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又静止:先驱诗人和后辈之间

作者:陈亚平   2017年03月07日 10:23  中国诗歌网    1719    收藏


一、北岛,诗的思考向特殊方面分化


诗的体裁选判就是内容的定性。从朦胧诗变种类型作为北岛标志性诗式的极端风格来看,那种隐涩的言思方式的根源,是不是说明了一个诗人在根本上就必是思想者呢?我要逆规则地说,就好比眼帘中的诗歌方法,即使历史上最显著的诗歌湛技,也存在着自身的无用尺度一样,北岛诗作的朦胧特征,与赫拉克利特的源头性相比,虽然算不上一种启始在世的,但也是东方思想自己的一种分化的本现。它本现的内含在于,与那些差异的东西共属一种向前,静等世界和诗意时代的驻往。它和大地上匿影的哲人、叙事诗人、戏剧诗一样,保持着聚集的切近,因而也和奥义诗一样罕见。比如,我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研究,就全部围着划时代的重大出场的奠基意义上。心灵的不同,分化出历史的不同。

在当今这个互不相容的越来越增长的思虑的诗的大海,每一个分维,都构成这个海面集合的一凹部。因为,过去同时可以是现在和未来。一体化的东西,将是一种关联的但更高而有机的东西。正如“我们的镜子在水底/怀抱流逝又静止/”(周瑟瑟诗《古老的溪水》)。我探讨朦胧诗先驱、选北岛的诗,来引出中国上世纪诗歌变革影响的划时代问题,恰恰是因为我眼里,有一种诗身把在世的那么多思观,传与了内心。

根据此番说明,我以北岛朦胧诗作带来的起点,做出分类,指出这些转变中的方法、观念、后继诗人写与思转向的合理奠基:

1)北岛诗作对心灵进深的精神过程的个体化发掘,可归到毕达哥拉斯《金言》这一反省思索的诗种类中,由独立的哲训片段,联络成剖思的整体题材。北岛诗创作的表现形式,体现了一种源自东方思想的分化的特殊性,我专从诗的正宗类型上称之为:一种从东方诗和西方诗兼有的史诗混含类型分化出来的特义抒情格——。意味着,人类普遍的致诗方式,总是通往普遍一致的致思的显征。作为东方思想本真言说可能性的特义的抒情诗,如果偏重于抒发心智生活的思境表达式,就必拥有最大的超义上的抒情空间。我发现,超义的抒情共属于理智的迷恋和情愫的体验二者统一体。因为驱动情感的第一感知,往往被先验的隐理性所默默地奠基。最高的感情总是有最终的神悟在里面支配着第一启动!好比在形式常变而出自偶然的事物之间,这些日暮中的长廊,镌刻着天空的无数矿脉……。

从纯思方面来读解北岛的《一切》、《语言》、《诗艺》这样思身化的典型诗篇,让我只关心,人们在艺术品中,表达意识的任何一个思虑,究竟是不是意识反思中的真实本现者?因为我会申明,单凭反思的线性特征,不可能澄透出人类意识深处扭结的那一曲隐空间。意识的本质是在自身既线性又扭结的闪现,即可设想为,意识是一个没有任何想像能完成的、自身间接地被给予性,而不是线性地演绎。可见: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北岛诗选《一切》)


诗节中理智的迷恋和情愫的体验混含一体。这样,我会把北岛的大部分诗作,看成是,除了文学修辞要降身的普通角度之外,那纯属于意识哲学潮流一个环节上的诗艺的产物。它必须要分属于自己的特别历史时期,认识的界限、进深和天赋的眼光,还有它暂存的源头、我们看它的侧维。我向来断言,在当下人类的普诗社会里,对哲学与诗艺那相近之思的悟观,本身就提供了两者不言自通的先天超越性。可是,这种非实项地、被包含这个显物世界的部分固有含义之外的先天性,并不靠两者那语言躯体,或近或远的亲缘般的关系。当哲学从诗艺中看到思化的东西之前,或诗艺从哲学中直弊渺悟的东西之前,两者就居先于,我们的智知而原生的合一在一起。

