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远观
加入时间:2016-09-01
诗人简介

远观,1981年生,河北宽城人。各种作品散见《作品》、《诗歌月刊》、《文学界》、《诗选刊》、《青年作家》。著有《美色》、《那些错过的时光》、《塞北江南》、《远观诗选》等文集。

粉丝
关注

远观诗选2022

《铺陈》
最后一层冰的融化
贴近云的耳朵
墙角的草发芽
定是去年枯草的轮回
有人拍摄老宅的颜色
新鲜,古典,好奇
那些即将失去的
往往让人留恋
岁月是孤独的雕刻者



《过去》
老路成为了孤独者的影子
叼着旱烟的老者
已经入土为安
只有空旷的深巷
不见当年驼背的人
天依旧那么蓝
草儿,虫儿,狗儿
点缀着新的乐趣
在河边
我捡到一个沾满泥土的烟袋杆
不知它
曾陪伴过谁的年华

《熟悉的花瓣》
能让季节淹没的 枝叶
与秋风相遇  
熟悉的花瓣
在凋落中 
是前尘往事
像牵引着一个梦
绕开烟熏的手指
看不到的蚂蚁 
躲避在角落里
夜晚 昏沉的光
谁能说清  
上一个季节 哪个时刻
岁月雕刻了 
什么样的艺术品



《禅语》
阅读光  
月亮的模样
听蝉叫  
在上一个季节
遇见跌落的蝴蝶 
停下脚步 
用黄土将其埋下
双手合十  
念一句禅语
我们相互加持


《在风中》
在风中  
吹不到的地方
满是谎言
野外  
所有的脚印 
因为冰冻
没有痕迹
等待一场雪  
谁又惧怕凛冽
六年前的围巾 
在衣领中依偎
用寒冬
解读明年的春天
迟疑的脚步
退隐山林

《奔放》
不说话
看着
对着一丝光线
发呆
月光中的温柔
少有懂得
不懂得
年少无味
中年细推敲
所有的文字
依旧苍白
如奔放的烟花
瞬间而已
让美丽更美丽
让虚无更虚无


《又如何》

要怎样的月光 
才能照得下 
晨曦前的凉薄

要如何的期许 
才能看得下 
昙花绽放的美丽

要何样的缘分 
才能听得见
古刹木鱼的禅响

要怎样的痴情 
才能装得下
秋风凋落后的美丽

《缘为水》
河水由液体到固体,
只需要一个季节。不,
也许更短的时间,
就在我的附近,
大约三四天的时间。
让你来不及猜透,
让你无法胡思乱想。
如果你想有水上漂的功夫,
待到水结为冰的时候,
可以实现。
冰上站百人都不成问题。
不谈疫情的时候,
仅说是传染病的时候,
人们的踪迹却更少了。
冬季本来就是个发烧的季节,
一切,与自然的属性,相反。


《自然之王者》
不用谈什么人性,
人的本真属性是自然的神识的展现。
北方的冬天,
靠近窗台的绿植需要放在客厅的位置。
不按着自然规律生长的植物,
都很脆弱。我更欣赏,
韭菜,大葱根,
此时在寒冬的气氛里侵染麻痹,
等到春天,
钻出地面,成为王者。
这些带金的植物,何其的顽强。


《汤剂》
中年应该挑出任性的一部分,
换成韧性。诗意除了伴随
灵魂,写不出传奇。
普通人的心里,
大多是衣食住行,
为衣食住行奔波,
为俗世添加痴迷。
至于谈及读书,
那是痴人说梦的人该读的,
像幻想曲,只是麻醉心灵
的汤剂。我想到了李时珍
尝百草,在干涸的沙漠里,
在浓绿的森林里。

远观:中国诗歌的流派与诗意

新世纪的诗歌发展,最火辣的时候,出现在二十一世纪初,也就是2002年之后,达到一次诗意的高潮。与以往不同的是,出现了很多新的诗歌流派。有些人或许认为流派不重要。但是却是文学历史上重要的一笔。网络诗歌论坛的出现其实比现在微信公众号要好。当时我在上大学,混迹在诗歌论坛里,我印象很深刻的有这些论坛,东部诗潮,荒草原,第三条道路,芙蓉锦江论坛,诗江湖,中国诗歌论坛,诗生活论坛等。

诗歌的主体是个人,最终也会回归到个人的感受上,这毋庸置疑。人是诗歌的发声机器。瞬间爆发出的诗意,完全靠一时的感觉或者思想的灵动性。当诗人走在一起,群落就产生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组合在一起,有着相同的诗歌感觉,当然概念和文本都是搭配的。时代的潮流让诗意无法躲避。

