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台湾现代诗选》前言

作者:陈卫   2017年01月11日 14:30  中国诗歌网    926    收藏

有那么一段时间,大陆的大学课堂讲授中国当代文学,对台湾的当代文学避而不讲,乃至不少人谈起台湾诗人,唯有畅销书作者余光中、席慕容。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和两岸交流增多,洛夫、纪弦、郑愁予、覃子豪、痖弦、商禽、林亨泰、蓉子、罗门、杨牧、周梦蝶、非马等诗名渐次传入,再后来,詹冰、陈黎、苏绍连、罗青等诗人,也为大陆读者所知。人们逐渐看到了台湾诗歌发展的线索及其多样性走向:它不仅仅有针对大陆而抒发的乡愁诗,还有更丰富更多层次的吟咏:有关人的各种情感与思考,对爱情的追求,对存在的追问,对孤独的品味,对宗教的探究,乃至对肉体迷恋,自我困惑的表达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主流诗歌中所缺少的,或因为观念所限而较少书写的一些内容,在台湾诗歌中都不难看到。诗人们正自由自在地把一些大陆读者想言而不敢言的东西写了出来。甚至可以这么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诗比西方现代诗更有效地帮助大陆读者恢复了对现代性的认识,也重启了读者对诗歌语言及美感的领悟。

然而,大陆读者接触台湾诗歌的途径并不特别顺畅,到现在,虽然印刷技术高超,传播手段发达,大陆出版的台湾诗歌选本仍旧不多。1980年和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两册薄薄的《台湾诗选》,登载的诗歌以乡愁诗为主。之后,大陆出版的新诗选本中偶尔出现一些艺术性较高的台湾诗,不乏少量的台湾诗选本,较为有名的是诗人流沙河的《台湾诗人十二家》,海外诗人非马编选过《台湾诗选》,大陆诗人、诗评人沈奇编选了《台湾诗选》,还有一些诗歌爱好者,如陶梁、柳易冰等,他们也认真地编选过令大陆读者颇感新鲜的台湾诗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台湾诗歌在大学课堂出现了。记得我的老师吴晟(与台湾诗人同名,现为广州大学教授)是讲授古代文学的老师,出于对台湾诗歌的兴趣,他为我们开设过台湾现代诗歌的选修课。可见在那个诗歌盛行的年代,台湾现代诗歌对大陆中文系的教师与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我的大学同学至今还记得洛夫、非马、余光中等人的诗。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古继堂研究员、原中南财大的古远清教授,厦门城市大学的的陈仲义教授,他们对台湾诗歌都做过历史的与修辞的研究。古继堂研究员的《台湾新诗发展史》是两岸最早出版的一部有关台湾新诗史的论著,古远清教授的《台湾当代新诗史》与陈仲义教授的《从投射到拼贴-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材料丰富,论述个性斐然,也都是台湾诗歌研究中不可忽略的学术著作。

两岸的政治解冻在1987年,诗人们的民间交流时间略早,但是由于两岸的出版、发行渠道存在较大差异,在大陆本土追踪台湾诗歌的发展现状及购买个人诗集,现在还是不太方便。对大陆大多数非专业的研究者来说,他们还是只能通过正常的出版渠道读到台湾现代诗歌,只有选择可靠的选本。因此,选者想尽力使这部选本能够满足对台湾现代诗歌有兴趣的大陆读者们。


对台湾现代诗歌的简单梳理


由于地理位置与历史政治的特殊原因,台湾新诗与大陆新诗的发生并不同步。大陆在上世纪初提倡国语文学之时,海峡彼岸的台湾为日本所据。台湾新诗是在日语、台语及国语这三种语言中萌发。

