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文艺学中心《轻与重》文丛读书工作坊

作者:   2017年06月13日 11:36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720    收藏

主办方

轻与重文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

合作方

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

《读书人》APP

活动策划、主持

姜丹丹(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轻与重”丛书主编)

钱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讨论的图书

I《日常生活的颂歌》

II《别忘记生活》

III《镜中的忧郁》

活动安排

时间:2017年6月14日周三下午14:00-17:00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前主楼C区C5043

活动主讲嘉宾

郭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段炼(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文理学院)

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钱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

孙圣英(国际关系学院法语专业)

汪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姜丹丹(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

特邀与谈人

张颖(《文艺研究》杂志社)

赵野(诗人、评论家)


1


《日常生活颂歌》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著,曹丹红译

“轻与重文丛”,姜丹丹、何乏笔主编,2012年9月

微信图片_20170613084517

内容简介

17世纪的荷兰绘画作为西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历来受到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学者的关注。托多罗夫在《日常生活颂歌》里评述了荷兰风俗画所产生的独特的历史背景,探讨了有关17世纪荷兰绘画的几种主要阐释模式,并分析了其文化与伦理的内涵。

作者简介

茨维坦•托多罗夫,1939年出生于保加利亚的索菲亚,1963年移居法国。自1968年起成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员。托多罗夫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叙事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其论著涉及文学理论、思想史以及文化现象分析等诸多领域。


2

《别忘记生活:歌德与精神修炼的传统》

【法】皮埃尔·阿多著,孙圣英译

“轻与重文丛”,姜丹丹、何乏笔主编,2015年3月

微信图片_20170613085830

内容简介

“精神修炼”源自古代哲学,通过这种日常的实践,个体可以努力改变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从而改变自身。皮埃尔•阿多熟读歌德的著作,在《别忘记生活》中,他分析了这位德国大师在“精神修炼”这一历史悠久的西方传统中的地位。

“别忘记生活”是歌德针对“勿忘死亡”、“思考死亡”提出来的。对歌德来说,生活就是保持积极的状态,就是在当下采取行动。歌德以古人为典范,认为应该活在当下,捕捉每一刻的幸福,而不是迷失在对过去或者未来的浪漫感伤中。超越“部分和偏狭的自我”,专注于当下,用“俯视的目光”、“宇宙的角度”看待问题,在歌德的思想中经常出现。这也是皮埃尔•阿多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的视野里非常关注的主题之一。

作者简介

17世纪的荷兰绘画作为西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历来受到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学者的关注。托多罗夫在《日常生活颂歌》里评述了荷兰风俗画所产生的独特的历史背景,探讨了有关17世纪荷兰绘画的几种主要阐释模式,并分析了其文化与伦理的内涵。


3

《镜中的忧郁》

【瑞士】让·斯塔罗宾斯基著,郭宏安译

“轻与重文丛”,姜丹丹、何乏笔主编,2012年9月

微信图片_20170613085835

内容简介

在西方文化中,忧郁可能是最具特色的东西。著名的瑞士文艺批评家、理论家斯塔罗宾斯基以法国19世纪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波德莱尔为例,通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问题,如忧郁者如何说话,诗人和剧作家如何让他们说话,人们如何向忧郁者说话等,循序渐进地考察了“镜中的忧郁”这个主题以及文学领域内“低垂的头”这一形象。《镜中的忧郁》表明,在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和萨克斯之后,斯塔罗宾斯基比任何人都更加注意将忧郁置于艺术史家和文学史家关注的中心地位。

作者简介

让•斯塔罗宾斯基,1920年生于日内瓦,著名的瑞士文艺批评家和理论家、观念史家,日内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嘉宾简介


20170613090237

郭宏安

郭宏安,山东人,1943年生于长春市,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75-1977年留学于瑞士日内瓦大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傅雷翻译奖得主。主要著作有:《重建阅读空间》(论文集)、《论〈恶之花〉》(专著)、《同剖诗心》(论文集)、《西方二十世纪文论研究》(专著,法国部分)、《从阅读到批评》(专著)、《波德莱尔及其他》(论文集)、《从蒙田到加缪——重建法国文学的阅读空间》(论文集)、《阳光与阴影的交织——郭宏安读加缪》(专著)、《第十位缪斯——法国文学研究中的自觉》(论文集)、《波德莱尔论》(专著)、《雪落在莱蒙湖上》(随笔集)、《贝壳留住了大海的涛声》(随笔集)、《雪泥鸿爪》(随笔集)、《写作的幸福》(随笔集)和《塞纳河·莱蒙湖》(随笔集)。现正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创新工程项目《斯塔罗宾斯基研究》。编辑有:《瑞士法语短篇小说选》、《那一夜我看见了巴黎——法国散文随笔精品》、《埃菲尔铁塔——法国经典散文》和《李健吾批评文集》。