新世纪的诗人们开始写诗,创办刊物,我跟四川的诗人走得很近,不为别的,因为交流无障碍。当时在第三条道路认识杨然兄,他主编《芙蓉锦江》,每期都很厚重,当然还有很多刊物,比如《第三条道路》、《大别山诗刊》、《平民》、《东部诗潮》、《诗参考》、《钨丝》、《橡皮诗刊》、《活塞》、《赶路》、《新诗代》、《诗歌杂志》、《我们》等,写诗歌是不发家的事,完全是一种热爱,对文字痴迷的人才会喜欢文学。四川是诗人的聚集地,也产生过很多优秀的诗人。巴蜀之地多才子。诗人凸凹之间主编过《掌篇》,后来主编《龙泉驿创作》,川府之地,诗意盎然。庞清明兄在南方小地,经营一份报纸,也忘不掉给文学大的版面。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当代部分诗人的诗歌印象,曾发在杂志上。中国诗歌流派之多,诗人之多,民刊之多,无法想象。数十万的诗人有没有,应该是有的。一本杂志收录作者是有限的,杨然主编的《芙蓉锦江诗刊》收录诗人是最多的,一本厚重的诗刊,容下了天下的大部人诗人。在很多官方文学杂志上,诗歌不过占据豆腐块那么大的地方用来发表诗歌。报纸上的版面更是小得可怜,普通老百姓认为和诗歌很遥远,但是大家都喜欢诗意的人生,但是诗歌和人的距离很近。不读书会让人疲惫,或者失去灵魂上的本真,求知欲最终来自于书籍。

我曾编辑过杂志,七八十页的文学刊物,很费时间,何况二三百页的书。爱好写诗的人痴迷于诗,痴迷诗歌杂志,在巴掌大的县城,别人遇见我,说还是个诗人,人家会很吃惊。诗人原来离大众那么遥远。真的遥远吗?只是缺乏了诗意罢了,把美妙的生活写出来就是诗意。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我最初和保定诗人相聚,李点儿的诗歌写得很细致,那时候我们在露天吃烧烤,后来又遇见了诗歌评论家刘波,他在吃饭的时候,对诗歌侃侃而谈。河北大学的一个学友经常来找我,后来听说此人去了河北电视台任职。痴迷诗歌的人,诗歌就像情人一样,温存而迷人。

而后我从湖北回到承德那是在2010年,认识了很多本地优秀的诗人,我的忘年交诗歌朋友,白德成先生就是其中一位。热衷于文学与诗意,自带诗人的气息。四川的诗人不少,且也有很多诗歌刊物。诗歌养心性但是不养人,这是真实的。杨然兄在四川与凸凹兄主编这本《芙蓉锦江》虽然只是中国诗歌刊物的一本,但是足以体现其价值和艺术气息。山不在高,水不在深,诗歌不在于地点,只要有诗人的参与,那么中国诗歌界就会很热闹。

诗意是存在于思想上的高度意识,终究是个人的体验和文字的交合。就像厨师的烹饪,但是这道菜是诗人自己的。中国诗歌界也少不得一些评论家,诸如,刘波,霍俊明、苍耳、陈仲义、陈超、耿占春、李霞等人。

“写作应该是自发的,不是强调性的和强迫的。什么才是好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外还有圈子的范围,朋友的范围,说臭味相投也不足为奇怪。所以对待作品都是各有各的看法,只要不建立在人身攻击下的作品赏析我觉得都可以。但是各有所爱。有希望安静的,有喜欢先锋的,还有喜欢创意的。这个不能强求什么为好的作品。什么为坏的作品,好比大家吃饭,有喜欢吃肉的,有喜欢吃素的,吃肉的绝对不能说吃肉的都是坏蛋一样。相反也如此。

诗歌评论家李霞说,“诗歌流派是诗歌成熟和繁荣的标志,其基本尺度有五,一有较系统的理论观点;二有较稳定的写作群体;三有代表作品;四有旗帜性的代表人物;五有一定影响力。”这个观点我比较认同,影响力需要刊物,需要活动,酒好也怕巷子深,的确如此。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是光有艺术,没思想啥也不是。文学到底是什么呢?商业文化与市场文化,这个取向是赚钱,但是这些太重视会让文学变质。当一个作家为了别人的口味变成厨师的时候,也许他的思考早被世俗磨得不像话了。现在记起来的文学大网站,有如下名字,乐趣园,榕树下等。只可惜,今非昔比,或者改版,或者消失了,甚为可惜。

中国的诗人,一直都会存在,诗歌刊物一直都会存在,诗歌活动也会继续。春天的诗意已经来临,夏天的热火正等待着诗人们。或许一个新世纪的百年诗歌历程正在等待着诗人们的炼制与表达。

                                                       远观庚子年春写于远观居


贫贱夫妻百事哀
天天呆着
一分钱也不赚
你一年赚多少钱
老娘们儿墨迹老爷们儿
老爷们儿说
现在出去干活
外面也不愿意给啊
老娘们儿说
谁跟你一样
啥都不干
你一年就歇着了
就等着我养你
好吧
晚上你连摸都别摸我
老娘们儿摔门而走
邻居的心声
被我听着了
物质决定上层建筑

作品 全部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