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巷道,长220米,宽6.3米。
26年前的早晨,席力图召西侧,
骑着单车走过;10年前元宵节的夜晚,步行而过。
“圪料街”遗址,瓦屋三间,坍圮的砖坯墙,
立在大街正中,柏油马路到这里截断。
墙砖摇摇欲坠,
瓦片长草,土坯里的草籽发芽。
光阴在这里“弯曲”,”不直溜”,
这是呼和浩特的此地话——“圪料”。
走近夕阳下的旧砖墙,一个声音响:
您已走到警戒区域,请离开。
您已走到警戒区域,请离开。
一个人走过,与两个人走过,
有何不同?
瓦片下的木窗格弯曲,变形。
对面大盛魁商号,
清末山西商人创建,有多进四合院。
仰望着屋顶的滴水檐,
木窗格里的土坯一块一块掉落。
这或许是26年前,我家
租住的9处平房中的一个。
一间朝北的瓦房,不敢敲打墙壁,
父母步山西商人后尘而来,
做了20世纪90年代商场里的个体户。
父亲现在喜欢穿翻毛皮袄,
蒸的烧麦口味来自著名的“德顺源”。
母亲的手工鞋垫摊,摆在五塔寺东边,
一直摆到大年三十儿中午。
圪料街最后几间旧瓦房被圈起来。
粉色雪地靴踏进雪泥,零上五六度,
辛丑年的春天,包围我的过去
和一座旧城。
乾隆皇帝喝过的玉泉井边——灵泉泻玉,
风从西北起,
脚步退回到26年前。
14岁的少年
走在黄昏里,街边一溜小店铺:
红白喜事铺,布匹,古董,
旧家具,狼皮,服饰,鹿头,
拨浪鼓,阿拉善沙漠石,烧麦馆,
奶茶馆,杂碎馆,翘起的石板路。
少年嘴里哼着呼麦……
一起走过的路,如今已经“圪料”,
弯曲的时光,如刀入鞘。
2021.2.12.正月初一凌晨2:15,写于呼和浩特五塔寺东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