号,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东西才有人买,先锋在今日,其实是很时髦,很入时,很有市场效益的。一般没有判断力的读者就会以为先锋还是这些东西,败坏了先锋文化的声誉。这些东西都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的主流文化了,它已经不具有另类的那种独立、创造的精神。先锋不仅是独立的创造精神,它还必须确保自己的不成功,勇敢地一次次重返地下,地下可以相对于文革,也可以相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真正的独立是塞尚、巴尔蒂斯那样的艺术家,金斯堡晚年为什么离开哥伦比亚大学,他一定意识到了什么。先锋并没有一个既定的方向,它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


记者:也就是说,先锋没有一个既定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某一条道路。

于坚:没有既定方向。它唯一的方向就是独立的,自己的、永不妥协的立场。先锋是自己创造的,它永远是一个创造活动。它不是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前进。在六七十年代,或者七八十年代,中国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面,西方的东西被视为一个先锋的方向,这是一定的历史因素所造成的。在今天完全打开的时代,有的人就失去了方向。你不能像以前一样,你首先学会了英语,你就成了先锋派,你第一个能看懂一个什么国外进口的内部资料,或者翻译过来的作品,例如朦胧诗人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灰皮书,你就成为先锋派。这种时代已经结束了。先锋应该真正回到独创性。 


记者:你曾说,诗歌是穷人的事业,在这么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你怎么看诗歌的位置?

于坚:诗歌是大事业,是天降大任,富贵于我如浮云,所以不能用“先富起来”来衡量。一个伟大的民族,人家想起这个民族的文明来,他首先想到的是诗人,想到的是荷马,李白,杜甫,歌德什么的,它代表的是文明的质量。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肃然起敬的理由,并不是说你这个民族技术如何强大,军队如何多,有多少坦克,或者你在汽车制造家用电器方面的水平有多高。这些东西,另外一个民族发展起来,它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你这个民族有一个大诗人,他的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而且是普遍的、世界性的写作,另外一个民族再怎么努力,永远出不了。日本是一个很发达的技术国家,七八十年代,我们都很羡慕日本,但现在觉得中国自己的技术也可以达到日本的水平,特别是在家用电器上,这是你通过时间,通过学习,通过模仿可以达到的。但是中华民族为什么会产生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为什么到了今天还可以影响世界、影响西方的文明。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秘方,永远无法破译,就像我们无法破译英国为什么会产生莎士比亚。每个民族为什么牛*,为什么与别的民族不一样?因为它有那些毫无用处的诗人存在,并不是一切都惟利是图。有用的东西都是有机心、机关的,付费,就可以学习模仿复制的。但无用的东西没有机关,所以无法复制。而诗人恰恰代表了一个民族最高的智慧,为什么有些民族你从来不会注意,因为那个民族没有诗人,或者它的诗人都是些平庸的诗人,它没有那种产生世界影响的大诗人。


微信图片_20170811105033

画冷风&摄影/麦子


记者:刚才你提到诗歌对民族的意义,具体到社会生活中间,它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于坚:诗歌应该为这种日常的、麻木的生活提供一种想象力的空间。让他们在技术化的生活里面,感觉到创造的原始魅力。除了你在电视台、报纸上所听到看到的千篇一律的东西,还有诗歌创造的天真和喜悦,这种喜悦传染你,使你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所在。诗歌也以一种沉默的方式智慧地回答“活着还是死去”的问题,为人生,为世界提供一个存在的依据。你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呢?现在很多人都处在一个迷惘的状态里面,为什么有些人钱挣得很多却从楼上跳下去?他的人生失去了意义。我不是说诗歌会直接来解答这个问题,但你可以在那些独特的语言里面感觉到世界的深度、智慧的深度、人性的深度。它是像宗教一样可以信赖的归宿,它有一种宗教的效果,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宗教,它是那种平易近人的、亲切的、没有大道理的宗教,这是一个语言在场,但不是教堂,你可以永远留下来,你只是感觉到某种心灵的激动,开窍,觉悟,也许你会发现世界更基本的部分,你回家。


记者:有一些诗人直接参与社会事件,具体的比如战争来临,写反战诗,集合在一起签名反战,你怎么看这样的行为?