早期被称之为台湾新诗奠基人的有张我军、赖和、杨炽昌等,他们开创的新诗时代晚于大陆。1920年代,中国大陆的新诗社团如创造社、新月社等集中在京沪等地办刊、活动,于留学生、在校大学生以及知识分子之间发生较大影响,使反映现代生活的新诗逐渐取替了古典的旧体诗词,成为诗坛时尚。台湾也有新诗社,如风车诗社、盐分地带、银铃社等,他们的诗歌影响不一定来自中国新诗,也不一定采用汉语写作,他们受日本文化影响,用日语写作,所以,他们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影响力比创造社、新月社的要小。真正勃发并引人注目的台湾现代诗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由大陆赴台的现代诗人们发起带动。这些诗人,有的是已成名的诗人,如在台湾以纪弦为笔名的路逾,他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以“路易士”的笔名常与戴望舒等诗人一同发表现代诗歌。有的诗人如余光中,尽管初到台湾时还是大学生,但他在大陆已开始诗歌写作,从他早期作品《算命瞎子》的形式,足以看出,他的诗歌有着新月社中闻一多等诗人所要求的新格律主张。洛夫是学外语出身的军人,他曾在金门、越南等地做过翻译,后来从教。他对西方现代诗歌有足够的了解,促使他在中国的现代诗实验上有所作为。 

台湾的现代诗人们率先在中国诗坛提出“纵的继承,横的移植”、“主知”、“超现实主义”等诗歌观念,同时在中与西、古与今的纵横道路上进行了多种途径的探索。为什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当今读者几乎一致肯定这些诗人们的现代诗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约而同地书写现代人的现代生活,虽然他们借鉴古典或西方诗歌的形式,然而他们从中创造新的形式,追求风格的迥异。如洛夫早期的诗歌,呈现出更多西方现代诗歌的所有的氛围与冷调色彩,生死观的思考,使用相对晦涩的诗歌语言塑造神秘的诗歌形象。《石室之死亡》是他较早引起读者惊诧的作品,《长恨歌》使历史人物发生现代性的穿越,《白色墓园》将图像的感性与对沉思的理性结合一起,后来的《漂木》、《唐诗解构》又可以看到他回归传统时伴着现代舞蹈。痖弦的《深渊》里闪烁着五光十色的社会万象,有揭示、有反讽、有批判。罗门的现代都市诗与蓉子的古典意境追求,异质同构地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与抗拒,更表现出对美的追求。

在台湾,还有一群诗人,他们出生于台湾本土,在当时为日本殖民地的岛内生活,接受日本人的教育,学习和书写使用的都是日文。如詹冰,不得不在中年学习中文,使用汉语写作,然而他的诗歌取得的成就不容人们忽视,他的儿童诗《雨》、图像诗《水牛图》等在台湾诗歌中属于独一无二的作品。吴晟、陈黎、苏绍连等诗人,也许与他们大多从事教育工作有关,相对重视本土写作、关心儿童心灵,吴晟的《吾乡印象》、《我不和你谈论》,陈黎的《妈妈的相簿》、《战争交响曲》、《为怀旧的虚无主义者而设的贩卖机》、苏绍连的《自己》等作品,在今天还会给我们带来默默的感动。

本诗选力图展现台湾诗歌的多种风格。从总体上可看到,现代主义风格向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发展,诗歌由形而上的思考转向日常,甚至碎片化。

就个体来说,特别是余光中、洛夫等老一代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风格相对多样。比如余光中早期的诗歌受新格律的影响,有《算命瞎子》等,后来诗歌追求音乐性,创作了《江湖上》这样朗朗上口,又富有深意的好诗。他的《乡愁》之所以成为名诗,置于他的整体诗歌创作中,就容易发现,这首诗在形式上追求和谐统一,在诗歌内容上表现了亲人间生离死别、国家破碎的悲哀,饱有个人化又非个人化的情感。综观所选的余光中的诗歌,读者容易明白,诗人并非一位只会反复书写乡愁的诗人,他是一位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诗人,《单人床》、《月光光》中的奇谲意象可见一斑。他还是一位擅长反讽写作的人,他在日常生活中再现了富有政治意味的《双人床》、《长城谣》等。同时他还是一位风趣的诗人,描述了《天使病患者》的病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长的一批诗人中,陈黎、罗青、林燿德、夏宇不能不视为其中翘楚。他们的诗歌走了一条跟上一辈诗人不完全相同的道路。他们不再纠结于诗歌的古典继承还是西化走向的选择,更富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意识是他们作品的共同特征。陈黎的图像诗《战争交响曲》、罗青的《吃西瓜的六种方法》、林燿德的《人人都想向我索要食谱》、《五零年代》,夏宇的《甜蜜的复仇》、《爱情》等,这些诗歌不一定以某种约定的意象为诗歌的写作中心,解构传统诗歌意象、人生各种观念,使这一代诗人的诗歌有着突兀的新鲜。这些诗歌并非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诗人们尽量用冷静或调侃的文字表现对生活的另一种认识。这就好比,前代诗人用肉眼看世界,后代戴着五颜六色的墨镜或凹凸镜看世界。

