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

作者: 2017年06月09日17:50 浏览:1246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天色疲弱,像湿皱的宣纸
沥沥地,滤出不撑伞的公交站牌
和那些撑伞的人,并肩站着
干瘪好似越冬的粮食。

中元节刚过,路边满是黑灰的弹孔。
车厢尾部的人衔着手机,啜饮早餐消息
其余的只是观望,留滞在马路对面
目光横陈,被琐事的雨点击打。

其中我暗暗滋生,却不可
乘青烟腾去。更改相貌,静止的四肢
同样裹藏风雪,与众人在墙外飞驰
虚构并一遍遍确认,那伟大中心。

铁的鼓膜。人,倾斜,听玻璃外边
沉重的哈气声,耳廓黏一片潮湿。
是雨吗?那细碎的,被承诺过的,
幸福的闪电难道再次降临。


回地点评:

这不是一首普通意义上的都市诗歌。题目中的“新都”,与诗歌中的城市意象如公交站牌、公共车厢、玻璃墙,以及乘客及其“目光横陈”,只是整个诗歌戏剧中的道具。与其说,这是一首关于秋雨中都市景观和人类行迹的描摹的诗,不如说,它是诗人自身关于生死问题的观察、倾听、沉思、探问、想象和感悟。

第一节中“天色疲弱”如“湿皱的宣纸”“沥沥地”“干瘪”的意象,给整首诗的声音和语气定下了基调。随着第二节“中元节刚过”的出现,生死主题随之进入:“路边满是黑灰的弹孔”。“弹孔”一词,与生命之间关系的暗示性不言自明。实际上,第一节“越冬的粮食”这一比喻,也已经透露出一点关于生命的消息。在这一节诗中,“啜饮早餐消息”与“目光横陈”之间呈现出鲜明的对比:生命的早餐消息和生的“啜饮”,与“横陈”一词让人可以立即联想到的“尸骨横陈”的“留滞”之滞重,以及前面的“黑灰的弹孔”意象,有一种比照关系。另外,诗句中关于他人的目光,这其实是诗人个体的目光,对于他者目光的一种观察和想象:诗的疆界——语言,处于诗人个体自我的目光与视野(世界)与他者目光与视野(“留滞在马路对面”)的交汇处,但诗人不能越俎代庖,替他们观察和想象(如世上各种强权和势力所为),诗人只能通过洞察和想象,去感悟他者的目光横陈,并且他们的目光也被琐事的雨点击打,经受尘世风雨的侵蚀,或偶然之琐事的干预。这种隔岸式的观望,它依然只是留滞了一小会儿,随即被琐事的雨滴打断……但诗歌并未到语言为止。

第三节是关键的一节,也是“我”在诗中唯一一次出现的诗节:这表明诗人必须当面出来说话了:“其中我暗暗滋生,却不可乘青烟腾去。” 

    诗人说的是:“我暗暗滋生”,而不是某物、某情感暗暗滋生。这种携有阴柔特征的于滋养生长之中而暗暗拥有的力量,也许并不柔弱,并不虚无如“乘青烟腾去”。


     ……更改相貌,静止的四肢

     同样裹藏风雪,与众人在墙外飞驰

     虚构并一遍遍确认,那伟大中心。


“那伟大中心”是一个什么中心?这一词组,在整首诗中的出现有点突兀,因为从全首诗的基调看,依然是灰色的、皱缩的、迟缓的、甚至琐碎的、去中心化的(“目光横陈,被琐事的雨点击打”),而这一高度抽象的词,而且是被飞驰于“墙外”的众人共同虚构出来的一个“中心”,在这里第三节关键地方出现,让读者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反讽意味。

因此最后一节,“铁的鼓膜”,再一次暗示了人的境况:那被众人虚构并一遍遍被机械确认的“伟大中心”,其实并未带来生命的灵敏听觉和敏锐超越,而是铁皮鼓一般的鼓膜。人的听觉失聪了。人的身影在倾斜。

第四节几乎在一种幻觉和疑惑中,给人留下一种怅然的追问和期待:


     是雨吗?那细碎的,被承诺过的,

     幸福的闪电难道再次降临。


虽然在结束句中隐隐约约闪现“幸福的闪电”,但这首诗与海子诗歌的速度和语调已经完全不同。诗人在此呼唤的幸福闪电,是一种“细碎的”、“被承诺过的”闪电,是雨的闪电,它无疑携有某种私密性、个体性和亲和力。由此,它无疑也与前文中出现的“伟大中心”,有着本质的不同。

应该说,这是一首具有当代特征的佳作。


注释:
2016.8.17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