于坚:我觉得诗人和公民这两种身份不要混起来。作为一个公民,你可以表达你对政治事件的态度。但在诗里面,我觉得诗人不应该有什么立场。诗人唯一的立场就是诗的立场。这个诗的立场每个诗人是不一样的,不像反战的立场只有赞成和反对两种。那种立场我觉得是很简单的,作为公民,你可以表态,是或者否。但诗人的立场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诗歌的立场其实很模糊,灰色的,无是非。 


记者:当代诗歌在受到攻击和非议的时候,很多人就拿来跟古典诗歌作比,认为古典诗歌是一座完整的大厦,已经是一座高峰,而当代诗歌只是一个小建筑,甚至只是尘土飞扬的工地,你怎么看两者的比较呢?

于坚:中国古典诗歌肯定是个庞然大物。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要写现代诗的原因。因为我们在从0开始。我非常庆幸的是我没有站在古典诗歌的高山下面,如果我是个清代的诗人,我可能不会去写诗,你看清代的诗歌写成什么样子。清代最好的诗人也就是那样,他不可能再创造什么了。他只能在古代诗歌已经完成的丰碑下面,再找些边角料来玩一玩。但是现代诗歌不一样,是个广阔自由的天地,就等着你去创造。在这点上,我觉得我是非常幸运的。可以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有一种新的命名方式,有一大堆新的窑泥。知道窑泥吗?窑泥就像橡皮泥一样,可以随意捏成不同的形状。


记者:这种随意跟古典诗歌相比,会不会给人一种形同儿戏的感觉?

于坚:这要看这个时代的诗人的写作达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创造了伟大的作品,那么古典还是现代就不重要了。我以为就已经创造的现代汉诗来说,它肯定是有重量的、严肃的,值得脱帽致敬的。


记者:古典诗歌念起来真是非常舒服,可以唱起来,相比之下,当代诗歌的节奏却是相当粗糙。

于坚:我觉得文学的历史都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你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另外一点你就忽略了。比如中国文化,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了整体主义,但是你就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分类,分析,解构,西方做的那一套。中国古代诗歌过于强调音韵的整齐,平仄的优美起伏,强调那种一句顶一万句的效果。它强调的是对生活的“听”的效果,但忽略了“看”的这一面。而现代诗歌它可能更重视对世界的看,这也和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你是看见的诗歌,所以它的阅读效果不完全停留在古代的“听”上。


微信图片_20170811105037

穿越冰河海&摄影/YussYang


记者:事实上读者能够记得住的,流传下来的,还是那些韵律比较流畅的诗,比如你刚才提到的海子的《十个海子》,《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食指的《相信未来》,都是很整齐的,韵律很好的作品。

于坚:这只是一部分,它可以以这种“听”的方式流传。但是也有那种以“看”的方式流传的。西方诗歌主要是以看的方式流传。中国20世纪受到西方影响,可能更强调看的这方面,我觉得两者各有千秋。我的诗也不只是强调看,我是很讲究韵律的。但我押的不是像古代那种非常明显的尾韵,我的那种韵是押在诗行内部之间,在单词和句子之间进行一种韵律上的变化,营造一个语言的在场,氛围,布鲁斯那样随意,但是和谐。我觉得这在阅读的时候还是很有效果的,并不一定说你要记得住,要能背诵,我注重的是让读者入场,在场,而不是记住。比如我的《零档案》那就是一个场,你进入它,会感到压抑窒息。我不知道别的诗人怎么做,但我在这方面是很努力的,我把韵变成一种内部的韵,音节传达的气氛,而不是一种外在的朗朗上口的韵。


记者:我想象中的诗歌和写作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生命有多么广阔,诗歌就有多么广阔。