诗选中的台湾诗人,如果按性别分,男性诗人数量相对较多,风格创新与自信霸气相对突出。如果说五六十年代诗人除了创建诗社、创办诗刊,为诗歌观念而战,表现出对诗歌的强烈痴迷和忠贞不渝的情感,中生代诗人在诗歌创新上也从未停止过脚步。比如陈黎等人在诗歌中进行音乐与图像探索,焦桐的《完全壮阳食谱》将实用的食谱与诗歌进行跨界的结合,使诗歌穿行于饮食、政治、情色、日常生活等书写中,营造出反讽与调侃的效果。

台湾两个代际诗人所创作的诗歌给大陆诗坛带来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八十年代的大陆诗坛,吸收了五十年代的台湾现代诗歌的滋养;而九十年代的诗歌,跟台湾八十年代的诗歌对接,很快就有互相映照。如图像诗的写作,解构现代主义的诗作,再比如口语、叙事手段的使用。

台湾现代诗歌中相对变化较小的是女性诗歌。虽然夏宇、颜艾琳的诗歌相对富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大胆触及传统道德观念和身体写作禁忌,然而更多的女性诗歌,用唯美意境与柔情语调,表现出与男性诗歌不同的性别特征。无论蓉子、林泠、还是席慕容、古月,林婉瑜等,温情、 柔美、和谐中不乏思辨,是台湾女性诗歌的主体特色。

不少台湾现代诗人,以各自创办的诗刊作为标志,形成相应的诗群。为方便读者对本诗集所选诗人以及对台湾诗歌发展态势有大体了解,借助已有的史料,在此将台湾的诗社和代表诗人、诗歌主张做一些相关的介绍。


1、风车诗社:

台湾日据时代新诗坛里唯一以超现实风格为时尚的社团,代表人杨炽昌。日文写作。


2、盐分地带:

1932年成立。指台南县六个沿海乡镇的成员的创作,描写当地风土人情,表现他们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代表诗人以吴新荣、郭水潭等为代表。


3、银铃社:

1942年创办,1949年结束,诗歌反映现实,坚持理想,初期日文写作,后来转为中文,办有《潮流》季刊,代表人有张彦勳、林亨泰、詹冰等。


4、现代诗社:

1953年2月1日,纪弦独自创办《现代诗》诗刊,到1964年结束。刊发战斗诗、自由诗、现代诗,主张诗歌横的移植及知性。代表诗人有纪弦,羊令野、方思、杨唤、郑愁予、林泠等。


5、蓝星社:

1954年3月,诗人覃子豪、余光中、夏菁、钟鼎文、邓禹平、蓉子等在台湾发起成立。后来加入的有罗门、周梦蝶、张健、向明、杨牧、夐虹、黄用、吴望尧、阮囊、楚戈、邝中玉、苦苓、罗智成、方明、天洛、赵卫民等,他们的诗歌风格多样。


6、创世纪诗社:

1954年10月10日,由军中人士张默、洛夫、痖弦等在左营成立,有刊物《创世纪》。提出建立新民族诗型。


7、葡萄园:

1962年成立,文晓村任总编辑,希望能够在反共、战斗文艺以及脱离现实的现代主义思潮中走出另一条路,回归真实,明朗,创造有血有肉的诗章,以“现代化的中国”为新诗的追求目标。


8、笠诗社:

1964年6月成立诗社,创办《笠》诗刊,提倡面对现实,反对现代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代表诗人以台湾籍为主,有林宗源、赵天仪、静修、非马、白萩、李魁贤、黄荷生、岩上、龚显荣、许达然、杜国清等。


9、龙族诗社:

1971年1月1日成立,主要成员有辛牧、施善继、林焕彰、苏绍连等,主张中国风格,用中国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出版《龙族》诗刊。


10、大地诗社:

1971年6月成立,后办《大地》诗刊。成员有陈黎、张错、王润华、淡莹、林明德、陈慧桦等。他们重视横的移植形成的现代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从现实生活吸收必要的养分。


11、草根诗社:

1975年成立,主要成员有罗青、张香华等。主张拥抱传统,但不排斥西方,提出各种诗体的实验与创作、认为诗歌可合一,发展新民歌。


12、诗潮诗社:

1977年成立,创办《诗潮》诗刊,主要成员有高准、丁颍等。提倡诗歌发扬民族精神,把握抒情本质、建立民主心态,关心社会民生,注重表达技巧等。


13、阳光小集诗社:

1979年成立,代表诗人有向阳、林野等,主张寻民族之根,探索多元精神,促进诗歌与画、歌等艺术结合的努力,从而达到社会化。


张双英的《二十世纪台湾新诗史》是我至今为止看到一部资料较为全面,脉络相对清晰的诗歌史著作,借鉴著作中的诗歌分期,以飨本书的读者。他将1923-1945年间的诗歌,描述为:创新、写实与超现实的诗歌:1945-1954为回归、失落、奋斗的诗歌,而在50、60年代,是政治压抑与细化解脱时期,这时出现了鼎足而立的三个诗社。60、70年代,他命名为百家争鸣时期,这时候出现的社团有葡萄园、笠诗社、龙族诗社、大地诗社、草根诗社、诗潮诗社、阳光小集诗社。八十年代是多元时期,诗歌出现多种风格,有席慕容等为代表的抒情诗,吴晟为代表的乡土诗,张默为代表的怀乡诗,杜十三为代表的弱势族群诗歌,陈黎为代表的政治诗,罗门为代表的城市诗,林彧为代表的环境生态诗,探讨社会问题、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有其代表诗人。九十年代为诗人自我定位的努力期。如果细究,也许此著中的分期有点杂乱,划分缺少统一的逻辑,但是,读者们能够大体了解到,台湾诗歌在持续发展中,有高峰期,也有拓展期。台湾诗歌的行走历程也许可以成为大陆现代诗歌的一个参照。如果说台湾诗歌在八十年代反映了现代诗歌的多棱镜现象,那么大陆九十年代的诗歌相应如此。当前,随着网络的发展,两岸交流的增多,诗人间走往频繁,诗歌的地域性或者时代性、政治性的色彩冲淡了不少。至于未来的走向如何?两岸的诗人和读者都抱着极大的兴趣期待。


编纂本书的机缘与目的


编纂本书的机缘,首先来自诗人李少君与出版社的相约,其次不乏一点从事诗歌教育者的私心。

我曾在李少君先生组织的一次海峡两岸诗歌论坛上,发表过对台湾诗歌以及两岸的诗学进行沟通的设想。这是因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接触诗歌,我对国内的台湾诗歌读本皆有翻阅,大陆的台湾诗歌研究者古远清、陈仲义等教授研究台湾的诗歌著作,也常是先睹为快,从中引发不少兴趣。虽然本人的研究相对集中于大陆诗坛,但先后与台湾诗人,如罗门、蓉子、管管、方明、古月、焦桐、颜艾琳等以及诗歌教育者简政珍、方群、萧萧、孟樊、丁旭辉等都有过交流,直接获得过一些一手资料,对台湾诗坛的了解逐步深入。还有一原因,大陆目前出版的当代文学史或诗歌史,尽管相应增加了有关台湾诗歌的论述,可是依然集中于五六十年代的三个诗社及代表诗人。台湾也有比较好的诗歌读本,如方群、孟樊等编选的《现代新诗读本》,作品按照每个年代,遴选出代表该时代的代表作,在台湾作为大学教材通用,因为出版的地域限制,大陆读者所知甚少。作为一名从事诗歌教育的老师,我觉得大陆的教材里,只讲述一个年代的诗歌是不足够的,台湾现代诗歌一直像一条奔流的溪水,在往前流动,时急时缓地发展,某些方面可以给大陆诗歌以参考或引领。作为一位诗歌研究者,我还想帮助读者对台湾诗歌有更贴近一些的了解。某些诗人,由于时代与政策原因,曾被大陆的主流意识形态打造成乡愁诗人,使读者若干年来,都不能完全了解其诗歌的多样性,这显然也是不够的。