而我悟测,先天的超越性,就是意识自身的不是的不是的接续性的推进。……因之而可让诗以一种思观,包括心灵进深的朦胧之诗的思观,无穷地推进。

在赫拉克利特朦胧诗之后,荷尔德林后期的颂诗,就有我说的那种思观,即用理性看理性的预智式的特征。这是一种心灵预看未来的人类本性的艺术化的侧维,有着高深的对永恒之谜印记的一番展演: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诗意的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摘自荷尔德林《人,诗意的栖居》第8——第11行)

诗节中,纯语言的诗化进程,变成了否问性的超越论思观所持存的可感的理性身体。这样,就有了最高心灵理性的在场的运行或幕后推进,“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这样看,思观所推进的心灵朦胧进深的精神过程,成了朦胧诗表征的基本元素。


2)北岛在诗创作中,偏重的表现手法是把东西方箴言诗通用的主体领域,与他独自理解的东方精神类型的史诗质料的词境、义境和语境相结合,而演变出一个变种的半情半理的复合型正诗的体裁,在于侧重他凸显内心生活的特殊角度。例如,诗作中那些能带入意识的自由与不自由的复合之思的若干环节。

这正符合了意识本身可自为的本质。我因此引申地说:诗里的思,与其说是对心灵的观境所智观,不如说是对心灵自身的一个内维所隐观。包括朦胧诗在内的诗的本质来源,就是唯一能够使我们做出最高理解,而又没有对象的那个东西。在这最高的空无的黑夜里面,从来就没有什么实用性的澄明可观,但它却普遍的伴随着我们最自由的心灵持存的光芒范围。请纵看:

“歌声却没有归宿。

   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
   心敲击着暮色的鼓。(北岛诗选《走吧》)


   自由是一片空白(北岛诗选《空白》)
   ---心呵,何处是家,”(北岛诗选《我走向雨雾中》)


我从北岛早中期作品里发现,在追溯赫拉克利特和荷尔德林的朦胧诗质之间,可直观出一种哲思变诗化的历史雏形,随着朦胧诗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不同于海德格尔那种纯粹直观就是纯粹想象力的另类形式。它不靠想象力以形象方式从自身中给出外观图像的方式,而是靠一种预思,从自身给出心观的方式。所以,那晦涩的、直观不到外观的、读不懂的心灵与心灵的直接跨越,取消了外观图像的中介心灵的位置。关键是,这种思与思的关系,几乎保持在,人类始祖诗到当代诗的一切形式的多多少少的成分中。诗史的构造与真理的构造一样。恰是“严肃的心灵生自逝去之物的内部”(摘自荷尔德林诗《在柔媚的湛蓝中》)。


3)北岛的诗借他语言的特殊修辞格表达方式,体现了他对语言本质源头的普遍性定义和最高限度可能的哲学式观照。语言联系着思的说。唯有诗人和哲学家一样,天生必对语言做大限当中的宿思。从《一切》和《此刻》诗中,我谈论语言的本质,或许不可归结为某个固定概念而获得一个普遍有用的、泛指一切的意向领域。因为过度的想象领域里的词语和过度的哲判领域里的词语,都会失去诗性的平衡和正常区间。

北岛诗的词的组合和语式变化运用手段和语言观,对“第三代诗”语言观和用语方式有线性的参照影响。

我从存在论上思考:语言本身具有此在的环节而得以显形,显形中它所涉及面向的“在之此”与“在之中”,是从某种维面以符号命题结构,暂替了存在结构本身。为什么是暂替?因为尽管谓语“是”既合语法逻辑地表示“是”,又合交流对象地表示“在”,而超越了它后缀宾语所系。但是,语言面对显在,必然被困于某些维向不可说的而又不得不说的对立中。尽管语言“不可说出”本身就是语言“说出了”此在的在此,但这种语言说出并不可能完完全全地、一次性地抵达“存在”本真。只能是以语言命题结构暂替了存在者的存在结构。恰如诗句: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北岛诗选《一切》)


语言的产生
   并不能增加或减轻
   人类沉默的痛苦(北岛诗选《语言》)


