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透明的乌鸦,或本义书写——读潘漠子近作

作者:阿西   2017年07月17日 10:32  中国诗歌网    444    收藏

较早出道的70后诗人,如今大多陆续进入中年序列,当初那种“你们不给我们位置,我们坐自己的位置”(1999年70后诗歌大展宣言,潘漠子语)的内心狂飙,随着岁月变迁已然逐渐平静下来,内心趋向从容与平和,诗歌也越发宽阔,拥有更大的景深。潘漠子是那一代诗人中的一员,他的诗歌曾给许多人留下了纯粹而丰饶、恣意而素雅和近乎于完美的印象,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抒情诗人。但自从他写出万字长诗《汶川恋歌》之后,作为诗人的漠子似乎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很少读到他的新作品。现在,当他将几十首近作展示给我们,一个独立形态的新漠子的感觉成为了第一反应——他已经结束了“70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个体写作。他的这组诗歌是厚重的,标志着他已经由抒情诗人转向了“生活诗人”——由个人情怀转向了更多生活中的他者,并将他者映照。如其诗中的“乌鸦”,已回归乌鸦固有的本义。

在《乌鸦是什么颜色》这首诗中,乌鸦曾经的那种固有属性和诗性启悟,被轻松平静的语调消解。漠子故意让乌鸦摆脱“黑暗”,不强调它的“黑”,而是强调“没有颜色”,强调“透明”,就是要革除一些人大脑中不断累积起来的固有观念或迂腐的认识论,进而建立起对于生命客观公正的评价。诗中的乌鸦只是客体的存在——无论它是否“黑暗”,与其作为生命本体来说没有任何关系,它的生命是透明的,和其他一切生命一样。如果说乌鸦是“黑的”,不吉祥的,令人讨厌的,只能说明是“人类的黑而已”。这首只有四句的诗,透过乌鸦这个意象,让我们站在以往正确性语义的反面,将思索延伸到了一切美学对象中,也延伸到我们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再认识。

当乌鸦只是乌鸦,诗人们不再坚持乌鸦的神性,诗人们的价值体系也由“无色的透明的乌鸦”导向了平淡,导向真实和本义,这也意味着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启蒙主义诗学的终结,一个发端于生活又归隐于生活的诗歌写作,成为了“平凡岁月”最好的脚本。在《变形记》中,潘漠子不厌其烦地对石头进行反复“变形”,几乎没有具体的确指,只是让石头在读者心里忽沉忽轻。诗人对这块石头反复变形的目的,不仅是告诉读者无论是“五公斤”还是“五万公斤”,都是一样的石头,都是可以搬走的石头,是放大的“凄凉”而已。但是,如果把这块没有什么意义的石头看成是整个世界——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石头的沉重感亦不过是一种附加的表象,主观上放弃这种沉重感,内心的压力就会立即消失,我们的生活空间也就不再充满压抑。漠子透过一块石头的“变形”,让我们重拾对生活和词语的自信,或者说自信并未从我们身上流失,我们依旧能够面对任何的沉浮和困窘。

70后诗人对“坚持”一词别有所爱,曾有一本刊物以此命名。诚然,处于历史社会转折端口的一代人,70后诗人既要坚守理想主义和强烈的文本精神,又无时无刻不面对精神的幻灭。这是尴尬的一代,吸取了两种不同的“养分”,却又先天性营养不良。因此,如何重构或确立具有辨识度的语境体系,一直都是70后诗人面临的一大挑战。应该说,经过一个阶段的沉潜思索,潘漠子找到了自己的调性,他去掉依附在词语表面的各种面具,顺从或梳理事物的源头属性,姿态低调,他的近作真实而不虚幻。在《一棵枣树》这首诗中,漠子并不是急于确立“枣树”的意义,而是围绕这棵枣树进行无数次的观察,把它放置到不同语境中,不同参照系里,这无疑就是写自己,写他的那个时代。那个特殊时代在抽象的“一”、“三”或“伤害”、自愈,具象的“雨露”、“瓢虫”和“花朵”、“熔岩”之间,不断变换着适应着,生长着,尽管它并不“伟岸”,并不“硕果累累”,但它拥有一棵树的存在,拥有它的“自得”。不仅如此,诗人还让这棵枣树处于“宏大的漩涡”,并且成“零”的轴心,这是一种非常惊艳的一笔,有着恢弘的气势。我以为,《一颗枣树》是一首非常成功的诗,它浓缩了自己,也映照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并把这个时代通过一颗枣树,也就是通过一个自我来铺展开来。