1


因此,在本书的编纂中,我有两个设想:一是普及台湾诗歌,较大规模地展现台湾诗人的面貌,不限定某一时期,某份刊物或某种流派,这样才能使大陆读者对台湾诗歌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台湾现代诗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大陆过去的已经成名的诗人,二为军中人士,三是本土成长的诗人,包括早期日语写作的诗人,后来大陆第二代传人等。这些诗人涵盖了五十年代以来的主力军乃至当下活跃的新锐,台湾本土所说的老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在诗选中都能够一睹风貌。既有1930年代发表诗作的纪弦(路易士),一直到当下活跃的陈黎、夏宇、罗青、萧萧、方群、鸿鸿、林婉瑜,还有老当益壮的洛夫等。对诗人个人而言,有些诗人是诗坛的长寿者,如余光中、洛夫等,他们仍然具有诗歌创新能力,于是较多地选择了他们不同时期的诗,以此使读者对大量的台湾诗人有多角度的感知,对某一位诗人又有深入的了解。这也许是本部诗选与其它诗选最大的不同点之一。不去有意均衡每位诗人的作品,而是在每个时期,挑选出一位或几位相对重要的诗人,并挑选出更多的代表性诗人,使读者能够从中体会。二是本书为避免读者简单地对诗人排座次,采用了按照出生年龄排序的方法。这样的目的,使读者能够大致了解岁月流逝过程中,那些曾经灿烂绽放过的生命。如今诗人们有的仙去,有的还在耕耘,这种以时间为序的排列,比较容易看出同一个时代的诗人有着一个时代的共同的话题、写作倾向。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在现代主义上做足了功课;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在本土化写作、后现代主义写作中进行了新的突围;而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有的回归传统,有的重新出发。

如果还有原因,那就是为更大程度地方便大陆课堂的台湾诗教学。本书择选了六十余家诗人的诗作,并做了简明扼要的诗人生平介绍,比较适合作为台湾现代诗歌课程教材。不过,由于编选者的学识浅薄,材料所限,目前所选诗篇也许不完全为诗人最佳之作,但是在编选时所依据的原则是:1、尽可能选择诗人具有代表性的诗作;2、尽可能选风格独特的,有利于展现台湾现代诗歌发展史走向的诗篇;3、对个体来说,比较为大众所知,而且相对成熟的诗人,如洛夫、余光中、纪弦、罗门、周梦蝶、席慕容、陈黎多选,以期通过本诗选,能使读者大致看到某位重要诗人的总体风格及其演变过程。对于同时期的其他诗人,有的虽只挑选了一首代表作,但这首代表作应该极具特色,是台湾诗歌中的一朵特别之花。


2


之所以编选这部台湾诗歌,更希望大陆的诗歌爱好者从中汲取精华。台湾的现代诗延续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大陆的现代诗发展脉络,而大陆的诗歌在共和国建设开始,为诗歌大众化,反映工农兵的生活现实、表现集体主义思想而停止了现代主义诗歌的探索空间,个性遭到泯灭。台湾的这批诗人,他们有的在大陆已经开始现代诗创作,有的到海外,吸收西方现代诗的创作精华,有了自己的新创。不仅仅在思想领域,而且于社会、哲学领域进行开拓,诗与宗教、诗与图像、诗与民谣、音乐等艺术样式和媒体的多种结合,也给当下诗歌的继续探索带来了不少参考经验。 