4)北岛的诗,突出了思化和诗性这两者,在有机的最高沉思方面体现出来——对某个思考本身的精神地悟看。在诗的展显方式的特点上,就是一种思身象面的重叠抒发类型的诗——它是介于抒发情致和抒发理智之间的和谐平衡体。据我了解,东西方的抒情诗从发源开始,就很难做到艺术与哲学思维的有机通溶。因此要做到艺术与哲智融为一体的平衡,诗人的特殊创造——某种思身象面的环节将是起决定作用的。就在于能发明一种感官既能接受的但又越界到实体感官外的——超义想象方式,即一种没被脑际储存的经验想象物所代替的、而独有的存在着幻影般的表象之暗踪的想象方式。这就是朦胧诗特有的叙述性、描写性、判论性句式三合一结构所呈现的反清晰性。

另外,我在他题为《诗艺》的那一首诗中发现,诗,在在根本上不等于哲学,但又不与哲学的进深相分开而作为降身的纯修辞的理性在场。诗实现自身的最高使命在于美。但美的艺术却来源于对美的心灵超观。美,只能被更高的心觉来发现。荷尔德林说“诗”与“存在”同一,我觉得应该是“诗性”与“显思”的同一。
   我说的显思和诗性的关系,是二者既有彼此超过语言本性的相同关系,又在超越的程度上,彼此有差异,我特称为“悟体的诗身”或“悟化的诗式”。我如果用东方方式的角度为起点来分辨,悟化——这意味着,最有超越性但又不用语言。我这里讲的悟化的超越性,却专指诗性在某种程度上一种特殊的构造。这好像日常情况下,神来之悟的诗式,往往借人们神来之笔而如此现身。当这神悟的诗句降临在脑际之瞬,并没有任何一个能够起作用的在先语言所曾产生的推助迹象。而正是在这当中,我们脑海中突显的悟体,与一系列笔下的诗式,结合成一种瞬间的自我化生、刹那间僭越语言范围的一种异幻的闪越过程……。而我所特指的“悟化”这一概念意思,恰恰是指那神一般悟达脑际的穿越化,它如此超出语言有限的习惯的那么多屏障。“穿越化”自身——,其实就是包含在我们日常事物影丛中的、环周突兀地闪逝而又给予我的,一种广义诗式的最原始显在的面貌,它匿身,迷离,或艳现:

当然,还有你,坐在我的对面
  炫耀于你掌中的晴天的闪电
  变成干柴,又化为灰烬(北岛诗选《诗艺》)

在北岛中期诗作里,可以看出一种在荷尔德林式的诗质思辨与品达“格言诗”超思与反思之间的哲训体裁的渐变过渡类型。作为一个在80年代中国做出起点诗歌形式的代表性诗人,他那种入思真正的剖思,不是在重复荷尔德林最初的意识发现的过程,而是他在荷尔德林式的思想方式里面,再发现自己的逆思方式。试读荷尔德林的《春之五》:

生命超于时间的和谐,自然和精神总在那里伴随意义,

而于精神里方为圆满,
  甚多如此,最多者离于自然。


诗句好比我们只能在思虑的内心,改变词语的孤独,诸物本身测度它自已的疆域。于是:

我要到对岸去
  河水涂改着天空的颜色
  也涂改着我
  我在流动
  我的影子站在岸边(北岛诗选《界限》)

卓越的诗人,应该不祈求纸上延写的文字会永远真实,就如秋天带来的大地,所有意义都是事物形象的往返相比。但我看见,一个追求是另一个追求无穷的深渊。所有伟大的艺术,都是澄明的脑袋里的黑暗……。诗与思一样,都是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的暂得。不可得的本身,正是所有的客观性可得由此发生的基础。仿佛“我在流动/我的影子站在岸边”。

5)北岛在诗创作的主体性发展环节点上,突出了主体空间之一的时间那个能被主体自身理解的存在,即人类对意识向前流逝的本质那永恒的追问。但北岛表现出了不同于科林伍德历史主义领域的另一个维向。他在很多诗中,都半隐半显的涉及到了,什么是时间里展显的历史之流的诗性展显角度。最典型的是:

历史是一片空白
  是待续的家谱
  故去的,才会得到确认(北岛诗选《空白》)


历史静默
  峭壁目送着河上
  那自源头漂流而下的孩子 (北岛诗选《白日梦》)


我最终发现:历史空白在于,若没有当前的“这处”,就没有一切的历史时间的时间性。诗句在此,使我必须解答历史之思:时间把历史分割成不同各个能够自为存在的片段,始终也是时间本身。历史中的时间在耗损显化的同时,也在耗损时间进程这一本身的显化。显化(海德格尔说的让-存在),就是过程中生成出来的、而让存在者-主体能看见、能想的显出此刻。此刻,就包含了一切过去和未来的历史之历史。

历史既可以把一个物的生命当做对象来耗损掉,同样历史也可以把自己对物的耗损进程本身,当做一个对象来耗损掉。正像意识既是向一个对象的思虑,同时又是向它自己的剖思。意识的表达就往往有着诗式的内在样子,但又不能被想象推演的直观,因为想象而直观出的观相,是在直接或间接经验对象物事先奠基脑际的相关项中重新配置的观相。所谓意识,因此只在某个时间历经的“当此……”空间序列中,做着对时间性的显化。

   

附 论

1)我纵观北岛的各期诗作,他把类似于荷尔德林早期的双诗节、四诗节颂诗抒情诗种类,扩展出一种东亚思维方式下的阅读习惯的行和节的内在心行节奏,而划分诗节形式——,即多段式的每段停顿,连接着,后续句式语义结构发生断裂性转折的后续诗行,类似于西方阿尔开俄斯体诗节那种箴铭短诗的诗歌类型。这样就让词句中的意向结构,在前后两部分诗节的句子结构里,把单个的行与行的语义子元,按行和节的论、叙、描三位一体的递增,而有机连接但又形成对立。

2)我申明,诗的通常的词格隐喻,会将诗那死的词面带向活的灵魂之家。论及北岛诗作的隐喻方式,既要看到柏拉图洞穴隐喻、亚里士多德理想隐喻和黑格尔隐喻美学的影子,又要看到尼采、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阐释性隐喻影子的引申,总体是把握实体形象物和普遍意指物之间的联系。这种隐喻形式,与波德莱尔、兰波、魏尔伦、玛拉美那种前象征或瓦雷里、里克尔、叶芝的后象征形式,在表现的效果上,没有特别差异。可是,在北岛的诗里,却出现了一种他自己特征的隐喻,组织着一系列的串联和并联的诗句。我定义这个隐喻,是介于显喻和转喻的中途部分,功能是——扩大对一个事物和另外一个事物之间做出联想的非线性空间。而象征手法,对把握实体形象物和普遍意指物之间的联系的变化总是有限的。当意识把它自身当做思考对象时,象征反倒不如隐喻那种非线性意向的自由无碍的隐行。

我必须说,人类意识越延伸,作为隐喻的词面,对那种进深的可能世界就越深入。隐喻在自明中描述得越隐蔽,说透本质的东西就越多。隐喻是延思的母亲,象征是联想的盲见。

3)北岛的半苏格拉底式诗型,以箴格诗式的半抽象性,造设一种的实体性和大幅度的隐喻的交叉,使诗中的智象再生型想象,代替了一般诗的形象演绎型想象。它证明了人的内意识方式那种拟-空间化的意识内在变程的更广的视角,而有着:不存在于现实物理空间直观中的剖思、截思、伸思、缩思、扭思、插思、扩思、超思的那些幻体空间的意观。而这,正是朦胧诗的,或现今人们一切诗的灵魂。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丁香诗会 | 赏丁香、话诗词,西城区“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盛大启幕
  2. 吴付刚:君风十里,习酒飞觞
  3. 路也:两个女子夜晚饮酒
  4. 李元胜:天地之酿
  5. 陈云坤:习酒遐思
  6. 王喜|习酒:每一滴都揣着君子之道
  7. 凤仪镜子:习酒,对酱香的三种追问
  8. 李丁:窖藏往事
  9. 黎落:唱词
  10. 邓诗鸿|习酒:世纪之约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