今年是新诗百年,一百年来,诗人们可谓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为诗歌倾心尽力,饱尝各种艰辛。但所有的努力似乎一直围绕如何确立新诗的合法性这个最初话题,包括诗的形式问题,也包含诗的表达方式和文体作用问题等等,诗人们必须为新诗正名。然而,在某些历史阶段,新诗常常被各种社会事件所利用,成为“匕首”或“喇叭”,成为某些强势观念的附庸,导致新诗的发展道路十分曲折。诗人们通过自己的写作,让诗成为诗,成为自我精神的承载,成为开启心灵的迷人之窗,不是什么工具。应该说,这个问题依旧摆在当代诗人面前,摆在潘漠子面前。阅读他的近作,让我欣喜于他的诗性自觉,欣喜于他的独立意识。他和他同时代其他优秀诗人一样,摆脱了“为谁而写”的纠缠,开始为生活而写,为实实在在波澜不惊的生活而写,写生活就是写自己,就是写这个时代,就是写事物的透明性。他的语言不再是急促的鼓点,少了“纯情”多了“混成”,是低回的大提琴,间或小号或笛子,是生活的交响曲。《鸣叫》就是一首这样的诗:“鸡叫!公鸡的叫声!环卫工在浓雾中肯定 /语气鲜红,红色的环卫装呼应于红色鸡冠”;“在五更时分,在浓雾里,在红色的紫禁城”;“在清洁工的迷雾里、口舌间,扫帚下逐一流过”——字里行间,都是具体的生活场景,都是我们熟悉的日常,诗歌中没有任何修饰,几乎不用形容词,却真实可感,让我们对环卫工人产生敬畏之情。这样的诗与现实存在一体,写出了人们目前生活的基本样态,具有明确的在场感受。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出潘漠子已从“大诗”写作转向了“小作”,而越是“小作”越健康,越接近生活,才会越发厚重和有效。正如孙文波评述潘漠子:他正以健康有效的方式,写着让人为他叫好的诗歌。

让语言回到本义,让诗歌回到生活中去,潘漠子的写作变得更加坚实,维度更加多元,具有了全景式的书写可能。在《月亮》一诗里,诗人并没有写月亮的皎洁和素雅,也没有写出所谓的思念性,而只是写它的“白”——清白的白,惨白的白,失败的旗子一样的白。很显然,漠子不是要消解掉“白”,恰恰相反,他要留住这个虚无之白,让这面无人能扯下的白色旗帜,来证明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失败者,是战胜失败的那个人。这样的写作既避开了令人讨厌的“哲理”,也保留了一个诗人的立场——潘漠子有非常好的诗歌智慧,帮助他将传统题材写出新意,写出时代感。在《养母》《808路巴士》《卧铺》《花生,红薯和土豆》《拾荒者》《荷花》等诗歌中,潘漠子都能够从最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场景,写出较为深刻的意蕴,且不见矫情与高蹈,诗歌与他的生活完成了互构。我以为,这种写作姿态才是最接地气的写作,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写作——还有什么比直接映照生活更有意义呢?

潘漠子近作具有了散文美,他以散文美为时代赋形,这不仅能够让诗歌的“达兴”作用得以最有效的发挥,也能够让我们对生活的想象更广博与丰富,并在想象中获得更充分的审美体验,品味具体的细节所带来的心灵愉悦。《紫檀手串》从“在错误里闪耀”到最后变成了谶语式的“宽恕”,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浮世绘”,却不失诗歌的优雅。《美的生活》既是公园里的牡丹之美,也是回忆录中的回味之美,更是人人都能拥有的美。潘漠子的近作具有的这种散文化倾向,也说明他回到了淳朴而缓慢的写作中来,变得更加从容,他不再做作地去拔高自己的境界,不对现实材料感到匮乏诗意,似乎生活的一切都是他的写作对象,诗就是生活本身。

在当代诗人中,大多都写过乌鸦,赋予这个意象特殊的人文关照,也将时代与个人命运中的某种“暗物质”,与乌鸦这个家喻户晓的黑色之神紧密的联系起来。是的,乌鸦通常被视为某种腐朽或者黑暗的代名词,与死亡相关,往往构成了诗人内心世界里最为有力的一个隐喻——与平庸昏聩意念相对抗的隐喻。现在,漠子笔下的乌鸦不再承载这一切,不再具有古老即成的思想性,它不再是一个诘问之词,而回归到一个普通的名词,只是乌鸦自己,只是一只黑色的鸟,一只天空并不拒绝的鸟。潘漠子通过对乌鸦的消解与重构,实现一个诗人本义写作的确立,进而完成一个具有担当精神的诗人使命。“当一个人痛哭,不要安慰,要去痛哭”;“ 当一个人厚重而重要,不要再给他奖杯”;“ 当一个人松垮,渺茫,不要给他远方”(《当一个人老去》),熟悉漠子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热心人,无论对人对事都不是冷漠残酷的,但他现在的诗却处处见“冷”,原来这是一种淬火的方法——去实现对喧嚣与躁动的自觉抵御,使自己的诗始终“有鹰隼饮水,有明月逗留”。在《有关乌鸦的论文》这首诗中,乌鸦“是所有鸟的反面,是包含希冀的一切飞鸟的总和”,潘漠子以透明的乌鸦,以一只太阳鸟,向我们重启了一个诗人新的写作生活。而他的诗,乃至我们的阅读,最后到相互的情感反馈,也将整体成为“一座传达敬意的桥”。 


原稿刊发于《诗歌月刊》2017年第7期,获作者授权发表于中国诗歌网

责任编辑:苏琦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丁香诗会 | 赏丁香、话诗词,西城区“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盛大启幕
  2. 吴付刚:君风十里,习酒飞觞
  3. 路也:两个女子夜晚饮酒
  4. 李元胜:天地之酿
  5. 陈云坤:习酒遐思
  6. 王喜|习酒:每一滴都揣着君子之道
  7. 凤仪镜子:习酒,对酱香的三种追问
  8. 李丁:窖藏往事
  9. 黎落:唱词
  10. 邓诗鸿|习酒:世纪之约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