20170613090719

段炼

四川成都人,文学博士(中国)、美术学博士(加拿大),执教于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文理学院,负责中文项目,讲授中国文学与视觉文化等课程,兼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八十年代任教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讲授西方文学,九十年代留学加拿大,攻读艺术教育,随后任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校,讲授中国文学、中国电影、中国艺术史等课程。研究领域为视觉文化与比较文学,专注于史论与批评方法,并从事艺术评论与文学写作,三十年来发表有学术论文、文艺评论、散文随笔等三百余篇,出版译著、专著、文集十余种,主要有《视觉文化:从艺术史到当代艺术的符号学研究》(2017,南京凤凰集团)、《视觉艺术与视觉文化符号学》(2015,四川大学出版社)、《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视觉文化卷》(2012,北师大出版社)、《世纪末的艺术反思》(1998,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术与精神分析》(1988,四川美术出版社)等。中文学术论文发表于《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杂志,英文学术论文发表于美国《符号学》、《美学》等杂志。


0170613113123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博士后,曾任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与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Comparative Philosophy编委。著作有《生活美学》《分析美学史》《当代艺术理论》《生活中的美学》《艺术终结之后》《视觉美学史》《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无边风月》《世界又平又美》《美学国际》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Brill, 2011)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Cambridge Scholars, 2014),《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获“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奖。翻译维特根斯坦《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沃尔海姆《艺术及其对象》等5部,在《东西方思想杂志》等发表英文论文十余篇,主编“北京大学美学艺术丛书”“美学艺术学译文丛书”“生活美学小丛书”,在中国美术馆等策划多次艺术展。


0170613113153

钱翰

钱翰,生于1973年。2006年取得北京大学和巴黎四大(索邦大学)联合培养的文学博士学位,在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工作至今。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化与诗学》期刊的特约审稿人。2009年在法国Globe出版社发表法语专著:La double face de la littérature : de la conception de l’œuvre à celle du texte《文学的两面性:从作品概念到文本概念》。翻译出版了几本学术著作,包括《必须保卫社会》、《不正常的人》、《安全、领土与人口》、《说真话的勇气》等福柯的四部法兰西学院演讲集,并在国内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文学的再现问题中的意识形态》,《略说五行之“五”——阐释五行说的另一个角度》,《从作品到文本——对“文本”概念的梳理》,《Un Roland Barthes entre le texte et l’œuvre》等几十篇学术文章。独自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法国先锋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文本”概念研究》,并被纳入国家社科基金文库,由北大出版社出版。


20170613113228

孙圣英

译者孙圣英,1976年生,山东人,法国文学博士,国际关系学院法语系副教授。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外交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已翻译出版数部作品,如《别忘记生活》(轻与重文丛)、《图书馆之恋》、《身体的历史》(卷三,合译)等。


20170613113328

汪海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硕博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2011至2012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文学、神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西方文学与批评理论,后现代思想,法国理论,尤其布朗肖的文学与理论作品。


0170613113409

姜丹丹

目前任教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特别研究员,博士导师、硕士导师。兼任国际哲学学院(CIPh,巴黎)的通信研究员与国外科研项目主任。曾先后在巴黎三大的“现代性书写”实验室、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的艺术与语言研究所。

曾获巴黎市政府的外籍学者科研奖(2009-2010),“上海浦江人才”(2010年10月),法国巴黎市政府外籍学者科研奖(2010),法国学术教育骑士棕榈勋章(2015)等荣誉称号。曾在台湾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任访问学者(2014年4-5月),在法国索邦大学任客座教授(2015.5-6)。

姜丹丹担任《轻与重》文丛的主编之一 (与何乏笔合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迄今出版五十种。曾出版译著十余本,其中包括《观看与书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今年来专攻中法哲学比较和跨文化对话。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历年来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三项,参与国家重大课题项目一项。

特邀与谈人


20170613113507

张颖

1979年生于山东。现供职于《文艺研究》杂志社,美学方向资深编辑。博士,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法国现代美学。代表性专著有《意义与视觉:梅洛-庞蒂美学及其他》,译著《思想的想象——图说世界哲学通史》、《大象无形,或论绘画之非客体》等。


20170613113545

赵野

中国当代诗人,1964年出生于四川古宋;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1982年联合发起“第三代人诗歌运动”;曾获《作家》杂志诗歌奖,“第三届天问诗人奖”;入选现代传媒“中国力量百人榜”;出版有个人诗集《逝者如斯》(2003),德中双语诗集《归园Zurück in die Gärten》(2012),《信赖祖先的思想和语言》(2017);作品被收入中国大学教材。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2. 许道军:“重新发现”网络诗歌
  3.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4.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第420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0.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