然而,编排上可能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客观问题。因为我所选的诗人和诗集,多来自个人收藏,为更广泛的遴选带来了不小的遗憾。有些重要诗人的重要诗歌,因才识所限,或许没有恰如其分地选入。这种缺失,请读者多多包涵。


参考书目


为了能够与读者更进一步交流,现将部分参考书目列下,若有不足,期待以后还有机会弥补:


(一)诗选


1、台湾诗选(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2、台湾诗选(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3、流沙河编著:台湾诗人十二家,重庆出版社1983年

4、陶梁选编:台湾现代诗拔萃,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年

5、柳易冰选编:乡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6、非马编:台湾诗选,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

7、沈奇编:九十年代台湾诗选,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

8、纪弦等著:世纪在漂泊,美国德维文学协会。

9、奚密编选:二十世纪台湾诗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10、方群、孟樊、须文蔚:现代新诗读本,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11、余光中总编,张默、白灵、向阳编:中华现代文学大系 1970-1989年,九歌出版社1989年

12、吴思敬等编:两岸四地中生代诗选,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13、傅天虹主编:汉语新诗名篇鉴赏辞典,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

14、萧萧主编:优游意象世界,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二)部分个人诗集


1、郑愁予:郑愁予诗选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

2、郑愁予:莳花刹那,花城出版社1988年

3、简政珍:纸上风云,台北:书林书店1988年

4、简政珍:季节过后,台北:汉光文化事业1988年

5、简政珍:爆竹翻脸,台北:尚书出版社1990年

6、夏宇:腹语术 夏宇出版1991年

7、罗门著,谢冕编:罗门诗选,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1993年

8、蓉子著,陈素琰编:蓉子诗选,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3年

9、纪弦著,蓝棣之编:纪弦诗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

10、纪弦:纪弦精品,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11、夏宇:摩擦 无以名状 台北:唐山出版社1995年

12、萧萧:缘无缘,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13、余光中诗歌选集(三辑):莲的联想、白玉苦瓜、隔水观音,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

14、陈大为:再鸿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15、萧萧:云边书,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16、夏宇:salsa,夏宇出版,1999年

17、萧萧:凝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18、萧萧:皈依风皈依松,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19、席慕容:在黑暗的河流上,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

20、焦桐:完全壮阳食谱,台北:二鱼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

21、简政珍:当闹钟与梦约会,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22、张默:张默诗选,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23、萧萧:后更年期的白色忧伤,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

24、白灵:白灵诗选,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

25、叶维廉:叶维廉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26、周梦蝶:刹那,北京:海豚出版社2010年

27、洛夫:洛夫诗全集(上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年

28、陈黎:陈黎诗选1974-2010,九歌出版社2013年。

29、陈黎:陈黎诗集II.1993-2006,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

30、陈黎:陈黎诗集III.2006-2013,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

31、管管:管管闲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年

32、杨牧:杨牧诗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33、痖弦:痖弦诗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三)论著

1、古继堂:台湾新诗发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2、张双英:二十世纪台湾当代新诗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3、古远清:台湾当代新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4、王金城:台湾新世代诗歌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5、章亚昕:二十世纪台湾诗歌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因此,这部诗歌选集,尽可能将台湾半个世纪以来的部分诗人及其代表作、各种风格集结一起,做一次时光的留影,也许斑驳,希望它照见了诗歌世界中台湾的过往和两岸的未来。


《台湾现代诗选》

主    编:李少君

        陈   卫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1月

定价价:46元


责任编辑:苏丰雷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丁香诗会 | 赏丁香、话诗词,西城区“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盛大启幕
  2. 吴付刚:君风十里,习酒飞觞
  3. 路也:两个女子夜晚饮酒
  4. 李元胜:天地之酿
  5. 陈云坤:习酒遐思
  6. 王喜|习酒:每一滴都揣着君子之道
  7. 凤仪镜子:习酒,对酱香的三种追问
  8. 李丁:窖藏往事
  9. 黎落:唱词
  10. 邓诗鸿|习酒:世纪之约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