于坚:大地有多么辽阔,诗歌就有多么辽阔。 


记者:我接触过很多读者,觉得当代诗歌看不懂,和他们距离比较远,要通过很大努力去看。而诗人就觉得,我这个诗是很有东西的,不是为你这个普通读者去写的,你看不懂是因为你没有掌握足够的诗歌知识。你怎么看我们这个时代诗歌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于坚:中国的诗歌教育还是停留在五六十年代形成的诗歌教育的传统上,他们总是认为诗要给读者指路,诗是灵魂的向导而不是归宿,寓所,诗的工作是指引人们上路,而不是总是要求诗歌应该告诉他们一些警语格言这样的东西。当代诗歌我不认为它有这样的义务,诗歌就是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创造语言的一种活动。读者总是容易按照某种特定的观念,在诗歌里寻找符合自己观念的东西。但诗只是作者通过语言表达的关于存在的感受,在这种呈现上面它并没有一种是非上的判断,甚至不提供特定的所指,不提供意义的指向,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说它言的什么志?“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它就是表现了一种自然状态,最多我们说里面有一种喜悦的心情,表达的只是存在的状态。读者对作品的判断,或者说作者的情绪,只是读者的想当然。很多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有感觉,或者一个氛围,这里面你觉得你有感觉,但是你说不出来。你只要读这首诗,读那一二十行的文字,就会沉浸在那种感觉里面,那种感觉可能会使你高兴,或者悲哀,或者痛苦,或者智慧起来,或者悟到什么,都有可能,就所指来说。诗歌是自由的、开放的,也是它存在的理由。


微信图片_20170811105040

卡帕多西亚的热气球&摄影/渡边城


记者:过去时代的诗人是号角、是“灵魂的工程师”、是高于读者的、是“我告诉你一个道理”,而这个时代已经变了,当今这个时代是以平等为基础的时代。这里面固然有诗歌教育滞后的因素,有读者的阅读定势,但某些所谓的诗歌确实是不知所云,仿佛只要在后现代或者某某主义的帽子底下,什么胡言乱语都可以叫诗了。

于坚:诗人他只是自说自话,是吧?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这是读者的一种权利,现在已经把这个权利还给读者。我不喜欢“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词,“灵魂的工程师”什么意思?它假设读者的灵魂是残缺不全的,甚至是坏的东西,他根据预定的正确图纸给你重造一个灵魂。诗人有这个能力吗?


记者:中国当代诗歌在世界上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

于坚:越来越重要,“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不识。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记者:国外的诗人们如何生活?可以靠写诗生活吗?诗人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于坚:一样。普通人那样挣钱,安贫乐道。但是诗人非常被尊重,人们尊重一个人,是看他的智慧,而不是打听他开着什么车,这是中国与西方的区别。在中国,诗人几近于笑话,因为无法先富起来么。这个国家势利得很,是文革以来养成的习气。当年白居易到长安去,拿出一摞诗来,大家看了,说,写得这样的诗,白居,就容易啊。真的是今不如昔。


记者:你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你怎么看当代其它的文体的写作,诗歌和它们相比呢?

于坚:我认为中国今天写得最好的就是诗歌。这不是说我自恋,自大,自以为是,这确实是一个事实。我还是看一些其它文体,我觉得在商业主义的时代,有很多文体的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向商业主义投降。诗人也有投降的,但是你没法在诗歌上来投降。你要投降就不要写诗,你去做生意,写电视剧什么的。诗人没法投降,我的意思是,你不能通过写诗来挣钱,你要想挣也挣不了。要想写诗挣钱,叫那些人看看于坚,他也没挣什么钱。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2.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百余诗人走进“林栖三十六院”,打造自然生活和写作基地
  4.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鲁奖诗人张执浩的新诗集《咏春调》在武汉首发
  6. 春天的隐喻与诗歌的情感——评《春天送你一首诗》
  7. 一个诗人的乡野血脉、山水胎记和精神漫游——慕白诗集《开门见山》读后记
  8. “明月共此时——海峡两岸诗歌朗诵演唱会”在京举行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嘉会芳菲节,人从祓禊游”——安新举办第三届“濡阳春禊”雅集活动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