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寺的蒙娜丽莎

作者: 2017年05月19日17:57 浏览:1299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感谢上苍,我能够平安地生存
虽然,我不知道明天如何
至少,今天还能够留恋这个世界
尽管有时候,羡慕像动物那样活着
那是我内心唯一残存的天真
你只管说,动物不需要尊严和快乐

我明白,除了躯壳在慢慢改变
飘荡的心,一直不甘寂寞
直白的生活,有时让五官无处躲藏
喜怒哀乐,常常像时差那样颠倒
整个春天,我只喜欢刚出窝的燕子
黑白分明的腹背在蓝天下打滚
再牛的江山,也只能在它们的眼下

苟且偷生的严肃,遮着了鲜嫩
其实,连脸皮都是靠别人的施舍
此刻,她便是双林寺的蒙娜丽莎
在若隐若现神秘的脸上,微笑
在人们不断揣摩和争议的目光中
动感的眼角和嘴角,自然流露出
百分之八十三的高兴
和百分之九的厌恶
还有,百分之六的恐惧
当然,少不了百分之二的愤怒

(写于2017年4月7日)


注:双林寺,在浙江义乌市。有一天,在双林寺门口,看到一位端庄的女士在拍照,其神态和微笑极像蒙娜丽莎。


杨小滨·法镭点评:

这首诗的起头甚至有些刻意的平淡,或虚晃的简单,必须等到后续段落的逐渐铺展才能回溯性地穷尽其特殊的意味。直到第三节,也就是最后一节,我们才读到了点题的场景:一位女子在照相时的表情令诗人想起了蒙娜丽莎“在若隐若现神秘的脸上,微笑”。显然,双林寺的东方背景与蒙娜丽莎的西方符号之间的杂糅正是这首诗有趣的出发点,标志着当前历史时代与欧洲文化范式变迁的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的某种潜在呼应。不管蒙娜丽莎的表情所含有的多义性之于文艺复兴那个复杂变幻的时空有什么样的含义,在这首诗里,作者所分配给这位女士不同百分比的“高兴”、“厌恶”、“恐惧”和“愤怒”正是当前中国复杂社会环境所赋予的歧义和暧昧,即“人们不断揣摩和争议的目光”所代表的社会时代精神所引发的多重情感反应。至此我们才能重新激发前两节里对“天真”动物世界的“羡慕”,对“黑白分明”的燕子的“喜欢”,完成这首诗的结构性对照。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