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鱼

作者: 2017年03月03日17:02 浏览:1494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星空跃入水的邀请。游吧,
在唤起的波浪里,披上鳞光。
自由如少年,呼吸竹箫。
自由在,时间展开它的天空。
我遐想了一会儿,因畅游的美,
暗合了声音的弧度——
一种圣歌,干净的嗓音。
唤与被唤像一个相倾的犄角。
真的是这样,每一个人
都应该拥有一个声音的犄角,
而不是做米沃什的“鱼”——
“渴望变成跟鱼一样的生命”。
唤吧,天籁之下奔忙的鱼群,
我坐在唤鱼池边像个有记忆的
人,和你,还有和众树说话。
在禁忌,包括禁语过多的世界,
祈愿不了另外的尺度,在这里,
水清澈到我是我的一个镜子。

2016/4/2


选自《眉州八首》。


西渡点评:


这首诗真好。在众多的诗中,它一下子跳出来,抓住了我。它是那个召唤的声音,“一种圣歌,干净的嗓音”,令人不知不觉就对它着了迷。它和你内心深处那个声音应和着,“像一个相倾的犄角”,或者它是你的一个镜子,照见了那个最干净、最明亮、最纯粹的自己。

这首小诗处理得美妙、凝练、透彻——如一颗世间最玲珑的心——它的主题却并不简单,也不那么纯粹。它包含两个主题,一个是对话/声音的主题。这个主题来自“唤鱼池”之唤,事实上这一个“唤”字中就隐含了人和鱼之间的对话,我和他者的对话。对话也是语言本身的主题。语言的本质不就是一个“唤”么?

诗人起首并没有直接从唤鱼写起,而是先写“星空跃入水的邀请”。这里内敛多么温柔的感情,又是多么深远、悠远、辽阔的境界!这一行诗为对话主题引入了一个宇宙性的背景。


……游吧,在唤起的波浪里,披上鳞光。

自由如少年,呼吸竹箫。

自由在,时间展开它的天空。


“披上鳞光”是对水光的描绘,同时指示“鱼”的出场,又指示鱼和人的同一,又似乎不经意地引出这首诗的第二主题——自由。“自由如少年,呼吸竹箫”,自由和对话/声音的主题在这一行里彼此涵容,成为另一层面上的对话。“自由在,时间展开它的天空”,这个省略的条件复句,再一次把自由主题升华到宇宙的境界。接下来,作者的笔又折回声音/对话主题:


我遐想了一会儿,因畅游的美,

暗合了声音的弧度——

一种圣歌,干净的嗓音。

唤与被唤像一个相倾的犄角。


“畅游”是对前文“游吧”这一邀请的回应,而“遐想”是精神的畅游。这种畅游就是“被唤”对“唤”的回应——“一个相倾的犄角”。


真的是这样,每一个人

都应该拥有一个声音的犄角,


这两行强调了声音对于人的重要性。人之所以为人,乃在于他拥有这样一个声音的犄角,他能够发出呼唤,也能够响应他者的呼唤。在呼唤与应答中,在对话中,人的本质被建立起来。反之,沉默则意味着死亡,意味着人对自己的本质的背叛。接下来两行转入对自由主题的进一步呈现:


而不是做米沃什的“鱼”——

“渴望变成跟鱼一样的生命”。


在这两行中,自由的主题被它的反题——不自由的痛苦——所代替,诗的叙述基调也从宇宙的高度、从高蹈的状态降下来,降到人间,降到人类卑微的生存状态,从而增加了这首诗的向度。米沃什的“鱼”篇幅不长,全诗如下:“在狂呼乱叫之中,在神魂颠倒的呓语里,/在喇叭尖叫、锣鼓喧闹的场合/保持分寸便是最有力的抗议。/普通人已经失去了说话的权利/像鱼张着嘴巴在养鱼缸中默默地游觅。/我对命运的安排逆来顺受。毕竟我只不过是人。/然而我感到痛苦,渴望变成跟鱼一样的生命。”米沃什的诗中,首先呈现的是一种癫狂的、过分的、独断的声音。狂喊乱叫、神魂颠倒的呓语、喇叭尖叫、锣鼓喧闹,这一种陷于癫狂的声音走向了声音的本质——对话——的反面。它不再是呼唤和应答,而是一种声音的专制,成为对其他声音的扼杀:“普通人已经失去了说话的权力/像鱼张着嘴巴在养鱼缸中默默地游览。”鱼缸中的鱼的不自由是双重的,它被迫离开自然的环境,被禁锢在鱼缸里,这是一种不自由;它的沉默则是它与身俱来的另一种不自由。然而,在一个极权的声音环境里,人被迫背叛自己的自由本质的痛苦甚至要甚于鱼的这种双重不自由。所以,人才会“渴望变成跟鱼一样的生命”。鱼的不自由停留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它对环境的顺从和适应仍然拥有一种自由的形式。人的莫大痛苦在于意识到自己自由的本质,而被迫背叛这一本质,他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却被迫沉默。——这两行可以说是新诗用典的典范,通过对米沃什诗意的引用极大地扩充了诗的容量。


唤吧,天籁之下奔忙的鱼群,

我坐在唤鱼池边像个有记忆的

人,和你,还有和众树说话。

在禁忌,包括禁语过多的世界,

祈愿不了另外的尺度,在这里,

水清澈到我是我的一个镜子。


这已是诗的尾声,然而也是诗的点题部分。当然,经过前文的铺垫,这个时候出现的“天籁之下奔忙的鱼群”就已经不是鱼群,而是人群。这一句在这个位置上出现,和它在一开场就出现,分量大不一样。“我坐在唤鱼池畔像个有记忆的/人”,这一行点出了人的记忆和自由的关系。事实上,人的自由建立在记忆的前提上。没有记忆,人的自由仍处于鱼缸中的鱼的自由水平。记忆也是对话的基础。人以他全部的记忆和他者对话,“和你,还有和众树说话”。从这个角度说,上帝之爱是对于宇宙的全部历史的爱,人类之爱是爱人类历史的全部。最后三行,诗人提出了一个“在禁忌,包括禁语过多的世界里”可能的生活态度问题。“祈愿不了另外的尺度”,“另外的尺度”是一种打破鱼缸的尺度。如果这样一种可能性不复存在,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诗人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即便在一个极权的声音环境了,我们至少应该保留自我的声音,保留呼唤和应答的能力——这一能力就是自由的最后的种子。这一能力对于人,就像水之于鱼。在最后一行里,“我”已经和“鱼”合体,从而也与水合一。

这首诗的魅力还在于它恰当的修辞能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诗人笔下得到了驯化,变成了独特、得体而有魔力的修辞。诗人所发明的那个声音的犄角,成了这一魔力的载体,一直对我们闪着诗的魅惑的光。这是匪夷所思的神来之笔,因而偷得了神的魔力。能读到这样美妙的诗,觉得这人间毕竟还是美好的。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